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先天性足副舟骨
概述
先天性副舟骨,是足舟骨内侧结节处的副骨,是足部最常见的副骨。可与足舟骨相毗连,也可作为籽骨单独存在。它是一种先天性变异,由幼年时未能与足舟骨结节相结合的第二骨化中心发展而来,两骨之间并无真正关节,而是充满结缔组织或类软骨及纤维软骨等支持组织。
患病率约为 4%~21%。
最主要病因是先天性发育异常。
根据足副舟骨与胫后肌腱的关系及与舟状骨是否有纤维软骨相连将其分为:
Ⅰ 型:圆形或卵圆形籽骨,直径 2~3 毫米,与足舟骨无软骨相连,也称作“胫外侧骨”;
Ⅱ 型:心形或三角形,直径 8~12 毫米,与足舟骨通过纤维软骨构成关节,也称为“两分舟骨”;
Ⅲ 型:Ⅱ 型副舟骨与足舟骨粗隆的融合,被认为是 Ⅱ 型的终末阶段。
主要症状是足舟骨结节处有骨性突起或饱满,足内侧舟骨结节处疼痛,局部压痛,软组织肿胀,隆起畸形,在负重及行走时加重。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关键点即减少中足内侧面压力和炎症反应。治疗难点是需与足舟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及其他引起中足内侧疼痛的疾病相鉴别,并根据分型指导临床治疗。
长期反复损伤会导致软骨联合处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产生软骨增殖硬化和骨重塑。副舟骨向中足内侧突起,与内踝接触撞击,妨碍足内翻,日久产生前足外翻、足内侧纵弓塌陷。行走时的摩擦,使内侧舟骨结节局部发生滑囊炎及胫后肌腱鞘炎。
一般保守治疗可缓解疼痛症状,保守治疗失败者可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症状
先天性副舟骨 Ⅰ 型、Ⅲ 型很少出现疼痛症状,Ⅱ 型多有疼痛症状,表现为足舟骨结节处有骨性突起或饱满,足内侧舟骨结节处疼痛,局部压痛,软组织肿胀,隆起畸形。
先天性副舟骨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副舟骨的常见症状包括:
足舟骨结节处有骨性突起或饱满:先天发育异常形成的副骨,从外观上看在中足内侧有骨性突起或饱满。
足内侧舟骨结节处疼痛:中足内侧疼痛、触痛、局部压痛。负重、行走、体育活动或穿狭窄、硬帮的鞋时疼痛加重。
软组织肿胀、隆起畸形:中足内侧因慢性炎症反应,使局部软组织肿胀,甚至隆起。
穿鞋困难、行走不便:中足内侧肿胀后穿鞋困难、行走不方便。
先天性副舟骨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软骨联合处慢性炎症反应。
滑囊炎。
胫后肌腱鞘炎。
前足外翻、足内侧纵弓塌陷。
扁平足。
病因
先天性副舟骨的病因是先天性发育异常。
先天性副舟骨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先天性发育异常:幼年时未能与足舟骨结节相结合,而在足舟骨内侧结节处形成副骨。典型的先天性副舟骨呈锥体形,基底部在前,尖端在后,位于足弓的内侧面,足舟骨结节的后内侧,与足舟骨结节通过胫后肌腱部分纤维相连。
哪些人容易患先天性副舟骨?
此处无相关内容。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足内侧疼痛、触痛、局部压痛。
负重、行走、体育活动或穿狭窄、硬帮的鞋时疼痛加重。
软组织肿胀、隆起。
穿鞋困难、行走不便。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该病不涉及生命危险,暂无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先天性副舟骨?
当医生怀疑是先天性副舟骨时,将结合病史、症状表现,采用体格检查、X 线检查、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检查足舟骨内侧有无骨性突起或饱满、压痛、肿胀、隆起畸形。患者平躺于检查床上,医生通过视诊、触诊观察足舟骨内侧骨头、软组织、皮肤情况,并让患者足内翻,医生用手按压做对抗动作,询问患者足内侧有无疼痛及是否会加重。
X 线检查:包括足部正侧位片、足外侧 45 度斜位片、足内收 Harris 位跟骨轴位片、负重位平片,协助诊断先天性副舟骨及分型,并能鉴别诊断。患者摘掉金属物后进入检查室,根据医生要求选择合适的拍摄体位进行 X 线检查,比如拍足内收 Harris 位跟骨轴位片时,要求患者站立于检查台上,两足跟分开 20 厘米,两足大拇趾相接触,双足呈尖部朝前的倒V字形。
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根据骨髓和软组织水肿,有助于早期诊断先天性副舟骨,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可清楚显现足副舟骨及舟骨的解剖结构。医生引导患者进入扫描室,安置患者于检查床上并交代注意事项。患者平静呼吸,不能随意活动,如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做磁共振成像检查前患者需除去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主要有哪些症状?多长时间了?
