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人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概述
该病主要是由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或低血压等原发病引起的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人,高发年龄段为 40~70 岁,其中 65 岁以上老人的发病率是 25.3%,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主要病因是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发病;低血压、脑动脉炎、颈部大血管扭曲、心脏病、血管畸形、血液高凝状态、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该病发展缓慢,暂无明显分期分型。
主要症状为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有的患者可能出现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尽量待在安静的环境。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缓解患者眩晕、头疼等全身不适的症状,同时也要安抚好患者因病症而产生的烦躁情绪,该病的难点在于原发病的治疗和控制。
该病急性发作,患者会有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因为极度不适而变得站立不稳、行动困难、情绪烦躁不安。
该病一经发现如及时治疗,不会引起更多不适,病症消除后,要及时治疗原发病,以防复发和病情加重。
症状
最主要的症状为头痛、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也可能出现耳鸣和听力减退的症状。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症状包括:
眩晕:当患者身体移动或头颈转动时,会感到旋转性、浮动性或摇摆性的眩晕,感觉就像坐游乐场高速旋转且上下颠簸的高空飞车。
站立不稳:患者同时伴有双下肢发软,站立不稳的症状,以上症状一般持续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具体病情因人而异。脑干或小脑受损可能导致身体难以保持平衡。
视力障碍:因为眩晕,超过 40% 的患者会出现视力障碍,表现为视力模糊、减退、复视、幻视或黑蒙(眼前突然一片黑,持续时间大约十几秒)。
严重者,脑干或小脑受损,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具体表现为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或眼球的运动犹如钟摆一样,来回摇摆。
吞咽困难,发音和说话困难等症状。
猝倒:主要表现为迅速转头时,突然下肢无力倒地;但是患者意识清楚,几秒钟或几分钟之后,能够自己站起来。
头痛: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出现偏头痛。
其他症状:记忆力减退、情绪烦躁、恶心、呕吐。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晕厥
电解质紊乱
脑动脉硬化(本来就患有脑动脉硬化的患者,病情会加重)
病因
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多因素综合所致,以颈椎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最多见。
血流动力学改变因素: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中,某一处动脉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能发生短暂性缺血,比如颈椎病。
机械因素:椎动脉发生扭曲,容易引发该病,比如椎动脉先天性迂曲。
血管壁病变因素:脑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造成的血管壁病变也可以引发该病。
其他因素:脑动脉盗血综合征、脑血管痉挛、血液流速变缓(高凝状态)、严重贫血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该病。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因为血流变慢而脑供血不足的人,比如颈椎病患者。
椎动脉硬化的人:可能引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该病。
血管壁病变的人:患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容易诱发该病。
患有脑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人:脑动脉盗血综合征是指脑部主动脉和大动脉狭窄和阻塞,此病特别容易引发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因各种原因导致血液流速变缓的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比如肾衰竭患者,长期透析会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该病。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先天性椎动脉迂曲的人,椎动脉迂曲,易造成供血不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
恶心;
呕吐;
发作性眩晕:表现为突然晕倒,过十几秒或几分钟后,能够自己站起来。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视力障碍:看不清东西,眼前可持续十几秒或几分钟的漆黑状态;
下肢无力、自感全身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坐立难安、情绪烦躁。
建议就诊科室
老年病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如果医生怀疑是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会用过视诊和问诊确定基本病情,接着会进行血液检查、颈椎 X 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前庭功能检查、头颅或颈椎 CT 或 MRI 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诊疾病,判断具体病情。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和问诊:医生会通过患者头晕眼花、下肢无力、坐立难安等症状,再结合患者脊椎病、椎动脉硬化等既往病史等信息,帮助初步诊断疾病。
颈椎 X 线片:检查结果有助于帮助确定患者颈椎的部位,有无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等病变,从而进一步判断疾病,为确诊疾病和明确病情提供依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 :两项检查可以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提供依据,帮助进一步诊断疾病。
前庭功能检查:根据患者是否有前庭功能减退的情况,进一步判断疾病,明确病情,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头颅和颈椎 CT 或 MRI 检查:两项检查二选一即可,一般根据医嘱安排进行检查。该检查有利于了解脑干或后颅窝有没有其他病变,为判断有颈椎疾病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依据。
辅助检查:血液检查、眼底检查、心电图检查等检查,以上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患者是否贫血、心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和心肌缺血的症状,可以帮助明确病因,诊断疾病,为治疗提供必要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有哪些症状?
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视力有没有下降?
有没有突然晕倒的现象发生?
是否患有颈椎病类疾病?
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有没有贫血症?
之前做过什么检查吗?检查结果带了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这个病可以治愈吗?
治疗起来麻烦吗?
日常活动、饮食和运动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需要做什么检查?在医保范围内吗?
大概多久可以康复?
治疗
该病主要依赖药物治疗,患者发病时最好在安静的环境下静养,最根本的还是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治疗
低分子右旋糖酐:该药是一种多糖类聚合物,该药一般通过静注入患者体内,它能够增加血容量,起到扩容的作用,还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动脉微循环,能够有效缓解病症,使患者从极度不适中解脱出来,使用前会做皮试,过敏者慎用。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这两种药都有活血化瘀、通脉养心的作用,能够快速缓解病症,减轻患者痛苦,过敏者慎用。
盐酸倍他司汀:该药能够有效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帮助患者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等病症,还具有抗过敏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病症,减轻患者痛苦。
其他治疗方法
高压氧治疗:患者在高压氧舱中吸入纯氧,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缺氧状况,调节脑代谢功能,对缓解该病缓解极佳。
疾病发展和转归
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般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该病病情发展缓慢,症状明显,如果在发病初期及时治疗,可以尽快缓解症状,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展为脑部动脉硬化,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患者情绪难安,心情烦躁,还有可能并发脑梗等危险病症。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得到缓解,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后遗症,但治疗该病的关键是治疗原发症,如果原发症情况较差,该病还是会有复发的可能,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会对寿命造成影响。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遵照医嘱,按时注射或服用活血化瘀的药,这类药物可能会有头疼、尿色发黄等副作用。
术后、用药复查: 症状减轻或消失半个月之内进行复查,复查一般是拍摄颈部 X 线片,观察颈部主动脉的血流情况,然后,根据医嘱进行巩固治疗或者停药。
饮食:要少油少盐,最好吃水煮的蔬菜,饮食要清淡,比如清淡的小米粥、水煮西蓝花和水煮白菜。不要吃油腻的食物和甜腻的食物,比如油炸鸡腿、薯条、火锅、西点、拔丝类的菜,不要吃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香蕉、葡萄、榴莲、蜜柚。
运动:患病期间,以静养为主,最好卧床休息,在家中进行日常注意活动即可,动作要慢要轻,以防症状加重。
其他:可以在医嘱下,进行拔罐、按摩和刮痧。以加快颈动脉血液流速,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预防
积极治疗高血压、颈椎病等原发病,注重颈部保健和锻炼。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早期早睡,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老年人可以定期去公园跳广场舞、打太极、踢毽球。也可以在家练习颈部放松操。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吃甜食,多吃豆制品、绿色蔬菜、海带制品;少吃精米精面、西点甜品和油炸食品。
不抽烟、不喝酒。
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颈椎病、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炎等原发病,预防该病的发生。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先天性颈部血管畸形患者,应早做处理和治疗,才能有效预防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