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腰椎间孔狭窄症是一类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
腰椎间孔狭窄占腰椎退行性疾病的 8%~26%,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经常干体力活、搬运重物的工作人群,也会因为腰椎负荷较重,容易引起腰椎间孔狭窄。
腰椎间孔的边界结构退变导致的椎间盘高度降低、关节突关节增生、韧带肥厚、腰椎不稳、腰椎滑脱或脊柱侧凸等。
根据 MRI(核磁共振成像)可分为 4 级:
0 级,正常,椎间孔呈椭圆形或倒梨形,椎间盘后外侧边界正常,神经根周围脂肪形态正常;
1 级,轻度椎间孔狭窄,脂肪有缺失但仍能完整包绕神经根;
2 级,中度椎间孔狭窄,脂肪缺失明显仅部分包绕神经;
3 级,重度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周围脂肪消失。
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骶部、下肢疼痛,进行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腹部出现束带感。
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如果导致狭窄的因素不解除,甚至有可能出现大小便异常、截瘫、偏瘫等。
目前临床上存在很高的漏诊率,一方面是因为临床上更倾向关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的情况,而忽略了椎间孔的狭窄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椎间孔解剖结构及复杂的致狭因素,临床医生往往忽视或难以全面且准确地诊断。
由于腰椎间孔狭窄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容易影响临床医生正确、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症状
腰椎间孔狭窄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长期腰骶部痛、腿痛,双下肢渐进性无力、麻木,以及间歇性跛性、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等,麻木可由脚部逐渐向上发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
腹部出现束带感,严重时还会继发出现大小便异常、性生活障碍、截瘫、四肢瘫或偏瘫等症状。
此外,可能会有向痛侧弯腰时腿痛加剧的情况。
病因
导致腰椎间孔狭窄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轻度的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退变及黄韧带肥厚等,可造成椎间孔宽度减小即椎间孔横向狭窄。
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椎间隙高度减低、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及腰椎滑脱等,不仅可以造成椎间孔横向狭窄,而且可引起椎间孔高度降低即椎间孔纵向的狭窄。
不同体位和运动或负重下亦可发生或加重狭窄。
通过检查了解椎间孔的狭窄情况,有利于腰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和治疗。
腰椎间孔狭窄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静态致狭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高度降低、髓核(即椎间盘内部的组织)突出或脱出、骨质的增生及终板(椎间盘上下两端的软骨组织)的退变,都被认为是引起椎间孔狭窄的重要因素。椎间盘高度降低对椎间孔狭窄的影响,是目前研究较多的。
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椎间盘退变使关节突关节承受的负荷加重,从而出现骨赘形成、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及关节囊钙化。
腰椎滑脱:位于上方的腰椎移位,会使椎间孔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椎间孔面积减小。
脊柱侧凸:侧凸患者的椎间孔高度降低,面积变小。
椎间孔内韧带:椎间孔内韧带退变突入椎间孔,限制了神经根的活动,使神经根难以避开压迫。此外,韧带约占椎间孔面积的 30%,其本身也是压迫的原因之一。
椎弓根高度与椎体高度的比值:腰椎间孔狭窄患者的椎体高度往往较低,这使得,椎弓根下方的椎间孔越小,其内的神经根越容易受致狭窄因素的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
动态致狭窄因素
体位的改变和腰椎运动单元的活动,也可能影响腰椎间孔大小的变化。
椎间孔在腰椎屈曲位时最大,而在伸展位时最小,从屈曲位改变到伸展位椎间孔高度下降约 18%。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间孔狭窄?
中老年人群。
经常干体力活、搬运重物的工作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出现一段时间的腰骶部疼痛、腿痛,双下肢进行性无力、麻木,间歇性跛行(即一瘸一拐),走路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脊柱外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腰椎间孔狭窄?
临床上,患者往往因腰腿疼痛、间歇性跛行而入院检查。除了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如下肢疼痛麻木、肌无力和反射减弱等)外, 腰椎间孔狭窄还可出现一些特征性表现,如下肢静息痛、坐位和夜间下肢痛、Kemp 征等。但单纯的临床检查还不能简单确诊,需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初步查体
Kemp 征阳性(+):向痛侧弯腰疼痛加重。
腰活动范围受限。
直腿张力性体征阳性。
X 线
可一定程度了解椎间孔狭窄的一般病因(观察是否有小关节的骨质增生、关节错位、椎间隙狭窄等),通过摆不同的体位进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观察腰椎的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有局限性。
CT、MRI :是诊断腰椎间孔狭窄的最有效办法
CT:主要提供有关骨性增生突入椎间孔区域的信息。此外还可进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能全面准确地显示椎间孔的立体结构,清晰地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形态、走行及骨壁情况。
MRI:可以观察神经根周围脂肪、椎间盘是否突出、黄韧带(椎管内的韧带)是否肥厚、神经根是否因为炎症或水肿而增粗。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是否有腰部骶部(即根骨附近)以及下肢的酸痛、麻木,是否有下肢活动乏力、步行困难?
是否有间歇性跛行(间断性的走路一瘸一拐)?
大小便是否有变化?
腹部是否有束带感(即被捆绑的感觉)?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否可以只做保守治疗?
如果需要手术,选择什么手术方法比较合适?
术后的预后(即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
早期或症状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缓解椎间孔对神经的压迫。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果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 我们,建议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卧床:尽量卧床休息,减轻腰椎的负荷,缓解椎间孔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周围组织炎症、水肿。
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等,可减轻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血供,缓解狭窄的椎间孔对神经根的压迫(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物理治疗:常用方法有颈椎牵引、电疗等,可以扩张血管、解除肌肉痉挛、缓解椎间孔狭窄。
椎间孔神经根阻滞:麻醉剂穿刺注射到初步诊断确定的卡压阶段,通过阻滞(麻醉、麻痹)神经根的方法,减轻神经根压迫造成的疼痛、麻木症状。
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时,则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医生将会根据手术指征,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分为间接减压和直接减压。
间接减压:是指增加椎骨之间的高度, 从而增加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而非取出椎间孔周围的组织,从而达到减压和治疗椎间孔狭窄的目的。根据作用机制及器械不同,分为棘突间装置置入、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和椎间融合器置入。
直接减压:是指通过对椎间孔致狭窄结构,如椎板、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椎间盘、椎体后缘骨赘或椎弓根等的直接切除, 达到神经根减压及治疗椎间孔狭窄症的目的。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后正中入路、后外侧入路、前后联合入路。有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腰椎节段融合术,来加强椎体之间的稳定性,维持疗效。脊柱外科医生将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日常注意
狭窄初期可能症状不是特别明显。随着狭窄的加重,出现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注意不要久坐、过度劳累,以免腰椎退变加重。
切勿随意进行按摩治疗,不当的推拿按摩有可能导致椎间孔狭窄加重。
治疗期间注意多卧床休息,严格避免搬运重物的活动;避免外伤,以免加重对腰椎的压迫。
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久坐,长时间伏案学习工作后应适当活动 5~10 分钟。
平时注意多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可以预防腰肌劳损。
勿躺在床上看书玩手机,千万不要“葛优躺”,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容易导致腰椎间盘退变,引发椎间孔狭窄。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一区 连正男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