别称
小儿大红细胞性贫血,小儿大细胞性贫血,小儿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
概述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是指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 缺乏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各种原因如摄入不足、吸收不良、叶酸及 B12 利用障碍等原因导致的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 缺乏是主要病因。本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于饮食不当,肠道疾病,服用特殊药物或患遗传代谢病。
本病无分型分期。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见于 6 个月到 2 岁小儿,起病缓慢。可出现面色黄,头发黄,疲乏等贫血相关症状,舌表面光滑发红如“镜面”或“牛肉”; 食欲差、腹胀、腹泻、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易激惹,行走不稳、痉挛性瘫痪、肢体麻木、四肢感觉异常、不明原因抽搐等神经症状表现,以及疲乏、生长障碍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首先需要治疗导致小儿巨幼细胞贫血的原发病,同时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严重贫血患者需要输注红细胞。治疗难点在于一些患者口服困难,需要静脉注射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善比较艰难,另外如有神经系统症状,治疗周期较长,且有些神经系统损害不可逆。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可导致发育障碍,产生神经系统并发症。
婴幼儿需及时添加辅食,避免偏食,羊奶喂养者应当注意叶酸的补充。应用药物时注意是否影响叶酸及维生素 B12 的吸收代谢。
症状
衰弱、疲乏、口唇、眼睑、甲床发白;腹胀、腹泻、恶心、厌食是小儿巨幼细胞贫血的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出现行走障碍、四肢感觉异常、不明原因抽搐、甚至痉挛性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症状包括:
非特异性症状:衰弱、疲乏、生长障碍(体重增加不顺利,个子小)、易激惹、呕吐、腹泻等。
贫血相关表现:口唇、睑结膜、甲床苍白,或面色发黄,头发黄、细、干、稀疏。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差、腹胀、腹泻、恶心、厌食。
神经系统症状:感觉异常(如皮肤有蚂蚁爬行感或麻木感)、感觉丧失、肌肉张力减退(全身比较松软,肌肉无力)、不明原因抽搐、发育迟缓、发育停止及神经精神改变(如烦躁或比较安静,不自主抖动,震颤)。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的神经系统的损害。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黄疸
智力障碍
鼻腔/口腔黏膜出血
紫癜
口腔溃疡
病因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摄入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叶酸及维生素 B12 摄入不足:叶酸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中,其他如酵母、肝、肾等食物中也较多。而维生素 B12 则主要位于动物肝、肌肉和肾中。辅食添加不及时、严重偏食易患巨幼细胞贫血。羊奶中缺乏叶酸,单纯羊奶喂养者易发生叶酸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 B12 吸收不良:叶酸主要在空肠上段吸收,维生素 B12 在胃中与糖蛋白结合后在回肠末端吸收。因此小肠炎症、长期感染及腹泻可导致叶酸和维生素 B12 吸收障碍;酒精摄入也会抑制叶酸吸收;全胃切除、回肠切除导致维生素 B12 无法吸收。
使用药物不当导致叶酸和维生素 B12 利用障碍:许多药物如氨甲蝶呤、阿昔洛韦、齐夫多定、阿糖胞苷、苯妥英钠、对氨基水杨酸、二甲双胍、奥美拉唑、秋水仙碱、新霉素等可能影响叶酸及维生素 B12 吸收及代谢。
遗传代谢疾病:遗传性乳清尿酸症、维生素 B1 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缺乏。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羊奶喂养的婴幼儿;
乳母素食者;
严格素食的小儿;
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
长期腹泻的婴幼儿;
患肠道炎症,反复感染儿童;
使用特殊药物(影响叶酸及维生素 B12 吸收代谢的药物,如氨甲蝶呤、阿昔洛韦、齐夫多定、阿糖胞苷苯妥英钠、对氨基水杨酸、二甲双胍、奥美拉唑、秋水仙碱、新霉素)的儿童。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
婴幼儿。
患遗传代谢疾病,如维生素 B12 反应性巨幼细胞贫血、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缺乏的儿童。
胃切除术后、回肠切除术后的儿童。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衰弱,疲乏。
皮肤黏膜黄染。
发育迟缓,神经精神改变,肢体不自主抖动。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不明原因抽搐。
瘫痪,行走不稳,感觉异常。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内科
小儿血液科
小儿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
当医生怀疑为小儿巨幼细胞贫血时,除了临床症状及会询问喂养情况以及询问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并进行常规体格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贫血外貌,有无肝脾肿大,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同时会进行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有时需通过骨髓穿刺明确诊断。血液间接胆红素、乳酸脱氢酶活性、同型半胱氨酸等有助于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及血涂片:检查否有大细胞性贫血的表现,初步诊断疾病。方法为抽取静脉血液 2 毫升左右,机器检查血液成分及涂片显微镜下检查。检查结果红细胞数减少。红细胞体积增大,可有轻度大小不等,形态以大细胞为主。红细胞中央淡染区缩小;粒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减少、核染色质疏松,核分叶较多,多者可达 5 叶以上,血小板数可减少、体积增大,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患者出现三系细胞减少(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有减少)。
骨髓穿刺:外周血常规诊断不清时用该检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检查方法是在胸前或髂脊处用穿刺针管穿刺取骨髓。检查结果骨髓细胞大多代偿性增生旺盛。红细胞巨幼变,胞体大、核染色质松、胞浆嗜酸性强,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核的发育落后于胞浆。粒细胞体大、核分叶多、核右移,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胞浆中颗粒减少,骨髓中血小板也较大。
血浆叶酸及维生素 B12 定量测定:用来明确是否存在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方法为抽取静脉血液。检查结果叶酸或维生素 B12 减少或两者皆减少。当血清叶酸<6.8 纳摩尔/升(3 纳克/升),红细胞叶酸<227 纳摩尔/升(100 纳克/毫升)可确定叶酸缺乏;血清维生素 B12<75 微摩尔/升(100 皮克/升)表示有维生素 B12 缺乏。
血生化(包括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检查):反应巨幼细胞性贫血导致溶血的情况,可以间接增加诊断明确性。抽取 5 毫升左右静脉血。检查结果血清间接胆红素 IBIL 轻度升高,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增高。
血同型半胱氨酸:目的是用于检测是否有维生素 B12 代谢异常情况或是否有甲基丙二酸血症等遗传代谢病。一般结果是升高。
血清铁检查:目的是用于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做鉴别,结果提示血清铁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
铁染色:采血后进行特殊染色,目的是为了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做鉴别,结果发现细胞内外铁正常或轻度增多。
脑电图:主要了解患儿脑电发放情况,以及鉴别患儿肢体抖动是否为癫痫发作。
腹部 B 超:了解是否有肝脾肿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孩子是母乳喂养还是替代喂养,使用何种替代奶制品?
