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脚趾骨折
概述
趾骨骨折(phalangeal fracture),也称为“脚趾骨折”,是足部常见的骨折之一。
趾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 11.4%,占全身骨折的 1.5%,该病多为重物砸伤、车辆挤压伤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少数因过度使用导致足趾的应力性骨折。
第 1 足趾的近节趾骨骨折,较远节常见,骨折类型各异,从简单骨折到复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均可发生;而远节趾骨,可发生撕脱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骨折伴脱位;第 2~5 趾的近节趾骨易发骨折,而中、远节趾骨形态较小,骨折不常见。
当疑有趾骨骨折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进行足部的正位、斜位及侧位 X 光检查,有助于评估骨折状况及骨折移位程度;若足部发生的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则可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检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足趾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不同部位的趾骨骨折表现也略有不同。
该病的治疗方法有针对不同部位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若患者的骨折为闭合性损伤,症状早期或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对无移位的趾骨骨折患者,不需特别治疗,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轻度移位的单个趾骨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将邻趾与伤趾用黏性绷带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议性手术治疗。
症状
趾骨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趾骨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史,随后出现患足肿胀,患趾存在背伸(勾起脚尖)、跖屈(绷直脚尖)痛,有时可触及骨擦感压痛,导致穿鞋困难或难以行走,局部瘀斑常于骨折后 12~24 小时出现。
当患足出现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受损时,应仔细检查足趾的血运状况。
此外,记录受伤时是否穿鞋对选择敏感抗生素至关重要。
病因
趾骨是足趾中形态较小的骨骼。第 1 足趾只有近节及远节两节趾骨,而其余四趾有近节、中节、远节三节趾骨。近节趾骨形态最大,中节趾骨次之,远节趾骨最小。导致趾骨骨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趾骨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直接外伤:常发生于第 1 趾骨骨折。多因下落的重物砸伤足趾,导致软组织及其内在骨骼受到挤压伤,造成趾骨骨折,多发于中远节趾骨;也可因踢伤引起第l趾骨骨折,且常伴有第 1 跖趾关节脱位,容易漏诊。
外展:于第 2~5 趾骨发生骨折,被称为“夜行者骨折”,最常见于足趾撞击桌腿或门框而发生外展,导致足趾的近节趾骨骨折。
积累性劳损:该病因较少见,主要造成骨骼应力性骨折损伤。当肌肉使用过度而发生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而将应力传导至骨骼,引起小的骨裂或骨折,易导致第 1 足趾的近节趾骨发生撕脱性骨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足趾发生闭合性损伤(无外部伤口),出现长时间的患足肿胀,且足趾在背伸、跖屈时发生疼痛,并逐渐出现穿鞋困难或难以行走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若足趾发生开放性骨折(有外部伤口),软组织严重受损,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足踝外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趾骨骨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外伤史、症状、查体、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查明病因,是单纯性骨折还是原发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进行综合确诊。而若患者的足部发生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还需与存在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趾骨骨折等)相鉴别。
患者往往因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重物砸伤、车辆挤压伤、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进一步出现足趾的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而入院就诊。医生通过查体会发现患处局部有压痛、淤血,若为开放性损伤,可见骨折端外露。
常用的辅助检查如下:
X 线检查:可一定程度了解骨折的部位、形态(如粉碎性、横行、单趾、多趾等骨折),并通过摆不同的体位进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观察趾骨骨折的情况,如骨折的类型(损伤性或病理性)、移位情况、对位和对线是否满意或需整复、部位是复发还是新发、有无临近关节或骨伤损伤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有局限性。
CT 检查:当患者发生足部的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可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对足部进行多方向的图像重建。其解剖关系明确,且彼此之间没有组织重叠,能够显示 X 线平片中不能显示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真实的反映被检查部位的解剖组织学及状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足部的外伤史?有没有开放性伤口?怎么受伤的?在哪里?穿着什么样的鞋子?有没有不适症状,如足趾的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之前有没有去过其他医院进行就诊?有没有对患足进行处理或治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能不能只做保守治疗?
如果需要手术,手术该怎么做?
术后的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
若趾骨骨折患者为闭合性损伤,处于症状早期或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对无移位的趾骨骨折不需特别治疗,卧床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轻度移位的单个趾骨骨折患者,需行手法复位,将邻趾与伤趾用黏性绷带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
第 1 足趾趾骨骨折
保守治疗
对于第 1 足趾趾骨闭合骨折且移位程度较小的患者,将患趾固定于邻趾,再穿戴硬底鞋,可即刻负重行走。若同时伴有甲下血肿,可行经皮血肿清除术。
伴有移位的闭合骨折患者,其骨折移位的症状可在局麻的情况下,行手法复位。
当患者骨折情况稳定,可穿硬底鞋,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行负重行走。
手术治疗
当骨折不稳定或手法复位不满意,可行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为恢复长度、纠正旋转,重获足趾的正常排列。
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术:起到固定的效果。此手术需将克氏针保留至术后 6~8 周,之后根据影像学检查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可作为拔除克氏针的指征。
若患者的骨折情况复杂,则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取决于软组织情况。在病情处于急性损伤期时,若患者的受伤状况不明确,往往需等待 10~14 天,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才可行手术治疗。该手术可选择的内固定材料包括微型钢板、螺钉、可吸收螺钉等。
第 2~5 足趾的趾骨骨折
保守治疗
对于中端、远端及近端移位不明显的趾骨骨折患者,一般用黏性绷带来与邻近脚趾进行捆绑、固定治疗。
患者在承受范围内开始负重行走时,需穿硬底鞋。等到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即可穿普通的鞋子。
有明显移位的近节趾骨骨折患者,在最初时,一般先采用复位、闭合治疗。待局部麻醉后,行纵向牵引,或者用中国指套辅助。如果复位结果较满意,那就采用闭合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不常用于第 2~5 足趾趾骨骨折的患者,其主要适用于手法复位无效、严重成角畸形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在近节趾骨上更为常见,因为留下的骨折成角畸形,可能会导致足底溃疡。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固定效果。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骨折由多种原因形成,而出现多种后遗症。其本身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如骨缺血性坏死、骨骺损伤所致骨发育障碍等,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而其他后遗症,如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功能障碍、迟发性神经炎以及自发性腱断裂等,则均可在该病的病程中,存在防止其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的可能。
单纯性趾骨骨折的患者在术后,不予石膏外固定,第 2 天开始可进行功能锻炼;伴有肌腱损伤者,需行石膏外固定 3~4 周,之后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注意
趾骨骨折的患者,通常只会引起轻度的不适,且当趾骨骨折为非暴力损伤时,患者亦无明显疼痛,故导致延迟诊断及治疗。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治疗期间,调整日常注意生活与工作量,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术后锻炼需行循序渐进原则:随着患者的骨折稳定程度的增加和全身情况的改善,功能锻炼活动范围可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
术后需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如胫腓骨骨折的小腿内外旋活动、踝部骨折的足屈活动等,都不利于骨折的稳定。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避免创伤。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做好安全防护,避免暴力直接作用于躯体,引起骨折。
同时,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扭伤。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足踝外科 温志深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