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足球踝,踝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病,踝关节撞击性骨疣,踝关节骨关节病
概述
踝关节软骨损伤是踝关节的一种慢性创伤性骨关节炎。
本病好发于足球运动员、舞蹈演员等特定职业人群。
踝关节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均可导致本病。特定职业人群(如足球运动员等)发病风险高。
本病可分为稳定损伤和不稳定损伤。稳定损伤是指软骨通过下方的纤维组织或纤维软骨比较紧密地连接在软骨下骨,而不稳定损伤是指在骨块和其下的组织间有滑液或肉芽组织。
本病常见症状是踝关节疼痛、肿胀。
本病主要治疗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难点在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关节软骨损伤一旦形成则难以修复。
本病可造成踝关节疼痛等不适,降低关节运动功能,影响运动员等职业人群职业训练及事业发展。
对偶发脚扭伤后未彻底治疗或有习惯性脚扭伤的普通人,本病也可能发生。
症状
本病常见症状以踝关节疼痛、肿胀为主。
踝关节软骨损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踝关节疼痛:这是本病最常见症状,活动时疼痛可加剧。
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前方较为明显。
踝关节按压痛:踝关节摸到骨缝的关节间隙按压有明显疼痛。
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如踝关节活动不自如或自觉有阻碍或有摩擦感。
踝关节软骨损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踝骨赘形成
踝滑膜炎
踝腱鞘炎
病因
踝关节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均可导致本病。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及舞蹈演员等职业为本病好发人群。
踝关节软骨损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踝关节急性损伤:如进行奋力跳跃、跑动等剧烈运动中,踝关节过度屈伸或内外翻,造成关节软骨损伤。
踝关节慢性劳损:如在反复跳跃、跑动等运动中,踝关节反复过度屈伸或内外翻,造成关节面持续碰撞挤压,造成软骨或骨组织的慢性劳损。或在某次踝关节急性损伤未完全治愈时即开始再次过度使用踝关节。
哪些人容易患踝关节软骨损伤?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期进行无防护的较高强度运动的人群。
急性踝关节损伤后未进行及时、彻底治疗的人群。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足球、体操、篮球、滑雪、举重运动员及舞蹈演员等职业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踝关节疼痛:活动时加剧。
踝关节肿胀。
踝关节按压痛。
踝关节活动不自如或自觉有阻碍,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小于健侧。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踝关节急性损伤后疼痛肿胀明显。
建议就诊科室
骨伤科
疼痛科
医生如何诊断踝关节软骨损伤?
当医生怀疑是踝关节软骨损伤时,将通常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在有结果后,可能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关节镜检查等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将询问病史、症状、受伤或运动情况等。
视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主要是观察踝部有无肿胀、瘀血、有无开放伤口等情况。
触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主要是检查踝部活动度、按压时疼痛变化等。
X 线检查:检查排除骨质异常。拍片时需配合检查医生屈伸踝关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较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大小。拍片时需配合检查医生摆放姿势。注意,CT 是辐射量高于 X 线的检查,有怀孕或备孕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在医生开具检查单时及时告知医生。
核磁共振(MRI):MRI 有较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可较清楚地显示软骨、骨松质和骨皮质、肉芽组织、纤维软骨、囊肿、骨坏死等病理改变。另外,核磁共振检查还能区分稳定损伤和不稳定损伤。注意,MRI 在大多医院需要预约方能检查,患者在缴费后应及时携带检查单和缴费凭证前往影像科进行预约,按照工作人员要求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后,按检查医生要求摆放姿势即可进行检查。另外,MRI 检查要求身上无金属,有不可脱卸的金属假牙、安装有心脏起搏器、体内有骨折固定钢钉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均不能进行 MRI 检查,应在医生开具检查单时及时告知医生。
关节镜检查:侵入性检查,但可以直接看到病变的大小性质,并可在检查同时,对病变进行治疗。需在踝部做一切口,置入关节镜进行检查和操作,结束后闭合伤口并敷料覆盖。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受伤吗?受伤多久了?怎么受的伤?
有哪些症状?
脚踝能动吗?
有就诊过吗?
进行过哪些治疗?
以前有过脚扭伤吗?怎么治疗的?
以前发生过骨折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
这病严重吗?
能治好吗?花费高吗?
要手术吗?风险大吗?
这病有后遗症吗?
我什么时候可以再踢球或跳舞或滑雪或其他运动?
