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Volkmann 挛缩
概述
缺血性肌痉挛是骨折折中晚期出现的并发症,常为重要动脉损伤,或外固定过紧超过一定时限,肢体血液供应不足,肢体肌群因缺血而坏死,终致机化,形成瘢痕组织,逐渐挛缩而形成特有畸形,造成严重残疾。常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后果。
最常发生于小腿和前臂掌侧。在上肢好发于前臂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隙,在下肢好发于胫后深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浅间隙。
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常见的原因有: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骤增,如受伤后肌肉的水肿和血管损伤后的液体的渗出。以及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如过紧的包扎和肢体长时间被重物压迫。
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Ⅰ 期,濒临缺血性肌挛缩。Ⅱ 期,缺血性肌挛缩。Ⅲ 期,坏疽。
症状为 5P 表现:由疼痛转为无痛;苍白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麻痹;无脉。晚期形成典型的爪状畸形。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旦确诊,首选尽快积极手术。早期可选择切开筋膜减压。中期在挛缩畸形尚未出现,可尽快行肌肉活动锻炼。晚期治疗的则主要矫正畸形、恢复肌肉活动力量及恢复神经功能。
治疗不及时,后果非常严重,可致神经干及肌肉坏死,从而导致肢体畸形及神经麻痹,康复困难。
进行手术切开筋膜减压的时机对预后至关重要。早期 24 小时内行切开筋膜减压的患者,除合并神经本身损伤外,可完全恢复,避免进展成缺血性肌挛缩。晚期手术的病例,随术前时间延长而损伤加重。
症状
疼痛及活动障碍是主要症状,疼痛呈进行性加重而不缓解。当缺血继续加重,发展为缺血性肌挛缩时,主要的症状为: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即临床的“5P”征象。应注意一旦 5“P”均出现时,肌肉多坏死,即使减压,也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缺血性肌挛缩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疼痛,此外还有患侧指(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等,进一步发展会出现“5P”征象。
缺血性肌挛缩的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持续性剧烈疼痛 即持续加重不缓解,是最普遍最可靠的症状。疼痛难以用骨折后局部疼痛来解释,常呈深在性烧灼状,超出骨折区的范围;不随骨折整复固定后减轻,反而加重;止痛药不能缓解。
患侧指(趾)呈屈曲状态,肌力减弱。被动牵伸指(趾)时,可引起剧烈疼痛,为肌肉缺血的早期表现。
5“P”征象:由疼痛转为无痛(painless);苍白(pallor)或发绀、大理石花纹等;感觉异常(paresthesia);肌肉瘫痪(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
缺血性肌挛缩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缺血性肌挛缩的进展过程,可能出现肌肉、神经干等相继坏死,到了晚期主要有肢体挛缩畸形及神经干损伤两个方面。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肢体畸形:如屈腕、屈指畸形,固定马蹄内翻畸形,屈趾屈踇畸形。
神经损伤:手指觉麻痹,足底感觉丧失,足内侧麻痹,伸踝伸趾麻痹。
病因
当肢体因外伤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使筋膜间隔区的容积减小,致其内容物体积相对增加,都可发生骨室筋膜综合征,如治疗不及时,病程进展,则发生缺血性肌挛缩。
缺血性肌挛缩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肢体的挤压伤:肢体受重物砸伤、挤压伤或重物较长时间压追,受压组织缺血,于压力除去后,血液再灌流,使受伤组织主要是肌肉组织出血、反应性肿胀,使间隔区内容物的体积增加,随之压力增高而发病。
肢体血管损伤:肢体主要血管损伤,受其供养的肌肉等组织缺血在 4 小时以上,修复血管恢复血流后,肌肉等组织反应性肿胀,使间室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而发生本征。肢体创伤出血,在急救时上止血告时间较长,例如 2~3 小时以以上,肢体尚未坏死,但除去止血带之后,肢体反应性肿胀严重者,在小腿可发生。
肢体骨折内出血:肢体骨折,出血流入筋膜间隙内,由于筋膜间室的完整结构并未受到破坏,积血无法溢出而内容物体积増加,使压力增高而发病,可见于胫骨骨折及前臂骨折等。
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由于固定过紧、压力太大,使筋膜间室容积压缩,损伤组织,肿胀,亦使间室内容物增加,如不及时放松夹板,可发生本征,见于前臂或小腿骨折。
哪些人容易患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或血管损伤发生在小腿和前臂的患者。由于解剖因素,这两个部位血管神经丰富,损伤后,容易产生筋膜室内压力增高。
受较大暴力损伤的患者。较大暴力损伤的患者,往往损伤严重,容易使局部压力增高。
长期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出血风险较大,容易使增加局部的体积。
石膏绷带包扎的患者。随着肿胀的加重,包扎的患者由于局部包裹,限制了局部的空间。
高危人群:青壮年骨折后。由于青壮年肌肉粗壮发达,能承受肌肉肿胀的有效间隙相比老年人小。
就医
当前臂及小腿发生外伤或骨折后,要随时观察疼痛特点、手指(脚趾)的活动及肿胀程度与皮肤色泽,注意有无感觉异常,特别是行石膏或其他外固定治疗后,如感有不适加重,应立即至医院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如果患者伤肢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重,止痛药不能缓解,肢体肿胀、触压痛明显(肌腹处),足趾被动牵拉引起小腿肌肉疼痛,有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体征。
主动进行的肌肉活动受限。
神经功能障碍,肌力减弱和感觉障碍。
出现 5“P”征象。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缺血性肌挛缩?
