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征是什么?肩峰下撞击征怎么办?肩峰下撞击征症状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指的是患者意识清楚时,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无目的的骨骼肌异常运动,睡眠时可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本病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脑血管病史、颅脑手术、颅脑外伤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本病可分为 6 种表现类型,分别为肌震颤、肌张力失常、手足徐动症、舞蹈样运动、肌阵挛、抽搐。本病主要表现为肌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抽搐等。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原发病进行祛除病因治疗,治疗关键点与难点在于及时准确诊断原发病。不随意运动长期频繁的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现摔伤、烫伤、溺水、交通事故等,经常被周围人所歧视,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难,患者可出现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最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应注意针对本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减少原发病的发生。表现为不随意运动的患者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

别称

肩峰下疼痛综合征,肩部撞击征

概述

肩峰下撞击征,是指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关节发生反复摩擦、撞击引起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特征是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时有一特定角度的疼痛范围。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肩峰下撞击征最主要的病因有骨性结构异常、异常肩部活动等。本病的危险因素有从事上肢上举过头的工作,如粉刷及装饰工作,或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等有投掷动作的运动项目。

肩峰下撞击征据局部病变改变可分为 3 期。

第 1 期为水肿出血期,多见于年轻患者发病早期,肩峰下关节内组织水肿、出血;

第 2 期为纤维变性及肌腱滑膜炎期,撞击损害积累导致肩峰下关节内组织变性、增厚,多见于 25~40 岁患者;

第 3 期为肌腱断裂和骨质改变期,撞击磨损造成冈上肌腱或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多见于 40 岁以上患者。

肩峰下撞击征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外展活动时明显疼痛及“卡顿感”。

肩峰下撞击征第 1 期治疗以肩部热敷、理疗为主,可口服止痛消肿对症治疗的药物,也可打封闭。病变 2 期患者可行保守治疗,若效果不满意或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可手术治疗。病变发展到第 3 期,需要手术修复肌腱并做关节成形术。

肩峰下撞击征的主要危害为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

正确认识和预防可避免病情加重,早期正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病情。

症状

肩部疼痛是肩峰下撞击征最常见的症状。症状肩关节外展活动时有特定范围的疼痛加重是肩峰下撞击征典型的症状。

肩峰下撞击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肩峰下撞击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肩部疼痛:肩部上外侧疼痛为主,夜间可有持续疼痛。

活动受限:当上肢外展活动致 60 度~80 度时,出现明显疼痛,可能伴有肩关节被“卡住”难以继续活动的感觉,继续外展到 120 度都存在疼痛,超过 120 度后疼痛可有减轻或消失。

肩关节外展无力:晚期发生肌腱断裂的患者,可出现肩关节无力外展。

肩峰下撞击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冈上肌腱或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

病因

肩峰下撞击征主要或常见病因包括骨性结构发育异常或病变、因工作需求行异常肩部活动。

肩峰下撞击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骨性结构发育异常或病变:肩峰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囊肿、骨赘形成,或肩锁关节增生肥大。

异常肩部活动:从事上肢上举过头的工作,如粉刷及装饰工作,或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等有投掷动作的运动项目。

哪些人容易患肩峰下撞击征?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肩峰下撞击征:

从事上肢上举过头的工作,如粉刷及装饰工作。

有投掷动作的运动项目,如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等运动。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肩峰下撞击征:

骨性结构发育异常:肩峰形态异常。

骨性结构病变:肩峰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囊肿、骨赘形成,或肩锁关节增生肥大。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肩部疼痛:肩部上外侧疼痛,甚至夜间有持续疼痛。

当上肢外展活动致 60 度~80 度时,出现明显疼痛,可能伴有肩关节被“卡住”难以继续活动的感觉。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本病不涉及生命危险,暂无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肩峰下撞击征?

