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尾骨痛
概述
尾痛症是指尾骨部、骶骨下部及周围软组织的慢性疼痛性疾病。
女性与男性发病率约为 5∶1.5,多见于女性,尤以中年妇女多见。
最主要病因与外伤、畸形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不良坐姿、肥胖、尾骨不稳定等。
本病无分型分期。
典型症状是坐位疼痛,在立位不动、卧位时疼痛较轻,站坐姿势变化、跨台阶、用力排便、性交时疼痛加剧。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等,在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症状的情况下首选尾骨切除术。治疗关键点在于缓解疼痛症状;治疗难点是保守治疗后尾骨痛症状可缓解,但易复发。
疾病的主要危害是坐位疼痛、站坐姿势变化或行走、跨台阶时疼痛加剧,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尾骨切除术后易引发浅表伤口感染及伤口延迟愈合。
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平时注意安全,避免外伤。避免久坐不动,纠正不良坐姿,不跷二郎腿,不坐矮板凳。加强肛提肌锻炼,适度倒走练习。控制体重,预防肥胖。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后需要 3~6 个月避免尾骨承重,否则容易复发。
症状
尾痛症的典型症状是坐位疼痛,伴或不伴向腰骶部、会阴部或臀部的放射痛。在立位不动、卧位时疼痛较轻,站坐姿势变化、跨台阶、用力排便、性交时疼痛加剧。
尾痛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尾痛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坐位疼痛:坐位姿势时尾骨部位疼痛,伴或不伴向腰骶部、会阴部或臀部的放射痛。
立位不动、卧位时疼痛较轻,站坐姿势变化、跨台阶、用力排便、性交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坐位起立时尾骨痛症状明显。
尾痛症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术后浅表伤口感染;
术后伤口延迟愈合。
病因
尾痛症常见病因包括外伤、畸形、女性分娩、慢性劳损、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部肿瘤或囊肿、椎弓根崩裂伴滑脱、肛门直肠感染等。
尾痛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外伤: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导致尾部冲击损伤,出现骶尾部骨折、脱位等。
畸形:先天性尾椎畸形使周围肌肉、韧带处于高张力状态,容易发生退行性变引起疼痛。
分娩:若产妇骨盆狭窄、胎儿身体过大,或分娩时间太长,在胎头通过产道时就有可能把尾骨挤破,并使周围肌肉受到损伤。
长时间坐姿、不良坐姿、骑自行车等慢性劳损:压迫、摩擦尾骨部造成慢性损伤。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部肿瘤或囊肿、椎弓根崩裂伴滑脱、肛门直肠感染:压迫骶尾部周围软组织引发疼痛。
哪些人容易患尾痛症?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长时间坐姿、不良坐姿:长时间坐着不动或喜欢跷二郎腿。
肥胖:尾骨处承重力大。
尾骨不稳定:骶尾部骨折、脱位等。
外伤: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等。
腰骶部、肛门直肠疾病: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部肿瘤或囊肿、椎弓根崩裂伴滑脱、肛门直肠感染等。
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女性:女性骶骨较宽、较大,位置偏低,骶骨、尾骨倾斜度较男性大,使尾骨更容易受伤。
畸形:先天性尾椎畸形。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坐位疼痛,或伴向腰骶部、会阴部或臀部的放射痛。
臀部跌伤、撞击伤或被踢伤等外伤后尾骨痛。
站坐姿势变化、跨台阶、用力排便、性交时尾骨痛加剧。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骶尾部骨折、脱位。
椎弓根崩裂伴滑脱。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尾痛症?
