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髋关节积液是由于关节腔内液体超过正常含量,留而不去所形成。正常髋关节腔内仅有少量滑液,关节活动时起到润滑的作用。
髋关节病变时,在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关节内产生大量的液体蓄积,明显超过关节内液体的正常含量,造成关节囊膨大。
髋关节 X 线检查,可见邻近的肌腱阴影或脂肪垫影像呈现受压移位,关节间隙增宽。
行关节穿刺时,可发现关节内压力增大,能抽出淡黄色或带有血性的液体。
髋关节积液经治疗液体可以吸收,达到治愈。若不能完全吸收,也可发展成纤维粘连,造成纤维性关节强硬。
症状
髋关节积液最初可无明显不适,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症状,因此建议尽早医治,避免病情加重。
疾病早期,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轻度肿胀,走路感觉膝盖处有吱吱声,上楼时或施力时关节疼痛或不适。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下蹲或弯曲有不适感、个别患者有肌肉萎缩,运动过度后肿胀严重。通常早上症状较轻,晚上症状加重。
疾病发展到后期,关节重度肿胀、疼痛非常明显,伴有积液、骨刺、游离骨等现象。
有些患者会出现骨质增生,上下楼时疼痛剧烈,僵硬,不灵活,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髋关节积液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髋关节积液发展到后期常见并发症包括:
局部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畸形。
关节感染。
病因
髋关节积液多由滑膜炎症引起。髋关节微循环不畅,产生无菌性炎症,而滑膜对炎症的刺激反应便是渗出液体,产生疼痛。
髋关节积液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具体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关节的长期劳损,剧烈的运动,或者外伤及髋关节发育不良;还与骨质增生、骨质塌陷等机械性刺激和软骨退变、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炎、关节结核、风湿病等生物化学性刺激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髋关节积液?
髋关节长期剧烈运动、劳损。
股骨头坏死。
髋关节发育不良。
髋关节骨关节炎。
髋关节结核。
风湿病。
就医
当患者髋关节积液明显,并因此出现疼痛、活动受限及肢体功能障碍时,需及时就诊。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髋关节疼痛时间较长,或程度严重。
明显的关节肿胀。
关节畸形、僵硬。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关节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髋关节积液?
医生可通过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对髋关节积液进行诊断。
一度滑膜炎
以关节疼痛为主,关节肿胀不明显或伴有轻度肿胀,走路咯吱弹响,上下楼或用力时关节疼痛或有不适感。
二度滑膜炎
关节肿胀,疼痛不明显,下蹲或打弯有不适感、个别患者出现肌肉萎缩,过度运动后肿胀。早晨症状比较轻,晚间加重。
重度滑膜炎
关节肿胀、疼痛比较明显,并伴有积液、骨刺、游离骨。出现骨质增生,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明显,上下楼更厉害,僵硬不灵活,活动时有咯吱弹响声。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患者有髋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的临床表现。
查体腹股沟处有压痛,髋关节屈曲、内收受限,下肢略呈外展、外旋状,平卧床上,身体摆正可见骨盆倾斜,两腿长短不齐。
髋关节局部超声,可发现髋关节腔的积水及滑膜病变。
髋关节 X 线片检查,可表现为髋关节囊阴影膨隆,关节腔积液严重时,可见股骨头向外侧移位,关节间隙增宽。
髋关节核磁共振检查,显示髋关节间隙内见少量长 T1,长 T2 积液影。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发病多久了?
既往有结核、风湿病史吗?
主要有哪些症状?关节活动受限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引起髋关节积液的原因是什么?
该病如何治疗?
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该病预后如何?会留下残疾吗?
治疗
髋关节积液,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平时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避免长时间的站立行走和剧烈运动。
对于由滑膜炎症引起的髋关节积液,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止痛消炎药物,局部热敷或理疗、外敷中药等治疗。
如怀疑有关节腔内感染,则静滴抗生素治疗。
必要时可行关节腔穿刺,抽出积液。
提倡治疗和功能锻炼同时进行,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正确的功能活动,可以加速液体的吸收。
疾病发展和转归
髋关节积液经治疗液体可以吸收,达到治愈;若不能完全吸收,可发展成纤维粘连,造成纤维性关节强硬。
日常注意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体髋关节中出现少量积液,是可以通过自我吸收,经过一段时间后愈合的。但是要注意保持休息状态,不能做过重的体力劳动。一旦关节里积液过多,就要采取穿刺的方法,把积液抽取出来。
在很多情况下,医生会开出一些帮助积液吸收的药物,并且配合具有活血功能的其他药物一起口服,也可以采取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进行按摩或者针灸,这样可以让疾病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恢复。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合理锻炼身体或工作,不能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特别是在换季时,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凉入侵关节,否则时间过长会导致该病,这样在弯腰取东西的过程中就会受到限制。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急性的扭伤引发,平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钙质和营养素,对该病做好提前防治。
预防
髋关节积液的预防,主要在于避免引起关节损伤、劳损的外力因素,同时积极防治可引起关节积液的原发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避免关节长期负重和过度运动。
积极治疗风湿、结核等原发疾病。
天寒注意加衣,避免关节受凉。
均衡饮食,加强营养,适当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