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Tarlov囊肿
概述
骶管位于人的腰骶部,是人体脊椎管在骶骨的延续部分,由骶骨椎体的椎孔链接而成,纵贯骶骨全长,上端和腰椎椎管相连,下端终于骶管裂孔。其上半部分有蛛网膜下腔,而下半部分是硬脊膜外腔。
骶管囊肿是发生于腰骶部一侧或双侧相关神经根周围的囊肿。临床上并不少见,MRI 检查易于发现该病。
骶管囊肿的病因尚不明确,多被认为是先天引起的,也有部分是后天产生。
骶管囊肿属于“椎管内脊膜囊肿”,按照 Nabors 分型,骶管囊肿占了其中两种:NaborsⅠ 型,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骶管脊膜膨出”,大多位于骶 1-3 节段;NaborsⅡ 型,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脊膜囊肿,一般在骶管。
囊肿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不会癌变,但是当其压迫神经根或受外伤或剧烈运动后囊肿内脑脊液积聚,局部压力增高后会出现腰痛或者放射到下肢的坐骨神经痛。因为囊肿长期存在,对周围的马尾神经根经年累月的压迫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便秘等。更严重时,压迫累及马尾神经根中的感觉和运动根丝还会导致一些腿部或脚部的感觉丧失及运动失调。
一般结合症状以及 X 光,CT,MR 和超声检查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其中腰骶部的 MRI 最具诊断价值,可以清晰的看到囊肿的大小,位置和局部的解剖异常,有助于手术治疗。
对于液体可以自由进出的骶管囊肿,当囊肿内压力增高后,其中的液体可自行排出、分流后缓解局部压力,从而减轻疼痛、麻木等症状。但当囊肿中存在单向活瓣时,咳嗽、屏气用力时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可以通过活瓣挤入囊肿内,但却不能自由的从囊肿内流出,久而久之囊肿内的压力就会逐渐增高,出现持续的双下肢或者腰骶部症状。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医生一般会首选受累神经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或囊肿内注射纤维蛋白胶等微创治疗以缓解症状。对于保守或者微创治疗无效,甚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行显微外科手术行囊肿切除(Ⅰ 型)或加神经袖套重建(Ⅱ 型)。
目前尚未发现可以有效预防骶管囊肿的方法,但骶管囊肿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获得长期的缓解。
症状
骶管囊肿属于“椎管内脊膜囊肿”,按照 Nabors 分型,骶管囊肿占了其中两种:NaborsⅠ 型,不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骶管脊膜膨出”,大多位于骶 1-3 节段;NaborsⅡ 型,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脊膜囊肿,一般在骶管。
一般的骶管囊肿不会出现明显的疾病症状。NaborsⅠ 型的患者多数没症状。有报道统计 25% 的 NaborsⅡ 型患者有症状。骶管内有支配会阴部、大腿内、外侧感觉及运动的神经,还有支配大、小便的神经,所以当出现症状时往往表现为下肢、腰、骶尾部、会阴部酸麻疼痛等。当囊肿过于压迫马尾神经时,还会出现坐骨神经痛,甚至走路一瘸一拐。
骶管囊肿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骶管囊肿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腰骶部及下腰背部疼痛往往是首发症状。
疼痛:疼痛从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内侧或者小腿外侧直到足部的放射痛。
在喷嚏或咳嗽时腰骶部疼痛加重。
单侧或双下肢无力、感觉减弱;下肢麻木伴足部感觉减退,反射减弱;走路一瘸一拐。
排便困难、小便少、便秘、肛门坠胀感等。
性功能障碍:男性阳痿、不育。
心绞痛样症状。
小儿骶管囊肿多伴有脊柱先天发育畸形,如脊柱侧凸、Prader-Willi 综合征(又称肌张力低下-智能障碍-性腺发育滞后-肥胖综合征)等。出生时有脑室出血、脑积水、狭颅症、神经管闭合不全、单缝或双缝早闭等的婴儿,日后都应该警惕骶管囊肿。
骶管囊肿有哪些并发症?
脊髓损伤而导致骶管囊肿破裂,可引起脑脂肪栓塞,使患者出现焦虑、烦躁、血压升高、头晕等。
病因
骶管囊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目前骶管囊肿的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骶管囊肿是先天性自发缺陷,硬脊膜神经袖套发育薄弱是骶管囊肿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些遗传因素也是骶管囊肿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骶管囊肿临床症状的进展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天因素
胚胎在发育时先天发育不全。
后天因素
炎症:骶管囊肿的形成与骶管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炎症有关。
创伤:由于收到外伤,或医源性的损伤,导致硬脊膜缺损而形成囊肿。
脑脊液压力改变:人体动脉搏动、体位改变、咳嗽等动作等可引起脊髓蛛网膜下腔压力升高,使脑脊液流体静压增加,迫使脑脊液进入正常神经根周围间隙,最后引发囊肿的形成。
骶管囊肿有哪些风险因素?
