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遗传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凝血因子Ⅰ缺乏症
概述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的,由于纤维蛋白原编码基因异常导致的,以血液中纤维蛋白原降低为主要特点的血液系统遗传疾病。
本病较罕见,欧美某些国家估计发病率为 1/100 万,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本病主要病因是纤维蛋白原编码基因缺失或突变。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父母为近亲婚配;父母为患者、携带者或家族中有本病患者;备孕或怀孕期间接触致突变物质等。
根据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分为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本病以全身多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如轻微外伤后流血不止,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皮肤瘀斑、大便或呕吐物有血液而呈现红色或黑褐色。并发颅内出血时,常表现为呕吐、某侧肢体无法运动、呼吸不规则、血压降低、嗜睡,甚至昏迷等。
补充纤维蛋白的替代疗法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冷沉淀、血浆及灭活病毒的纤维蛋白原制剂。治疗的关键点在及时将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到 0.6~1 克每升以上,防止并发颅内出血威胁生命。治疗难点为颅内出血的防治。
本病病死率高,常由于并发颅内出血死亡。
防止受伤出血是减轻本病危害的重要方法。本病死亡率较高,若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应在出生前咨询遗传门诊,在医生指导下生育。
症状
纤维蛋白原缺乏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表现不同。患者以全身多器官终身出血倾向为主要表现。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生后即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如脐带出血,鼻出血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出血倾向表现不一,重者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类似;轻者可仅见外伤,手术时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常见症状包括:
新生儿期可见脐带结扎后持续出血。使用产钳等助产时,可致新生儿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呕吐、某侧肢体无法运动、呼吸不规则、血压降低、嗜睡,甚至昏迷等。
消化道出血:呕吐物呈现红色或咖啡色、大便呈现红色或黑褐色等。
自发性出血表现:无明显原因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皮肤瘀斑(指皮肤表面大于 1 厘米的红色或者紫红色斑点)或颅内出血等多器官、多部位出血表现。
轻微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伤口愈合缓慢。
部分女性可仅表现为月经量增大。
部分患者可见关节血肿压迫表现:膝、踝关节内反复出血,导致关节肿胀、僵硬、畸形等。
大量出血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呼吸心跳加快、脉搏细速、全身湿冷等。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颅内出血
缩窄性心包炎
骨囊肿
关节畸形
病因
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原编码基因异常导致无法合成或无法合成足量的纤维蛋白原。目前已发现多种不同类型的基因异常。
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纤维蛋白原 Aa 肽链编码基因点突变:是由于碱基无义替换(突变导致该位点不编码氨基酸)或移码突变(氨基酸编码序列移位)导致基因异常。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最常见的突变原因即属于此类。
纤维蛋白原 Bβ 及 γ 肽链编码基因点突变:常由于错义突变(编码的氨基酸改变)导致基因异常,无法合成正常的纤维蛋白原 Bβ 及 γ 肽链。
大片段缺失:指纤维蛋白原编码基因大片缺失导致,常缺失纤维蛋白原 Aa 肽链编码基因或纤维蛋白原全部编码基因。但目前较少见。
哪些人容易患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危险因素主要与父母相关。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致突变物质接触史:父母在备孕或怀孕期间接触致突变物质,包括生物因素(如母亲孕期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化学因素(如食用某些致突变食物或药物,如发霉的花生、不合格的加工肉类、新腌制的泡菜等)及物理因素(如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
近亲婚配:父母有三代或三代以内的血缘关系。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家族史:父亲或母亲家族中有本病患者、父母为本病携带者或患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反复鼻出血。
反复牙龈出血。
皮下自发性出血。
皮肤瘀斑。
女性不明原因月经量增大。
关节肿胀、僵硬、畸形。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轻微外伤或手术后出血不止。
颅内出血表现:呕吐、视物模糊、某侧肢体无法运动、无法说话、呼吸不规则、血压降低、嗜睡,甚至昏迷等。