什么情况下这些症状加重或者减轻?
平时走路穿的鞋是硬帮的还是软帮的?大小合适吗?
穿鞋困难吗?走路方便吗?
在这些症状出现前有走路或者运动很长时间吗?
有治疗过吗?治疗方法有哪些?疗效如何?
有没有外伤史?
脚有没有扭伤过?
有做过哪些检查?
正在服用的药物或者保健品有哪些?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严重吗?能治愈吗?
这病后期会进展成什么情况?
会影响我走路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治疗方法有哪些?需要多长时间来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平常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先天性副舟骨无症状者无需治疗,有症状者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以减少中足内侧面压力和炎症反应。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效果不佳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减轻炎症性先天性副舟骨的疼痛和肿胀症状。
局部封闭:如糖皮质激素,可消炎止痛,治疗先天性副舟骨引起的滑囊炎、胫后肌腱鞘炎。不建议长时间局部注射,可影响胫后肌腱,诱发其功能不全,甚至引起断裂。
手术治疗
Kinder 手术或改良 Kinder 手术:治疗先天性副舟骨 Ⅱ 型的标准术式,有利于恢复胫后肌腱的力线方向,改善足内侧纵弓,适用于合并扁平足的患者。
单纯切除术或改良单纯切除术:不干扰足底内侧纵弓,减少术后继发胫后肌肌腱附着不稳、松弛而导致足弓塌陷加重,或继发扁平足的风险。适用于无扁平足及先天性副舟骨骨块较小者。
经皮钻孔术:促进先天性副舟骨与足舟骨的联合,适用于足拇趾近节趾骨未完全发育成熟及先天性副舟骨骨块较大者。
内固定融合术:通过切除先天性副舟骨与足舟骨之间的纤维软骨组织,促进两者融合,保持胫后肌腱连续性。适用于先天性副舟骨骨块较大、足拇趾近节趾骨发育成熟的患者。
其他治疗
物理疗法:增加足内侧纵弓高度,减轻胫后肌腱的过度紧张和牵拉作用。如足趾抓毛巾锻炼。
石膏或支具外固定:减少足副舟骨和胫后肌腱之间反复的拉力创伤。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使软骨联合处产生慢性炎症反应,从而产生软骨增殖硬化和骨重塑。可并发滑囊炎、胫后肌腱鞘炎、前足外翻、足内侧纵弓塌陷、扁平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减少中足内侧面压力、消除炎症反应,缓解疼痛、肿胀症状。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Kinder 手术后使小腿石膏外固定患足于内收、内旋位 6 周,然后换穿矫正鞋。每 1~3 天更换敷料,抬高患肢并适度活动以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进行相关处理。
术后、用药复查:1~3 个月内需要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足部正侧位片、足外侧 45 度斜位片等项目。
饮食: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柿、苹果、香蕉。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野生鱼类。忌辛辣刺激食物,如咖啡,浓茶,烟酒等,忌食油煎油炸及腌制食品。
运动:遵医嘱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如足趾抓毛巾锻炼可减轻疼痛症状,具体做法是拿一块毛巾放在地上,脚踩在毛巾上,足底一定要抓地,然后用第二个脚趾带动前脚掌来抓毛巾,感受整个脚掌发力达到最大程度再慢慢放松,连续做 15 次,会有足底发酸的感觉,每天做 2~4 次。
其他:穿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剧烈运动,如打篮球、跳绳;避免长时间行走,每 10~20 分钟停下休息;避免过度负重,如搬重物;注意出行,避免脚扭伤,女性尽量少穿高跟鞋等。
预防
该病属于先天性疾病,因此孕妇做好产前筛查意义重大,必要时应选择及时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