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是什么?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怎么办?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症状有哪些?

小儿赖特综合征,指的是以尿道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点的疾病,又称为小儿尿道、眼、关节综合征。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多见于男性儿童(6~10 岁)。小儿赖特综合征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感染和遗传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很强的相关性。肠道感染为本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病目前尚无分期分型。小儿赖特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以尿道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点,90% 患者在前驱感染后 3~30 天(多数在 2 周内)发病,多以尿道炎(尿道红、肿,排尿疼痛、脓性分泌物多)为首发症状,但关节炎(关节处疼痛、肿胀)是最为突出的症状。小儿赖特综合征以药物治疗为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注意寻找和预防危险因素。如不及时治疗,小儿赖特综合征可能引起严重的泌尿系统炎症,如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龟头炎(龟头红、肿、糜烂),关节炎可能会导致遗留永久畸形,眼部可并发虹膜睫状体炎、角膜溃疡、视力缺失等。还可发生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暂时性偏瘫和脑膜脑炎,心肌炎或心包炎,肺部浸润病灶及胸膜炎,腹泻,腮腺肿大等多系统的并发症。经过正规治疗,小儿赖特综合征通常在 2~6 个月症状消退,外周关节炎完全恢复,皮肤和黏膜的皮疹、缺损可完全消退,不遗留痕迹,预后较好,但本病有复发倾向,应注意预防发病和疾病的复发。本病主要的预防手段为广泛开展卫生运动,饭前、便后洗手,消灭蚊蝇,不吃不洁变质食物,积极防治肠道感染性疾病。

别称

先天性铁失利用性贫血,遗传性铁负荷性贫血

概述

以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的,由于血红素合成缺陷,导致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内部异常线粒体铁堆积,幼红细胞死亡引起的一组贫血。

各型均罕见,尚未发现人种差异,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最常见病因是 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基因缺陷。该病为遗传病,危险因素主要针对父母,如父母为该病患者或致病基因携带者,在孕期或备孕期接触有毒或放射物质。

可按遗传方式分型,伴 X 显性或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

早期以贫血症状为主,乏力、头晕、运动耐力下降;进展后继发血色病,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三多一少”表现(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轻)等;晚期出现心悸、下肢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治疗以维生素 B6 为主;维生素 B6 无效患者或严重贫血者,采用输血治疗。使用铁螯合剂或放血疗法,是继发血色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也是治疗的关键点。晚期并发症(糖尿病、肝硬化)的预防和治疗,是本病治疗难点。

严重贫血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疾病进展后,若无法及时改善铁负荷过量,导致继发性血色病,晚期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硬化等,威胁生命。

对于家族中有本病患者的父母,应当进行遗传咨询。患儿出生后,症状轻重不一,应及时发现本病症状并至医院就诊。

症状

患儿可出现严重贫血表现,如乏力、头晕、运动耐力降低。青年以后的患者可仅有轻度贫血或完全无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大部分患者出现铁负荷过量(继发性血色病)表现;晚期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肝硬化等。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贫血表现: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皮肤黏膜变苍白、毛发干枯变细、指甲变薄;自感无力、与发病前相比,单次最大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降低;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贫血时可引起呼吸变快、心率加快、触摸脉搏多大于 100 次/分钟或与发病前相比明显加快。部分患者可见生长发育缓慢,如身高、体重等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水平。

继发性血色病表现:皮肤色素沉着、颜色加深,呈现暗褐色或灰色;皮肤弹性变差、干燥。早期患者血糖轻度升高,不易识别,仅变现为食量增大、饮水增多、尿量增多,体重减轻等。晚期可因诱发酮症酸中毒而出现呼吸中有烂苹果气味,甚至昏迷。

晚期表现:心律失常表现,如心悸(胸前区或左侧乳头上方感觉到心脏明显跳动且跳动不规律)、头晕、晕厥;心力衰竭表现,如乏力、从足开始的水肿,小腿等部位明显变粗、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晚睡眠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而憋醒,坐起后用力呼吸后好转等);肝硬化变现,如乏力、腹胀、皮肤及巩膜(眼球白色部分)变黄、肝掌(手掌大拇指及小拇指根部出现红色斑块,若用力按压则变为苍白色)、蜘蛛痣(在红色点状中心周围有辐射状的红色细小血管,多见于面颈部,上胸部及背部)、面色晦暗无光泽等。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继发性血色病

肝硬化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糖尿病

病因

该病属于遗传性疾病,最主要原因是父亲或母亲为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缺陷基因携带者或该病患者。伴 X 隐性遗传最常见,也可见伴 X 隐性或常染色体遗传。偶可见基因突变导致 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基因缺陷。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父母亲为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缺陷基因携带者或该病患者: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是合成血色素的关键酶。该基因缺陷后,无法生成δ-氨基-γ-酮戊酸,血色素生成不足,导致贫血。