治疗
踝关节软骨损伤后即产生永久性病变。目前主要治疗有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等,用于消炎镇痛,缓解疼痛症状。
局部痛点封闭: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可抗炎止痛、营养神经。
手术治疗
踝关节镜:可以直接看到病变的大小性质,并可在检查同时,对病变进行治疗。
马赛克骨软骨移植:手术修复、重塑软骨功能,用于大于 1.5 厘米的软骨损伤或软骨下骨已有囊性改变的患者。
自体软骨细胞培养移植术:手术修复、重塑软骨功能,用于大于 1.5 厘米的软骨损伤或软骨下骨已有囊性改变的患者。
逆行钻孔和植骨:手术修复、重塑软骨功能,用于软骨完整,软骨下骨形成囊性改变的患者。
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手术修复、重塑软骨功能,用于面积大于 3 厘米的巨大软骨病变。但我国目前无新鲜同种异体骨移植开展。
其他治疗
交叉绷带固定踝部:保守治疗方法,限制踝部活动,防止损伤加重,亦可对踝部起到保护作用。
针灸理疗:艾灸、针刺、射频电疗等,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抗炎消肿止痛。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因疼痛、活动不便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或终结运动生涯。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够缓解症状,改善运动能力。但若治疗后再次受伤等养护不当则容易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
体位:不枕枕头,保持平卧,患肢用软枕垫起抬高,有利于手术区域组织水肿消退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缓解疼痛:术后疼痛多伴有肿胀,尤其在功能锻炼后加重,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发现敷料沾湿或有血液渗出,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不要自行拉松绷带。若不慎弄松绷带或绷带污损,应告知医护人员进行调整或更换。平时还应密切观察伤口有无出血。
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密切观察足部有无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有异常感觉可能是绷带过紧阻碍了血液循环或冰袋冷敷发生冻伤,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关节积血:密切观察手术局部的情况,如果术后 5~6 小时内出现剧烈疼痛,患肢不能抬起,可能是关节积血,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感染: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伤口渗血较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密切观察体温,如发现伤口红、肿、热、痛等征象,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康复锻炼:
手术当天:在麻醉症状消失后,即可进行踝关节伸屈练习。患者仰卧,最大角度缓慢屈伸踝关节,各保持最大角度 3~5 秒,然后放松,反复 10 次为 1 组,每日 1~2 组。若患者术后无力主动进行踝关节伸屈练习,家属可以协助患者练习。
术后第 2 天:除进行踝关节伸屈运动外,还应增加踝关节旋转运动和大腿肌肉收缩运动。踝关节尽力向内侧旋转,停留 3~5 秒,放松后再尽力向外侧旋转,停留 3~5 秒,重复 10 次为 1 组,每日 3~5 组。在锻炼过程中应努力加大屈伸的力量及角度,尽可能使踝关节的运动幅度接近正常。
术后第 3 天起:可以下床进行增强和恢复踝关节力量的锻炼。如下蹲练习,站立,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做足跟不离地的下蹲练习,停留 3~5 秒,然后缓慢站立,重复 10 次为 1 组,每日 2~3 组;提踵练习,即提脚跟练习,站立,双足尖着地,尽量提起足跟,然后足跟着地,尽量下压,重复 10 次为 1 组,每日 1~2 组。
术后第 2 周起:拆除缝线后即可进行步态练习。要走稳、走慢,步伐由小到大,两足迈出的步伐基本一致。以正常人步态为标准,待步态基本正常后可适当加快行走速度。练习上下楼梯,上楼时未患病的一侧脚先上,下楼时手术一侧脚先下。注意行走姿势,不要出现跛行,患者在行走时需家属陪同,观察其行走姿势,如出现跛行及时提醒并纠正。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若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术后、用药复查:1~3 个月内需要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 X 线、CT、MRI 等影像学检查。
饮食: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蔬菜和水果,多吃鱼肉、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忌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少吃粽子、汤圆等不易消化的粘食。
其他:注意安全,佩戴护踝等用具避免脚踝外伤。
预防
具体预防方式如下:
合理安排训练活动(无统一标准,对运动员等职业者的训练,应有教练组、队医等专门团队测评后针对个人制定训练计划,包括强度和时长),避免踝关节局部过劳。
运动、比赛、训练时,佩戴护踝,保护踝关节。
踝关节发生急性损伤应彻底治愈,防止反复损伤。
加强小腿与足部肌肉锻炼(如无负重脚踝屈伸运动,平躺或坐位,屈伸脚踝,10 次 1 组,每天 3~5 组,每组间休息 30 秒),增强踝关节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