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孔狭窄是什么?腰椎间孔狭窄怎么办?腰椎间孔狭窄症状有哪些?

当肢体长骨骨折、骨盆骨折或肥胖者大面积挤压伤时,骨髓里面的脂肪颗粒可随着血液游离在人体内,当脂肪颗粒从静脉窦进入体循环栓塞在脑血管时,称之为外伤后脑脂肪栓塞。外伤后脑脂肪栓塞在临床中较为少见,长骨骨折发生率 0.5%~2%,骨盆骨折或者多发骨折发生率 5%~10%。发病趋势不详。外伤后脑脂肪栓主要是由于长骨骨折以及骨盆骨折脂肪颗粒栓塞在脑血管等所致。由于栓塞的部位和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导致临床症状表现出较大差异,伤后 1~2 天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数天后意识障碍又加重,伴有偏瘫、抽搐、失语、高热。全身可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心肺症状等,颈部、肩部、胸前、腹部壁等出现肉眼可见的淤血点,眼底可见出血点。不同的治疗方法有不同的治疗关键点。在内科治疗中,给氧治疗改善呼吸,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防止脑部由于缺血缺氧而引起脑水肿、脑坏死;激素治疗防止血管痉挛使大脑供血充足;可使用利尿药、抗癫痫药、抗感染药以控制并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外科治疗,对骨折处应及时固定防止更多的脂肪栓子脱落。而针对累及全身的脂肪栓塞病变进行治疗,可以控制脑、肺、心脏等重要器官的病理改变。脂肪栓子堵塞在毛细血管可致使脑部缺血缺氧而偏瘫、抽搐、失语、意识障碍、脑神经损伤、脑水肿、间质性肺炎,肺水肿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长骨骨折后应预防脑脂肪闭塞的发生,出现病症后应立即治疗。而脂肪栓子栓塞的范围、是否累积脑组织决定了该病的预后好坏,值得注意的是外伤后脑脂肪栓塞在早期不容易做出诊断,而病情严重者死亡率极高。

概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是一类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

腰椎间孔狭窄占腰椎退行性疾病的 8%~26%,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经常干体力活、搬运重物的工作人群,也会因为腰椎负荷较重,容易引起腰椎间孔狭窄。

腰椎间孔的边界结构退变导致的椎间盘高度降低、关节突关节增生、韧带肥厚、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脊柱侧凸等。

根据 MRI(核磁共振成像)可分为 4 级:

0 级,正常,椎间孔呈椭圆形或倒梨形,椎间盘后外侧边界正常,神经根周围脂肪形态正常;

1 级,轻度椎间孔狭窄,脂肪有缺失但仍能完整包绕神经根;

2 级,中度椎间孔狭窄,脂肪缺失明显仅部分包绕神经;

3 级,重度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

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骶部、下肢疼痛,进行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腹部出现束带感。

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如果导致狭窄的因素不解除,甚至有可能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偏瘫等。

目前临床上存在很高的漏诊率,一方面是因为临床上更倾向关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情况,而忽略了椎间孔的狭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椎间孔解剖结构及复杂的致狭因素,临床医生往往忽视或难以全面且准确地诊断。

由于腰椎间孔狭窄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容易影响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症状

腰椎间孔狭窄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以及间歇性跛性、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等,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

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还会继发出现大小便异常、性生活障碍、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症状。

此外,可能会有向痛侧弯腰时腿痛加剧的情况。

病因

导致腰椎间孔狭窄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轻度的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退变及黄韧带肥厚等,可造成椎间孔宽度减小即椎间孔横向狭窄。

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椎间隙高度减低、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及腰椎滑脱等,不仅可以造成椎间孔横向狭窄,而且可引起椎间孔高度降低即椎间孔纵向的狭窄。

不同体位和运动或负重下亦可发生或加重狭窄。

通过检查了解椎间孔的狭窄情况,有利于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间孔狭窄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静态致狭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高度降低、髓核(即椎间盘内部的组织)突出或脱出、骨质的增生及终板(椎间盘上下两端的软骨组织)的退变,都被认为是引起椎间孔狭窄的重要因素。椎间盘高度降低对椎间孔狭窄的影响,是目前研究较多的。

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使关节突关节承受的负荷加重,从而出现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及关节囊钙化。

腰椎滑脱:位于上方的腰椎移位,会使椎间孔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椎间孔面积减小。