基因突变:各种原因导致的患儿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上述血色素合成的任何步骤的底物或酶的编码基因部位时,可导致该病的发生。常见的原因包括各种致突变因素,如生物因素:母亲孕期感染某些病毒或细菌;化学因素,接触一些致突变的化学药品,药物等,如含有黄曲霉素、亚硝酸等物质的食物如发霉花生,新腌制的泡菜等;物理因素,如电离辐射,紫外线等。

哪些人容易患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危险因素主要针对父母。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本病:

阳性家族史:父亲或者母亲家族中有本病患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本病:

致突变物质接触史:母亲孕期接触致突变物质,如发生感染,服用致突变药物或食物,接触放射性物质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贫血表现:头晕、头痛、视觉盲点、倦怠、儿童生长发育缓慢。

继发性血色病表现:皮肤色素沉着、糖尿病症状。

肝硬化表现: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严重的贫血表现:心率明显加快(多大于 100/每分钟)、呼吸加快、晕厥等。

心率失常:感到心悸、头晕、晕厥等。

心衰:乏力、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如呕吐物中出现血液、大便变红等。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当医生怀疑是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将通过病史采集、遗传系谱图、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骨髓检查、铁代谢功能检查、基因检测等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与遗传系谱图的绘制:医生将重点询问贫血表现、疾病发展过程、父亲及母亲家族有无类似患者,并绘制遗传系谱图,初步判断遗传方式。

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判断有无皮肤黏膜苍白、色素沉着等,以判断是否有贫血及该病的进程;触诊判断是否有肝脾肿大、下肢水肿等;听诊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心衰等。

血常规:抽取患者血液检测。本病大部分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用于判断有无贫血及贫血种类。

血涂片:抽取患者血液后,涂片观察,用于鉴别贫血种类及贫血的原因。本病患者可发现红细胞大小及形态异常,同时可见正常及异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可见异形红细胞。

骨髓检查:骨髓涂片可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并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患者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或晚幼红细胞为主,若发现环形铁粒幼细胞,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铁代谢检查:骨髓涂片铁染色可以评估骨髓储存铁含量,血液检测可发现血清铁正常或升高、血清铁蛋白明显增多、转铁蛋白饱和度升高或正常。可判断贫血类型,本病常有明显的铁代谢异常。

基因检测:可采用二代测序等方式,检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明确病变基因位置及遗传类型,用于指导生育等。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何时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有没有过晕倒或呼吸困难?

父母的亲属有无类似疾病?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如何治疗?

该病治得好吗?

孩子的兄弟姐妹也会有这个病吗?

若还要生育,孩子会有患本病的可能吗?

治疗

本病治疗以维生素 B6 为主,维生素 B6 无效的患者采用输血疗法。可使用铁螯合剂或放血疗法预防或治疗铁负荷过量。

药物治疗

维生素 B6:大部分患者是由于 δ-氨基-γ-酮戊酸合成酶基因缺陷引起,服用维生素 B6 后可使该酶活性升高,合成正常血红蛋白,减轻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也可部分恢复。若本药有效,应长期服用;若停药,可在数月内复发。

输血:对于维生素 B6 治疗无效或贫血严重的者可采用输血疗法。用于保证患儿生长发育及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病易发生铁负荷过量,因此应严格掌控输血指征,防止加快继发性血色病的产生。

铁螯合剂:当出现上述的铁负荷过度表现时,可服用铁螯合剂,以减轻体内铁负荷。同时可增加维生素 B6 疗效,改善症状。对于部分轻中度患者,治疗性放血对于去除过量的铁负荷也有一定疗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常由于严重贫血或继发性血色病而出现心律失常、心衰、肝硬化等影响生活质量或死亡。维生素 B6 治疗无效者,多采用输血疗法,可能加重体内铁负荷,加快血色病发展,出现糖尿病、肝硬化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死亡。

正规治疗后,若对维生素 B6 反应较好,可长期存活。合理掌握输血指征及合理去除体内过量铁的维生素 B6 治疗无效患者,也可适当延长生存期,但不同患者差异较大。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服用维生素B6 时,不同患者的反应不同,服药剂量相差较大。应当注意有无维生素B6 中毒表现,如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

观察有无铁负荷过量表现:如皮肤色素沉着,变为灰色或暗褐色,弹性降低,皮肤干燥,糖尿病症状,如“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减轻)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

若并发糖尿病,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饮食,如甜食、米饭、精面粉等,不饮酒。可食用荞麦面、燕麦片、玉米面等粗粮及豆类制品等,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

若并发肝硬化,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并注意有无肝硬化并发症表现,如消化道出血症状(大便变红(有血液)、呕吐物变红(有血液))、腹水表现(腹胀、腹部变大、肚脐突出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

该病为遗传性疾病,预防主要针对父母,预防患儿出生。

进行遗传门诊咨询,避免患儿出生。

备孕及怀孕期父母应避免接触致突变物质,防止母亲感染,注意保暖,远离病人;不食用腐败食物、不合格肉类制品、新腌制泡菜等;避免接触放射物质等。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睡眠质量和前列腺癌有关 几种食物预防前列腺癌

2023-9-4 23:23:44

保健

手脚冰凉易得癌?8大最意想不到的致癌诱因

2023-9-18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