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简称真红,是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症状多由血容量及血液黏滞度增高引起。中老年发病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年发病率为 0.4/10万~1.6/10 万,中老年发病多见,诊断时平均年龄约 60 岁,较多见于男性,少见于儿童。
目前认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发病与 JAK2 V167F 基因突变有关,突变使 JAK2 蛋白持久地激活,促使红细胞过度生成。
红细胞增生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过度增生,伴血小板及白细胞增多,可持续数年;骨髓纤维化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使全血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骨髓衰竭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减退,全血细胞减少。
患者可有头痛、头晕,面颊、鼻尖、唇部及四肢末端等部位皮肤红紫,皮肤瘙痒,血栓栓塞、出血及消化性溃疡等症状,其中皮肤瘙痒可在沐浴后加重,较为特异。
静脉放血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高危患者或不能耐受静脉放血的患者应接受降细胞治疗,羟基脲及干扰素 α 是治疗的一线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尽快恢复正常。静脉放血有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反跳性增高的可能,亦可能诱发高危患者血栓形成,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对治疗方案做出调整。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起病隐匿,部分患者因血栓栓塞症状就诊,常见的有血栓形成,栓塞部位有脑、心脏、肺、脾等,不同部位血栓形成的栓塞可产生不同症状,多较为严重,需要紧急处理。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程进展缓慢,主要死亡原因为血栓形成,有效治疗后患者平均可生存 10~15 年。
症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多由血容量及血液黏滞度增高引起,患者可有头痛、头晕,皮肤红紫;常出现瘙痒,并于沐浴后加重;不同部位的血栓形成、栓塞则引起不同的症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最为多见,可伴有眩晕、疲乏、耳鸣、肢端麻木与刺痛、多汗等症状。
皮肤黏膜症状:皮肤红紫,以面颊、唇部、鼻尖及四肢末端等部位为著,眼结膜显著充血;皮肤瘙痒,并于沐浴后加重。
胃肠道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消化性溃疡,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伴反酸、嗳气,如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出血量较大。本病引起的肝脾肿大则常导致腹胀、食欲减低和便秘。
血栓形成、栓塞:不同部位的血栓形成、栓塞引起不同的症状。如发生在脑部则引起脑卒中,发生在心脏则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在脾则引起脾梗死。
出血:见于少数患者,表现为皮肤淤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月经量增加等。
其他症状:少数患者出现痛风、尿路结石、胆结石等。
病程进展可分为三期:
红细胞增生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过度增生,伴血小板及白细胞增多,可持续数年。
骨髓纤维化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从而使全血细胞维持在正常范围,通常发生在诊断后 5~13 年。
骨髓衰竭期:此期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减退,全血细胞减少,大多在 2~3 年内死亡,个别患者则发展为急性白血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血栓形成、栓塞:血栓是本病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在大多数血管中均可形成血栓,导致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肾脏动脉或静脉闭塞、脾梗死或 Budd-Chiari 综合征(布-加综合征)。
出血:表现为皮肤淤点、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月经过多及损伤后伤口渗血不止。
痛风。
结石:本病可引起尿路或胆道结石。
病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发病与 JAK2 V167F 基因突变有关,突变使 JAK2 蛋白持久的激活,从而使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促使红细胞过度生成。
哪些人容易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老年发病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儿童少见。
就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起病隐匿,患者往往不能早期进行诊治。当患病时,血常规即可提示异常,常规体检有助于早期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老年人群出现皮肤红紫,尤以面颊、唇部、鼻尖及四肢末端为著时。
皮肤瘙痒,并于沐浴后加重时。
血常规提示血红蛋白男性 >185 克/升,女性 >165 克/升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失语,单眼短暂失明,眩晕、耳鸣、听力障碍、复视、步态不稳和吞咽困难,意识丧失时。
胸闷、胸痛,心悸、大汗,呼吸困难时。
头晕、乏力、心悸、口唇苍白、四肢冰冷时。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医生如何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它原因所导致的红细胞增多(如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慢性缺氧、大量吸烟、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多及精神紧张等),从而做出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男性 >185 克/升,女性 >165 克/升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骨髓活检:骨髓活检显示衰老细胞过多,伴三系(全骨髓)增生以及明显的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增殖,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次要诊断标准之一。
血清红细胞生成素水平测定:患者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往往降低,可排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基因突变检测:约 90%~95% 患者可检测出 JAK2 V617F 基因突变,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主要诊断标准之一。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有无症状?症状出现了多久?
症状在哪些情况下出现加重或缓解?
此前一年内是否出现体重下降?若有,下降多少?
有无不能解释的发热或重度盗汗?若有,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长期高原生活史?
家族是否有类似患者?
有无血管栓塞病史?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
是否吸烟?若有,每日吸烟量大约几支?
有无消化性溃疡出血病史?
有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史?
有无肺慢性疾病史(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有无心脏病史(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患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能治愈吗?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治疗方法对我适合?
治疗的副作用有哪些?
治疗费用医保能报销吗?
这个病会传染吗?会遗传吗?
治疗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目的在于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使血容量及红细胞容量尽快恢复正常,从而改善症状,避免血栓形成,防止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静脉放血治疗
静脉放血需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放血的量与间隔时间,可在短时间内使症状得到缓解,放血后可维持疗效一个月以上,且较为简便易行,但静脉放血治疗不能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数,对皮肤瘙痒及痛风亦无效。年龄 <50 岁且无栓塞病史者可首选此法。
红细胞单采术
通过红细胞分离机将患者血液分离成红细胞及其他成分,将其他成分回输,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单采 1 次即可使血红蛋白降至正常范围。如联合化疗则可维持疗效。
降细胞药物治疗
高危患者应接受降细胞治疗。对静脉放血不能耐受或需频繁放血,有症状或进行性脾脏肿大,有严重的疾病相关症状,血小板 >1500×109 /升,以及进行性白细胞增高,亦为降细胞治疗指征。
羟基脲:对骨髓的抑制作用维持较短,相对安全,用药时应根据血细胞数值调整剂量,联合静脉放血可降低血栓形成,缺点是停药后缓解时间短,治疗过程中需频繁监测血象,年轻患者(年龄 <40 岁)应慎用。
α 干扰素:每周 3 次皮内或皮下注射,可抑制红细胞增殖,同时可使血小板降低,显著改善皮肤瘙痒及脾脏肿大。
白消安、环磷酰胺等:适用于对羟基脲及 α 干扰素不耐受的患者。
芦可替尼:芦可替尼是针对 JAK1/JAK2 的靶向抑制剂,于 2017 年在我国批准使用,现有研究显示,芦可替尼能显著改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症状,并能显著缩小脾脏体积,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及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芦可替尼尚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昂,适用于经济条件允许或羟基脲及 α 干扰素不耐受的患者。
血栓预防
所有确诊患者均应进行血栓预防。首选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口服双嘧达莫。
疾病发展和转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程进展缓慢,病初红细胞增多,随着病程进展,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退,红细胞可处于正常水平,继续进展则低于正常水平。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年限。
日常注意
血栓形成作为真红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预防的重中之重。
日常注意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戒烟。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口服双嘧达莫。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及高纤饮食。
适当运动。如散步,爬楼梯等。
保持心情愉悦。
预防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