脊柱侧凸:侧凸患者的椎间孔高度降低,面积变小。

椎间孔内韧带:椎间孔内韧带退变突入椎间孔,限制了神经根的活动,使神经根难以避开压迫。此外,韧带约占椎间孔面积的 30%,其本身也是压迫的原因之一。

椎弓根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腰椎间孔狭窄患者的椎体高度往往较低,这使得,椎弓根下方的椎间孔越小,其内的神经根越容易受致狭窄因素的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

动态致狭窄因素

体位的改变和腰椎运动单元的活动,也可能影响腰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椎间孔在腰椎屈曲位时最大,而在伸展位时最小,从屈曲位改变到伸展位椎间孔高度下降约 18%。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间孔狭窄?

中老年人群。

经常干体力活、搬运重物的工作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一段时间的腰骶部疼痛、腿痛,双下肢进行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即一瘸一拐),走路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脊柱外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腰椎间孔狭窄?

临床上,患者往往因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而入院检查。除了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如下肢疼痛麻木、肌无力和反射减弱等)外, 腰椎间孔狭窄还可出现一些特征性表现,如下肢静息痛、坐位和夜间下肢痛、Kemp 征等。但单纯的临床检查还不能简单确诊,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初步查体

Kemp 征阳性(+):向痛侧弯腰疼痛加重。

腰活动范围受限。

直腿张力性体征阳性。

X 线

可一定程度了解椎间孔狭窄的一般病因(观察是否有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错位、椎间隙狭窄等),通过摆不同的体位进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观察腰椎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有局限性。

CT、MRI :是诊断腰椎间孔狭窄的最有效办法

CT:主要提供有关骨性增生突入椎间孔区域的信息。此外还可进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能全面准确地显示椎间孔的立体结构,清晰地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形态、走行及骨壁情况。

MRI:可以观察神经根周围脂肪、椎间盘是否突出、黄韧带(椎管内的韧带)是否肥厚、神经根是否因为炎症或水肿而增粗。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是否有腰部骶部(即根骨附近)以及下肢的酸痛、麻木,是否有下肢活动乏力、步行困难?

是否有间歇性跛行(间断性的走路一瘸一拐)?

大小便是否有变化?

腹部是否有束带感(即被捆绑的感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否可以只做保守治疗?

如果需要手术,选择什么手术方法比较合适?

术后的预后(即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

早期或症状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缓解椎间孔对神经的压迫。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果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 我们,建议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卧床:尽量卧床休息,减轻腰椎的负荷,缓解椎间孔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周围组织炎症、水肿。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等,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血供,缓解狭窄的椎间孔对神经根的压迫(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物理治疗:常用方法有颈椎牵引、电疗等,可以扩张血管、解除肌肉痉挛、缓解椎间孔狭窄。

椎间孔神经根阻滞:麻醉剂穿刺注射到初步诊断确定的卡压阶段,通过阻滞(麻醉、麻痹)神经根的方法,减轻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疼痛、麻木症状。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医生将会根据手术指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分为间接减压和直接减压。

间接减压:是指增加椎骨之间的高度, 从而增加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而非取出椎间孔周围的组织,从而达到减压和治疗椎间孔狭窄的目的。根据作用机制及器械不同,分为棘突间装置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置入。

直接减压:是指通过对椎间孔致狭窄结构,如椎板、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或椎弓根等的直接切除, 达到神经根减压及治疗椎间孔狭窄症的目的。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后正中入路、后外侧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有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腰椎节段融合术,来加强椎体之间的稳定性,维持疗效。脊柱外科医生将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日常注意

狭窄初期可能症状不是特别明显。随着狭窄的加重,出现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不要久坐、过度劳累,以免腰椎退变加重。

切勿随意进行按摩治疗,不当的推拿按摩有可能导致椎间孔狭窄加重。

治疗期间注意多卧床休息,严格避免搬运重物的活动;避免外伤,以免加重对腰椎的压迫。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久坐,长时间伏案学习工作后应适当活动 5~10 分钟。

平时注意多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可以预防腰肌劳损。

勿躺在床上看书玩手机,千万不要“葛优躺”,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容易导致腰椎间盘退变,引发椎间孔狭窄。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一区 连正男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保健

危害男人性功能的几种错误睡姿

2023-8-19 23:23:44

药品

消旋卡多曲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消旋卡多曲胶囊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