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凸形外翻足,畸形性距舟关节脱位
概述
先天性垂直距骨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是由于距骨脱离了原有位置,发生脱位后距骨从原本平行地面的位置变为垂直地面状态。
本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发生率为 1/1000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0% 患者出现双侧患病。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先天性胚胎发育畸形、神经肌肉疾病、遗传因素有关。
患者表现为足部明显畸形,踝关节及距下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足底弓形凸出改变,呈现“摇椅足”。患者可出现走路异常、笨拙,患足易出现疲劳及疼痛。
一般要综合患者的年龄和畸形程度的情况,据此选择治疗方法。包括手法整位、石膏固定、克氏针固定术、切开复位及关节融合术等。综合治疗是关键点,软组织的松解及功能锻炼是治疗难点。
本病影响美观、行走不稳、患足疼痛,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的治疗需要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应遵医嘱,积极医患合作。
症状
先天性垂直距骨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垂直距骨的常见症状包括:
足部畸形:患者一出生即可被发现有明显的畸形,即足底内侧有圆形凸起,凸起的顶部。
可摸到距骨头,前足成背伸外展位,后足有明显的外翻和跖屈畸形。
活动受限:因关节脱位,周围软组织发生紧张、挛缩,而影响踝关节及距下关节,因此距骨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
行走不便:因踝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足部畸形较重,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步态不稳,行走迟缓,患足易出现疲劳及疼痛,呈现“摇椅足”(站立时足跟不着地,足跟上翘外翻,前足向背侧屈曲,足底呈凸形,像摇椅底部弓形凸起)。
先天性垂直距骨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关节僵硬。
病因
先天性垂直距骨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本畸形在怀孕 2 个月内已形成。提及较多的有先天性胚胎发育畸形学说和神经肌肉疾病学说。
先天性垂直距骨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胚胎发育畸形学说:认为因子宫的狭窄使胚胎在发育时足部的发育受阻,从而导致垂直距骨。
神经肌肉疾病学说:足部神经、肌肉、韧带的异常,导致肌力失衡,发生足部畸形。
少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有些患病家庭的成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家庭。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垂直距骨?
家族中有人患此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现足底内侧有圆形凸起,凸起的顶部可摸到骨性坚硬物(距骨头),前足成背伸外展位,后足有明显的外翻和跖屈畸形足外观改变,称”摇椅状”畸形。
脚踝部活动明显不利,出现走路异常、笨拙。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走路不稳,摔倒等。
建议就诊科室
小儿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垂直距骨?
当医生怀疑患有先天性垂直距骨时,可根据临床表现、X 线检查等辅助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X 线检查:通过 X 线检查可见距骨呈垂直状态,评估骨化的距骨和跟骨与胫骨之间的关系、及跖骨与后足之间的关系。采集婴儿足前后和侧面影像学图,应采用卧位,摄片时家长应在一旁辅助婴儿维持位置及安抚,以便检查的顺利进行。对于能配合检查的孩子,应采取站立位。拍片会根据医生的要求摆放一定的位置,以达到准确评估病情的目的,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超声检查:有学者提出小于 3 岁的儿童应行足部超声检查,因舟骨在 3 岁以前尚未骨化,在 X 线片上多不能显示。关节超声检查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将关节的状况反应到显示器中,以此对关节进行观察的一种检查方法。具有可重复操作、价格低廉、可发现病变早期问题等优势。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症状多久了?
有没有治疗过?
走路稳不稳?走的时候脚痛不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需要接受什么治疗?花费大约多少?
如果手术治疗,有微创技术吗?
术后恢复怎么样?会不会有后遗症?
治疗以后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年龄、畸形程度选择治疗方法。通常 3 岁以前的婴幼儿采用手法整位、石膏及克氏针固定术;3 岁或 3 岁以上儿童往往有严重的畸形,在切开复位的同时需将舟骨切除;4~8 岁儿童采用切开复位的同时,还需行软组织松解和关节内或关节外的距下关节融合;12 岁或 12 岁以上儿童需采用三关节融合,实现畸形的永久性矫正。
手术治疗
克氏针固定:如果距舟关节在足侧位 X 线片上得以复位,患儿将被安排接受距舟关节经皮克氏针固定和经皮跟腱切断术的外科手术。通过经皮跟腱切断延长术来矫正马蹄足畸形。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如患者术前能行走,则使用支具固定踝足矫形器。
足三关节融合术:对于年长儿童,可采用三关节融合术,三关节融合术需要做内侧和外侧切口,并需要适当截骨。通过将足部关节融为一体,可以稳定足部关节,矫正畸形,恢复足部功能。
其他治疗
手法矫正:每天按摩矫正 2~3 次,每次 15 分钟。通过手法的治疗可以使脱位距骨周围皮肤及软组织得到松解,为畸形的矫正提供良好的条件。
石膏固定:经上述手法矫正,待皮肤及软组织松解后,婴儿生后 3 个月可用长腿石膏固定于矫正位。石膏每个月更换 1 次,更换石膏时可再做一次手法矫正。因手法的使用对局部软组织的松解只有暂时作用,待距骨周围软组织恢复治疗前张力,则距骨可能继续脱位,则需要外力的固定维持距骨位置,石膏的使用就很有必要。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走路异常、笨拙等情况将会影响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早期症状多能缓解,长期效果可能会因大量退化性关节炎的出现而变复杂。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定期复查:石膏固定后,应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遵医嘱门诊复诊及更换石膏。
术前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需要手术,患者及家长应调整心态,增强信心,减少恐惧,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注意少油、少糖、少盐、不辛辣。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如果患者做了手术,术后注意保持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血液渗出,告诉医生进行更换;卧床时注意将患肢置于高于心脏的位置,可以在足部垫枕等,促进血液回流,利于消肿。
运动:术后应适当活动脚趾,做趾伸趾背屈活动,也可被动按摩足趾;防止足部周围肌肉、韧带粘连。患者家属应学习踝关节和足部的运动。运动强调踝关节的跖屈和足部的倒置。运动时患者需取仰卧姿势。家长用一只手稳定腿部,而膝部弯曲。另一只手被用于抓住后跟然后将脚踝置于最大的跖屈。第 2 次运动包括用一只手内收足部而另一只手稳定腿部。需在同一环境重复该运动 40 次并在每次换尿布时进行练习。严禁私自患肢下地负重活动。初期功能锻炼时可能会出现疼痛,需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因为疼痛放弃锻炼。
饮食:因石膏固定需要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除适当足部锻炼外,可饮食应注意补充钙质,多吃豆制品、奶制品、水果蔬菜及小鱼、紫菜、海带等海产品,防止钙流失。
其他:注意保暖,及时增减衣被,听从医嘱,积极治疗。
预防
无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