当医生怀疑是尾痛症时,将结合患者病史、疾病表现,通常采用四诊检查、肛门指诊、动态尾骨正侧位 X 线片、骶尾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四诊检查:主要是视诊、触诊、叩诊,检查患者骶尾部有无压痛、放射痛。患者俯卧于检查床上,医生在尾骨部、骶骨下部及其周围按压并叩击,观察是否有按压痛、叩击痛,或者按压、叩击后有无向腰骶部、会阴部或臀部的放射痛。然后让患者坐在床上,询问患者有无明显的尾骨痛,再让患者从床边站起来、走路、跨台阶,询问患者在这过程中是否会尾骨痛加重。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痛苦表情。
肛门指诊:检查有无肿瘤、肛周脓肿等肛门直肠疾病,并触摸尾骨观察有无压痛、异常活动、骨折断端、移位。患者左侧卧位于床上,暴露检查部位,保持放松状态。医生右手戴消毒手套,在食指和患者肛门外部涂抹液体石蜡,然后将手指伸进肛门内,触摸肛内、肛周尤其是尾骨以检查有无病变。
动态尾骨正侧位 X 线片:检查尾骨部有无骨折、脱位、畸形等,测量骶尾角观察尾骨有无移动。患者休息 10 分钟后拍摄站立位的尾骨正侧位 X 线片,然后再拍摄坐位的尾骨正侧位 X 线片,要求是患者自觉最疼痛的坐位姿势。
骶尾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骶尾部骨骼、周围软组织损伤、有无肿瘤、脓肿、骨折、脱位等情况。医生引导患者进入扫描室,安置患者于检查床上并交代注意事项。患者平静呼吸,不能随意活动,如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做磁共振成像检查前患者需除去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是哪里不舒服?多长时间了?有治疗过吗?治疗方法有哪些?疗效如何?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
有外伤史吗?
有生小孩吗?
平时工作需要长时间坐着吗?
平时骑自行车多吗?
有做过尾骨正侧位 X 线片、骶尾骨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吗?
正在服用的药物或者保健品有哪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这个病能治愈吗?
后期会有哪些并发症?
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么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平常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坐垫使用、热水坐浴、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痛点封闭、神经阻滞治疗、理疗、手法治疗、肛提肌锻炼等。在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症状的情况下首选尾骨切除术。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的首选药物治疗,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等,用于消炎镇痛,缓解疼痛症状。
局部痛点封闭: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通常注射部位在骶尾交界处,以抗炎止痛、营养神经。
神经阻滞治疗:如局麻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 B12,通过暂时性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放松痉挛肌肉、消肿止痛等目的。一般选择神经阻滞部位在骶尾关节下方。
手术治疗
尾骨切除术: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症状情况下的首选方法,适用于顽固性尾痛症、间歇性半脱位、尾椎不稳患者。
其他治疗
保守治疗:
休息:针对慢性劳损者,俯卧位或侧卧位休息 2~3 周。
坐垫使用:坐位时垫气圈,U 型或者圆环型,缓冲压力,减少摩擦。
热水坐浴:每天 2~3 次,减轻肛部肌肉痉挛。
理疗:艾灸、针刺、射频电疗等,温通气血,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抗炎消肿止痛。
手法治疗:针对尾骨周围软组织痉挛,施以理筋正骨手法,从而放松骨盆,缓解软组织痉挛、活络止痛,并恢复错位尾骨至正常位置。
肛提肌锻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具体做法是平躺于床上,以头部和两足跟为支点,吸气时抬高臀部并用力夹紧,坚持 5~10 秒钟,然后呼气时缓慢放下臀部。一次 2 组,每组 10 个,每天 2~3 次。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能够缓解尾痛症症状,若治疗后 3~6 个月内尾骨过早承重则容易复发。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使用气圈垫 6 周,每 1~3 天更换敷料,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关处理。
术后、用药复查:1~3 个月内需要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尾骨正侧位 X 线片、肝肾功能、血常规等项目。
饮食: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苹果、香蕉等,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猪肉、牛肉等。忌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啡,浓茶,烟酒等,忌食油煎油炸及腌制食品。
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加强肛提肌锻炼,适度倒走练习。倒走即退步走,挺胸收腹,穿平底鞋,脚尖先着地,脚跟后着地,手臂从前向后发力,大概 30 分钟倒走 2000 米,以出微汗为宜,每天 1~2 次,每周 3~4 次。
其他:注意出行安全,防滑倒、防跌伤。纠正不良坐姿,不跷二郎腿,不坐矮板凳。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避免久坐不动,每隔 1 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
纠正不良坐姿,不跷二郎腿,不坐矮板凳。
控制糖分摄入,加强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注意出行安全,防滑倒、防跌伤。
积极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部肿瘤或囊肿等原发病。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避免久坐不动,纠正不良坐姿,加强肛提肌锻炼,适度倒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