当医生怀疑是肩峰下撞击征时,将通常进行详细体格检查评估,进行肩关节 X 线检查行初步诊断。可能进一步通过核磁共振、关节镜等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检查肩部慢性钝痛、上肢肌力,疼痛弧征、撞击试验等来初步评估病情。

肩关节 X 线检查:X 线检查可以识别肩部骨质结构性狭窄以及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并识别是否有大结节骨疣形成、肩峰过低、肩峰不规则或有骨赘形成,或肩锁关节退变、增生。

MRI:MRI 检查可以分辨软组织结构,识别炎性水肿、肌腱变性等病变,是识别早期病变的检查手段。

关节镜检查术是一种直观的诊断方法,能发现病变范围、大小、形态,在诊断的同时还能进行治疗。但关节镜是损伤性检查方法,需在麻醉下进行,不易广泛开展。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既往的全身病史和运动史。

疼痛不是症状与肩关节活动的关系?

症状加重或减轻的影响因素?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了吗?做过其他什么检查吗?

接受过治疗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怎么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日常活动注意什么?

治疗

早期症状轻的患者,一般先行保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活动。经 6 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的病例,可考虑关节镜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非激素类抗炎止痛药:作用是减轻炎症和缓解疼痛,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以及胃肠道副作用更小的塞来昔布、美洛昔康、依托考昔等。

口服消肿药物,或外用消肿药物。

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失败的第 2 期和第 3 期肩峰下撞击征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肩峰下减压和肩袖修复两部分。包括多类切除肥厚结构、清理炎性增生组织及韧带修复的手术方式。

属第 2 期撞击征伴有明确的肩峰下结构解剖异常者,手术去除撞击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术、大结节骨疣切除、肩锁关节部分切除术和喙肩韧带切断术等,消除撞击因素。

其他治疗方法

病变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适用于 1 期和大多数 2 期肩峰下撞击征患者。

封闭治疗:在肩峰下的间隙注射激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

热敷、理疗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消肿、减轻局部炎性反应。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至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活动受限活动量减少后有肌肉萎缩、肌力减弱等,会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恢复肩关节正常功能活动,避免过度肩关节外展上举等活动可避免复发。病情恢复后一般不影响生活质量。该疾病不影响寿命。

日常注意

早期病变宜就医明确诊断后行保护性肩关节功能锻炼。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需要按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避免肩关节软组织黏连导致活动僵硬。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如果做了手术,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湿时需要及时换药。术后每 3~4 天换药,术后 2 周时拆线。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口服止痛药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胃痛”、恶心症状(不良反应症状),应停药观察。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服药次数或药量。

术后、用药复查:3 个月或 6 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 X 线检查、MRI 检查等项目。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麻醉结束 6~8 小时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汤类),术后第 2 天可恢复普通饮食,宜优质蛋白(牛肉、鱼肉、蛋类、奶类等)饮食。

若为普通患者,无特殊饮食要求,宜均衡营养。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患肢做牵引或石膏固定,3 周之后去除固定行类似非手术治疗的康复训练。

若为非手术患者,需避免继续行上肢外展上举过头的动作,予止痛或封闭治疗改善疼痛症状,三角巾或吊带悬吊固定,一般在治疗 2 周左右疼痛症状基本缓解之后开始做肩的功能练习,即向前弯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运动。3 周之后开始练习抬举上肢,在症状完全缓解 6~8 周后,再从事原劳动或体育运动。

其他:戒烟、限酒。

预防

适当的预防措施可避免该病的发生。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从事上肢上举过头的工作,如粉刷及装饰工 我们,可搭脚手架等避免长时间上举动作工作。

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等运动人员,应避免长时间高强度该类运动,运动前热身、运动中适时休息,运动后做舒展锻炼。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存在骨性结构发育异常或骨性结构病变的人,需避免大量诱发肩部不适活动动作,有不适症状尽早就医,必要时手术修正异常结构。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女性出现以下几个症状 多半是要绝经了

2023-9-10 23:23:44

保健

牙膏挤太多或致口腔癌?关于刷牙的4大误区

2023-9-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