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什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怎么办?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症状有哪些?

Charcot-Marie-Tooth(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组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人群总发病率约 1/2500,目前国内尚没有 CMT 的流行病学资料。主要通过父母的 DNA 遗传给子女。该病的症状通常在患者青春期结束之前开始出现,特征性的临床体征表现为“鹤腿”、“弓形足”、“锤状趾”等。目前尚没有针对 CMT 特效的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和手术矫形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尽管目前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但随着基因诊断的普及和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CMT 的临床治疗前景会越来越开阔。

别称

卡压综合征,肩疼痛弧综合征

概述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又称卡压综合征、肩疼痛弧综合征,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进一步导致肩峰下滑囊的无菌性炎症、肩袖损伤或撕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导致肩峰下组织炎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 和功能障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占肩关节疼痛原因的 44%~65%。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不断深入,其发病率亦逐年提高。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从病因学角度可分为:原发性撞击综合征和继发性撞击综合征,很多情况下两种病因同时存在。

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可表现为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炎、冈上肌钙化、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肌腱炎等。

上肢过顶活动时,肩关节前外侧出现疼痛,并逐渐加剧,是撞击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夜间疼痛,并且不能向患侧卧位睡眠,也较常见。长时间肩部疼痛会出现继发性肩周炎或肩部肌肉明显萎缩。

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和康复性锻炼等保守治疗,可以缓解部分症状;如果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症状未缓解,可采用手术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损害过程,其病理改变可分为三期:I 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II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III期,即肌性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

疼痛可能持续或反复。肩袖肌腱炎可能会进展为全层的撕裂。

避免肩关节过度劳累、外伤是主要预防方式: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

症状

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在病变初期,疼痛通常在肩部运动时出现,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动作,休息时无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静息痛(不活动也痛)和夜间痛。压痛常见的部位是肩前方。一些患者由于疼痛,主动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往往是正常的。由于疼痛,部分患者会力量下降。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可以感受到关节摩擦。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疼痛:肩部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历时长。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疼痛通常在肩部运动时出现,尤其是前屈、外展等动作,休息时无疼痛。夜间痛是典型表现,患者通常不能患侧卧位。严重时,常用的消炎止痛药物不能明显缓解疼痛。

压痛:常见部位是肩前方,比如结节间沟和大结节前部。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一些患者由于肩部长时间疼痛,患肩关节会出现继发性肩周炎,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外旋、主动内旋和被动活动范围减少;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缓解,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会逐步改善,多数被动活动往往是正常的,但主动活动受限。

肌力降低:肩袖全层撕裂者,会出现损伤肌肉支配方向活动的力量下降。部分撕裂者,由于疼痛导致的肩袖功能失常,也会出现肌力下降。

肩关节摩擦感:肩峰下及三角肌下滑囊言行增生和粘连,被动活动肩关节可以感受到关节活动摩擦感。

肩关节不稳定:常常见于巨大的肩袖撕裂患者。表现为肱骨头向上方半脱位。

肩峰撞击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可表现为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炎、冈上肌钙化、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肌腱炎等。

病因

肩峰前外侧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结构的挤压与碰撞,进而引起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原发性撞击:肩峰撞击综合征在肩部前屈、外展或内旋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以及二头肌腱长头的病变,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肱骨头并非与整个肩峰发生撞击,而是与肩峰前外缘发生撞击。

继发性撞击:随着年龄的增加,与三角肌相比,肩袖肌力的下降更为明显。肩部外展时,肩袖对肱骨头的压抑力量下降,肱骨头上移,肩峰下间隙变窄,肱骨头反复与肩峰前缘撞击。

肩关节不稳:一些学者认为盂肱关节不稳会导致肩峰下撞击,他们认为,关节过度松弛会导致肱骨头上移,与肩峰发生撞击。尤其常见于从事肩部训练的运动员,如游泳、棒垒球的投手等。

外伤

哪些人容易患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部运动较多的运动员(羽毛球、游泳、举重等)和健身爱好者(举哑铃较多);

肩部劳务工 我们(装修工人,环卫工 我们等);

中老年患者(肩部骨质增生、骨赘形成);

发生过肩部外伤、骨折的患者(创伤性关节炎)。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肩峰形态异常;

肩峰位置、角度异常;

肩峰下骨刺;

喙肩韧带增厚、钙化;

肩锁关节炎;

肱骨大结节骨刺。

就医

肩峰撞击综合征是一种慢性损害过程。病程初期往往仅仅表现为肩部活动时疼痛、夜间痛。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时有摩擦感,肩部肌力下降,肌肉萎缩。如果伴有肩袖的部分或全层撕裂,会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等。首次就诊医生会详细地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时行 X 线、CT 或磁共振(MRI)等检查来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从事肩部活动较多的工作或运动,无外伤情况下出现持续性、历时长的肩关节疼痛,休息时缓解,肩关节外展、上举时疼痛加剧。或出现肩关节夜间疼痛、不能患侧卧位睡觉时。

中老年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肩部疼痛,一抬肩膀就痛。

外伤后肩部疼痛,外展、上举活动受限。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

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主要依靠病史及体征。必须对肩关节进行详细检查,不能通过某一个体征或试验结果确立诊断。