骶管囊肿在 50 岁以下的人群中更多见。
在伴有脊柱先天发育畸形的儿童群体中更易发生。
外伤引起神经根纤维、神经节细胞周围细胞出血等更易出现骶管囊肿。
骶管囊肿也有遗传的风险。
就医
哪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骶管囊肿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这些囊肿通常是单囊,也可以是多囊性的,常见于骶骨和脊柱其他部位。其中只有小部份骶管囊肿患者会出现症状,而且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出现或突然加重。骶管囊肿的症状波动性较大,例如会因打喷嚏或久坐而恶化(囊内压力增加)。但是腰部和腿部出现麻木,疼痛,排尿功能和性功能出现异常以及其他不适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
脊柱骨科
神经内科
医生是如何诊断骶管囊肿的?
医生首先询问患者病情病史,随后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而影像学检查可以很好的帮助医生诊断骶管囊肿。影像学检查包括 X 线,CT,MRI 和超声检查。
X 线:可以观察骶尾骨形态是否正常,还可以观察到骨质破坏后的骶骨。
CT:可清楚地显示骶管骨性形态,粗略显示囊肿的位置,以及其周围是否存在囊肿压迫引起的病理性骨折。
脊髓造影及 CT 脊髓成像:可辨认骶椎管内是否有囊肿,但儿童患者不宜实施此检查。
MRI:腰骶部 MRI 是诊断骶管囊肿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楚显示出囊肿的位置、大小以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动态 MRI:能够动态观察到囊肿液体与组织之间的动态变化。目前这项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引起囊肿的硬脊膜囊缺损。
超声检查:用于出生 3~4 个月的婴儿的检查。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疼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哪个位置出现疼痛?
疼痛有没有向下肢或其他地方放射?
这些症状对你有什么影响?
哪些情况会使这些症状缓解?
打喷嚏或咳嗽时疼痛有否加重?
有什么家族病史?
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情严不严重?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有什么治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您推荐怎么治疗?
这些治疗会出现什么副作用?
治疗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如果治疗后复发我应该怎么办?
日常生活有没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治疗
对于液体可以自由进出的骶管囊肿,当囊肿内压力增高后,其中的液体可自行排出、分流后缓解局部压力,从而减轻疼痛、麻木等症状。但当囊肿中存在单向活瓣时,咳嗽、屏气用力时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可以通过活瓣挤入囊肿内,但却不能自由的从囊肿内流出,久而久之囊肿内的压力就会逐渐增高,出现持续的双下肢症状。
症状较轻,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医生一般会首选受累神经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或囊肿内注射纤维蛋白胶等微创治疗以缓解症状。对于保守或者微创治疗无效,甚至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行显微外科手术行囊肿切除(Ⅰ 型)或加神经袖套重建(Ⅱ 型)。
骶管囊肿的保守治疗
口服止痛药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后,可明显缓解囊肿引起的疼痛。局部注射类固醇类或激素内药物亦可使囊壁皱缩,减小囊肿对神经根的刺激,减轻压迫症状。
骶管囊肿的外科治疗
骶管囊肿的外科治疗手段大致分为两类: 脑脊液分流术或转流术; 对于有穿刺禁忌或注射凝胶后症状无法改善的患者,可行开放性手术摘除囊肿。
腰池-腹腔分流术。若多发囊肿很难确定症状来源时,且合并脑积水时医生一般会优先选择该术式。
囊肿-蛛网膜下腔分流术。可能对于单发囊肿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然而每种分流术都有不起效,或导致术后骶管及周围组织感染的风险。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骶管囊肿,但术后可出现脑脊液漏和囊肿复发的可能。
开放手术切除囊肿可缓解症状,对于 Ⅱ 型患者还可以重建神经袖套,减少复发率,但由于术前症状轻重不同,其疗效尚不明确,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疗效与手术医生的经验和手术技术关系密切。且开放手术创口较其他疗法大,易出现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神经粘连等风险。
日常注意
目前关于症状性骶管囊肿对患者的长期影响了解较少,因此每个患有症状性囊肿的患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MRI 结果,向专科医师咨询其可能出现的相关症状,并在日常注意生活中多加留意。虽然早期发现骶管囊肿可能很困难,但 MRI 可以提供有关个别囊肿症状的线索。
治疗后应定期复诊。
若再次出现症状,应及时到专科医师处就诊。
预防
目前尚未发现可以有效预防骶管囊肿的方法,但骶骨囊肿并不可怕,重在早发现早治疗。如定期体检,发现自己出现类似的症状及时咨询专科医师的意见,早期发现以根除囊肿或者减轻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