消化道出血表现:呕吐物呈现红色或咖啡色、大便呈现红色或黑褐色,冲水后可见红染。
休克表现:呼吸心跳加快、脉搏细速、全身湿冷等。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当医生怀疑是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时,将通过病史采集、遗传系谱图绘制、凝血功能筛查实验、血小板功能、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简易快速血块观察法和基因检测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病史采集及遗传系谱图绘制:主要询问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及父母家族史等,根据病史采集结果绘制遗传系谱图,可初步提示该病的遗传方式。
凝血功能筛查试验:抽取血液后,进行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及出血时间等。筛查试验是诊断出血性疾病的基本检查,用于初步判断出血的主要原因。
血小板功能试验:抽取患者血液后,进行实验室分析。主要用于排除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抽取患者血液后,进行实验室分析。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为 2~4 克每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为 0.5~0.8 克每升;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使用较为敏感的免疫学测定时,可查见微量血浆纤维蛋白原(多为 50 毫克每升)。
简易快速血块观察法:抽取患者血液后,放入试管中,60 摄氏度水浴 10 分钟,若无凝块或仅浑浊者,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症;也可滴加 25% 饱和硫酸铵,若无凝块或仅浑浊者,提示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本检查用于初步诊断患者有无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基因检测:采用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及父母基因,用于明确病因诊断及指导生育。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以前有没有过经常出血的症状?
父母亲和家族中有没有人患有类似的疾病?
什么时候出现的出血表现?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该病应当如何治疗?
该病可以治愈吗?
患者的兄弟姐妹是否也有可能患该病?
若还要生育,是否有患本病的可能?
治疗
本病治疗以输入含有纤维蛋白原的血液制品的替代疗法为主。替代疗法主要适用于手术前、活动性出血及怀孕等情况。其他病人以防止受伤为主。
药物治疗
冷沉淀:是含有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 Ⅷ 的血液制品。每袋大约含有 150 毫克以上的纤维蛋白原,可直接补充患者缺乏的纤维蛋白原,维持在 0.6~1 克每升以上时可有效控制出血。
纤维蛋白原制剂:经过病毒灭活后的纤维蛋白原,可用于直接补充患者缺乏的纤维蛋白原。
血浆:是含有纤维蛋白原及除 Ⅷ 和 Ⅴ 以外的其他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也可以用于补充纤维蛋白原。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除少数轻症患者外,大部分患者常出现全身多器官、多部位出血,病死率很高,多由于颅内出血死亡。
若经过正规治疗,日常生活避免受伤,可延长患者生命。根据纤维蛋白原缺乏程度不同,预后差别较大,轻度缺乏者可基本正常生活,不影响生活质量及生育等。缺乏程度较为严重时,正规治疗可尽量避免出血的发生,但仍存在颅内出血的可能。患者常由于关节畸形、反复出血、贫血等影响生活质量,且本病无法治愈,需终身治疗严重纤维蛋白原缺乏者,病死率很高,常由于颅内出血死亡。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部分患者在输注纤维蛋白原后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因此在输入血液制品时,家属及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表现为体温升高、皮肤瘙痒潮红、皮肤红疹、呼吸困难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通知医务人员处理。
防止受伤:家属及患者应注意避免外伤,如使用棉布等包裹家中有棱角的地方、不接触刀具等锐利物品等。
防止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因输注纤维蛋白原后发生血栓,因此应在医生建议下,服用低分子肝素,防止血栓形成。用药期间,严密监视有无出血表现及血栓形成表现,如下肢有沉重感、突发严重肿胀、局部疼痛,行走后加重等。若出现上述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应避免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口服避孕药:输入冷沉淀后若服用口服避孕药很可能诱发血栓形成,导致肺梗死及深静脉血栓。
若再次出现上述出现严重出血症状时,特别是颅内出血表现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预防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预防主要针对父母。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父母在备孕及怀孕期间,注意保暖,防止发生感染、避免接触传染病人等;不食用致突变药物或食物,如新腌制的泡菜、不合格的肉类制品、发霉的食物等;不接触放射性物质。
避免近亲结婚生育。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父母为患者或携带者及家属中有本病患者时,应当进行遗传咨询,在医生指导下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