临床上满足以下五项标准中的三项,可以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前外缘压痛;

上肢外展时痛弧征阳性;

与被动活动相比,肩关节主动活动时疼痛明显;

Neer 撞击试验阳性;

肩峰骨赘,肩袖部分撕裂或全层撕裂。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肩坠落试验:被动抬高患臂 90°~120°,撤除支持,患臂不能自主支撑而发生臂坠落和疼痛,即为阳性。

Neer撞击征:患者取坐位,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使患者上肢前屈,这时,肱骨大结节进入肩峰下间隙,若出现疼痛,则为阳性。

Hawkins 撞击征:患者取坐位,使患肩前屈 90 度后再内旋,这时,肱骨大结节进入喙肩韧带下方,若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说明存在肩峰撞击综合征。

Neer 撞击试验:在检查完 Neer 撞击征后,如果结果为阳性,可向肩峰下间隙注射 10 毫升 1% 利多卡因,此时再前屈肩关节,若疼痛消失或减轻,说明疼痛源于肩峰下间隙。

痛弧征:让患者外展上举肩关节,疼痛通常于外展 60~120 度时出现,在超过 120 度后减轻或消失。

X 线: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及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典型改变包括肩峰下表面硬化和骨赘形成、大结节硬化及囊性变。通过冈上肌出口位可以评价肩峰的形状和厚度。

MRI:主要对肩袖、二头肌腱、盂唇、滑膜、软骨和肩峰下滑囊等结构进行检查。

B超:主要对肩袖、二头肌腱和肩峰下滑囊等进行检查

必要时医生需要行 CT、肌电图等检查明确骨赘形成、复杂骨折以及局部神经肌肉病变等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了多久?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是什么职业?

有没有长期从事肩关节活动的工作或运动?

是否有肢体的麻木、放射痛?

有没有肩部外伤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能治好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该怎么治?

我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是否会加重,后续发展会到什么程度,会有哪些症状?

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

绝大多数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包括休息、制动、功能锻炼、局部封闭及增强肌力的训练。在病变早期应用非手术治疗是非常有效的。经过6周以上的保守治疗后,如果症状不缓解、肩关节功能恢复没有进展,医生会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应用药物及物理治疗消除肩峰下间隙的炎症;通过主动运动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通过力量练习保持肩部肌肉力量的正常。

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减轻肩关节的水肿及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症状易反复发作。

封闭治疗:肩峰下间隙封闭治疗,封闭治疗不宜超过三次,有研究表明,激素会干扰细胞代谢,导致肩袖肌腱及周围软组织的萎缩。

康复性锻炼:通过对肩袖肌群和肩胛肌群进行功能训练,可提高肩关节和肩周其他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肩关节休息: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以使用颈腕吊带或三角巾制动 1 至 2 周,期间应每天全范围活动肩关节,避免出现关节粘连。

手术治疗

如果经过严格的保守治疗,症状不缓解,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采用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包括前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锁关节骨赘切除。如果肩锁关节退变严重,可行锁骨远端切除。

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对于年轻、有明显外伤病史的患者,术中行滑膜清扫,肩袖清创,保留喙肩韧带和肩峰完整性。可有效消除炎性介质的表达,从而控制炎症及疼痛的发展。

肩峰成形术:切除骨刺,将II型和III型肩峰变为 I 型肩峰。降低肩峰下间隙压力。

肩袖修补手术:如合并肩袖撕裂,需进行肩袖修补手术。

关节内镜手术:包括肩峰下间隙减压术、肩峰成形术和肩袖修补手术。与传统的切开手术比较,镜下手术软组织损伤小,避免了三角肌的剥离,术后疼痛较轻,可以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可以同时对盂肱关节腔病变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治疗关节内的并存损伤。

疾病发展和转归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的治疗,一般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日常注意

改善生活方式,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肩部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训练,可以有效地防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易患人群和患者在生活工作中应注意:

注意肩部保暖。

从事肩部活动较多的工作或运动,防止过度劳累,如有肩部酸胀等不适时,及时休息。

适当功能锻炼,包括肩关节囊的牵拉训练和肩袖肌肉、三角肌、肩胛带肌肉的力量、耐力和协调性训练。

中老年人可适当补充维生素、钙剂等,防止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

预防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由于肱骨头外侧和肩峰反复撞击、肩关节蜕变引起的,因此减少肩部的撞击和延缓肩关节退变,是预防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根本原则。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受累的关节应加以保护,降低关节负荷,注意休息。

避免长时间肩部活动,尤其是上举外展造成肱骨头和肩峰下撞击的活动。

平时对受累关节注意保暖,可以用热水袋、热毛巾等热敷,大伏天尽可能避免空调、电扇直接对关节吹风。

适当锻炼,通过对肩袖肌群和肩胛肌群进行功能训练, 可提高肩关节和肩周其他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防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

如果肩部症状持续存在,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有肩部外伤患者,用骨科或康复科就诊系统进行肩部功能康复训练。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六味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六味地黄丸说明书

2023-8-3 0:11:30

保健

碰触几种食物容易导致贫血

2023-8-26 2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