孩子何时添加辅食,辅食如何添加;是否有偏食现象?
孩子是否有发育迟缓、易激惹、行走不稳、瘫痪的表现?
孩子是否有慢性腹泻?
孩子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发生?
最近是否有药物应用史,应用何种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因是什么?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确诊?
可以治愈吗?如何治疗?
是否会留下后遗症?
如何预防?
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当诊断为小儿巨幼细胞贫血时,应当首先明确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对于婴幼儿要正确喂养,及时添加辅食,对于儿童需要改善饮食结构,均衡营养,避免偏食。
药物治疗
叶酸:当叶酸缺乏诊断确定后,可口服或肠胃外给予叶酸盐治疗。维持治疗采用多种维生素(含叶酸盐 0.2 毫克)。
维生素 B12:胃肠外给予小剂量维生素 B12。若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则每天肌肉注射 1 毫克维生素 B12,持续至少 2 周,维持治疗需要持续终身。
维生素 B6:可帮助改善抖动,易激惹等神经症状。
铁剂:在治疗早期,由于红细胞在进一步生成,可补充铁剂以供造血,可选用多维铁、右旋糖酐铁、多糖铁等。
钾:常用氯化钾,如为严重巨幼细胞性贫血儿童,担心治疗初期由于钾降低可导致心功能异常,一般在治疗开始的前 2~3 天,予以口服补充。
抗生素及激素:若为慢性腹泻、慢性感染导致的小儿巨幼细胞贫血则积极治疗原发病,包括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或激素如泼尼松等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输血:严重贫血患儿可给予红细胞输注,建议少量多次予以输入,以便减轻心脏负担。
健康教育:孕妇在怀孕期间应当及时补充叶酸,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亲不要偏食,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对于儿童,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及时补充新鲜绿叶蔬菜及肉类。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持续性维生素 B12 缺乏可导致神经系统异常,贻误治疗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害。
经过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 后,4~6 天内查血常规可见网织红细胞升高,10 天左右达峰值 ,骨髓巨幼细胞变迅速改善,血常规 1~2 个月后恢复正常。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婴幼儿需及时添加辅食,避免偏食,羊奶喂养者应当注意叶酸的补充。应用药物时注意是否影响叶酸及维生素 B12 的吸收代谢。
饮食:
单纯母乳喂养患儿及时添加辅食,羊乳喂养者注意补充叶酸,其他乳制品替代喂养者注意营养均衡。
儿童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偏食:新鲜蔬菜、水果、酵母及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叶酸,蔬菜烹饪过程中避免过度烹饪以防叶酸损失;肉类食物、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B12。
用药: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见危险因素)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视具体情况停用相应药物。
监测:每 2 周或遵医嘱及时监测血常规情况,以了解贫血纠正情况。
及时治疗原发病:若为慢性腹泻、慢性感染导致的小儿巨幼细胞贫血则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
小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预防方法如改善哺乳母亲的营养,婴幼儿及时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均衡,及时治疗胃肠道疾病,合理应用药物。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注意孕期母亲营养均衡及叶酸的补充,多食用新鲜蔬菜和蛋白质,孕后期应补充及时叶酸。
及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均衡。
单纯羊乳喂养者注意叶酸补充。
胃肠道疾病及时治疗。
根据情况停用或换用相应影响叶酸和/或维生素 B12 代谢的药物(如氨甲蝶呤、阿昔洛韦、齐夫多定、阿糖胞苷、苯妥英钠、对氨基水杨酸、二甲双胍、奥美拉唑、秋水仙碱、新霉素等)。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有家族史及时就诊;尽早进行血尿代谢筛查(干滤纸收集三滴血及 3 个尿片进行代谢疾病检查),如有遗传代谢障碍,尽早就医。
针对原发病病因及时就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