缺血性肌挛缩的早期诊断仍比较困难,单靠临床表现难以诊断,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高危患者应时刻警惕,持续动态的评估,对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体征做综合的判断,可测定室内组织的压力明确诊断。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
测定室内组织的压力:Whiteside 法,简单有效,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受伤过程?
是否有需要长期抗凝的病史?
疼痛是否剧烈,是否为持续性加剧,服止痛药后是否有改善?
受伤部位是否有感觉异常?
受伤后做过何种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进行筋膜切开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可以使血液循环获得改善,有效地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避免发生缺血性肌挛缩。切开要注意预防感染。
保守治疗
肢体明显肿胀压痛,皮肤有张力性水疱,肌肉被动牵拉痛,经 Whiteside 穿刺筋膜间隙压力未高于 30 mmHg,病程在 6 小时内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甘露醇、速尿为常用脱水剂:甘露醇可消除肿胀,速尿可避免脱水后的肿胀反复。治疗中要注意酸碱电解质平衡和血容量的补充,观察处理相关并发症。
采用制动患肢、严密观察。
手术治疗
早期治疗
早期 24 小时内行切开筋膜减压的患者,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可能完全恢复。
手术指征:
肢体明显脚胀疼痛;
筋膜间隙张力大、压痛;
肌肉被动牵拉疼痛;
筋膜间隙测压在 30 mmHg 以上。
具有以上这些症状体征者,应立即手术切开。
中期治疗
筋膜间隙综合征病例至伤后 3~4 周,肢体肿胀开始消退,疼痛消失,可视为中期。
此时肌肉已坏死,神经干也已遭受损害,但挛缩畸形尚未出现,应尽快进行肌肉活动锻炼促进恢复,同时仔细检查受累神经的功能。
如神经功能无进一步恢复者,应行手术探查,在手术显微镜下做神经松解,以期获得进一步功能恢复。
晚期治疗
晚期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恢复肌肉活动力量及恢复神经功能。
一般采用松解术及肌腱延长术来恢复挛缩的肌肉组织,尽可能恢复患肢功能。
对于小腿肌缺血挛缩可酌情采用肌腱延长术及踝、足关节融合术以利于恢复足的负重功能。
缺血性肌挛缩的发展和转归
缺血性肌挛缩治疗不及时,后果将非常严重,可致神经干及肌肉坏死,从而导致肢体形及神经麻痹,康复困难。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除合并有神经本身损伤外,可完全恢复。中晚期则恢复效果不佳。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护理主要是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如有加重征象,立即就医。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使用各种外固定时要注意观察,及时调整外固定物的松紧度,防止在伤后因肢体肿胀而使固定物过紧。
避免热敷、烧烤,必要时冷敷。
观察疼痛变化,特点。
观察肢体感觉功能。
观察局部肢体肿胀程度与皮肤色泽。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禁止抬高、按摩、热敷患肢,以免增加渗出及组织对无氧代谢产物的吸收。
对外固定,如应用石膏、绷带、夹板、牵引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注意末稍血运的情况,及时复查。在应用止血带时最长时限不应超过 1.5 小时,反复应用必须间隔 5~10 分钟。
对意识丧失者应询问当时的姿势,肢体受压的时间及局部的表现,2 小时翻身一次,避免长时间的压迫诱发此病。
行输液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发现液体外渗时及时处理、更换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