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是什么?趾骨骨折怎么办?趾骨骨折症状有哪些?

先天性巨大色素痣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先天性痣样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的表现。该病不遗传,婴儿期出现,可随年龄增长而变大。多发生于婴儿、儿童。先天性巨大色素痣主要因胚胎形成期间产生的良性黑素细胞增生而形成。具体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先天性巨大色素痣患者通常无症状,而是因疾病本身导致的外观异常而就诊。本病的外观表现包括:多为褐色、黑色的痣,大小可随年龄增长而变大,直径可超过 20 厘米,外形如同帽、靴、肩垫、袜套状或短裤状,好发于头、面、肩背、腰部或肢体,边界清楚,触之柔软,表面可不平整,其中常有粗黑的毛,如兽皮状。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方法。但先天性巨大色素痣面积较大,无法保证可以完全清除,且切除后伤口面积过大,通常需要植皮,可留下较大疤痕。即使彻底切除,也可能无法完全避免未来发生黑素瘤的潜在风险。10%~30% 先天性巨大色素痣可发生恶性黑素瘤。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改善外观,早期及时处理的患者预后好,但如果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症状,则预后差,婴幼儿期死亡率高。

别称

脚趾骨折

概述

趾骨骨折(phalangeal  fracture),也称为“脚趾骨折”,是足部常见的骨折之一。

趾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 11.4%,占全身骨折的 1.5%,该病多为重物砸伤、车辆挤压伤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少数因过度使用导致足趾的应力性骨折。

第 1 足趾的近节趾骨骨折,较远节常见,骨折类型各异,从简单骨折到复杂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均可发生;而远节趾骨,可发生撕脱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骨折伴脱位;第 2~5 趾的近节趾骨易发骨折,而中、远节趾骨形态较小,骨折不常见。

当疑有趾骨骨折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进行足部的正位、斜位及侧位 X 光检查,有助于评估骨折状况及骨折移位程度;若足部发生的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则可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检查,需进一步明确诊断。

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足趾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但不同部位的趾骨骨折表现也略有不同。

该病的治疗方法有针对不同部位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若患者的骨折为闭合性损伤,症状早期或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对无移位的趾骨骨折患者,不需特别治疗,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轻度移位的单个趾骨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将邻趾与伤趾用黏性绷带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议性手术治疗。

症状

趾骨骨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趾骨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史,随后出现患足肿胀,患趾存在背伸(勾起脚尖)、跖屈(绷直脚尖)痛,有时可触及骨擦感压痛,导致穿鞋困难或难以行走,局部瘀斑常于骨折后 12~24 小时出现。

当患足出现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受损时,应仔细检查足趾的血运状况。

此外,记录受伤时是否穿鞋对选择敏感抗生素至关重要。

病因

趾骨是足趾中形态较小的骨骼。第 1 足趾只有近节及远节两节趾骨,而其余四趾有近节、中节、远节三节趾骨。近节趾骨形态最大,中节趾骨次之,远节趾骨最小。导致趾骨骨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趾骨骨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直接外伤:常发生于第 1 趾骨骨折。多因下落的重物砸伤足趾,导致软组织及其内在骨骼受到挤压伤,造成趾骨骨折,多发于中远节趾骨;也可因踢伤引起第l趾骨骨折,且常伴有第 1 跖趾关节脱位,容易漏诊。

外展:于第 2~5 趾骨发生骨折,被称为“夜行者骨折”,最常见于足趾撞击桌腿或门框而发生外展,导致足趾的近节趾骨骨折。

积累性劳损:该病因较少见,主要造成骨骼应力性骨折损伤。当肌肉使用过度而发生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而将应力传导至骨骼,引起小的骨裂或骨折,易导致第 1 足趾的近节趾骨发生撕脱性骨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若足趾发生闭合性损伤(无外部伤口),出现长时间的患足肿胀,且足趾在背伸、跖屈时发生疼痛,并逐渐出现穿鞋困难或难以行走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

若足趾发生开放性骨折(有外部伤口),软组织严重受损,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足踝外科

骨科

医生如何诊断趾骨骨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外伤史、症状、查体、影像学等检查结果,查明病因,是单纯性骨折还是原发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进行综合确诊。而若患者的足部发生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还需与存在相似症状的疾病(如趾骨骨折等)相鉴别。

患者往往因有明确的外伤史,如重物砸伤、车辆挤压伤、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进一步出现足趾的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而入院就诊。医生通过查体会发现患处局部有压痛、淤血,若为开放性损伤,可见骨折端外露。

常用的辅助检查如下:

X 线检查:可一定程度了解骨折的部位、形态(如粉碎性、横行、单趾、多趾等骨折),并通过摆不同的体位进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观察趾骨骨折的情况,如骨折的类型(损伤性或病理性)、移位情况、对位和对线是否满意或需整复、部位是复发还是新发、有无临近关节或骨伤损伤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但有局限性。

CT 检查:当患者发生足部的多处骨折或隐匿性骨折时,可行螺旋 CT 三维重建,对足部进行多方向的图像重建。其解剖关系明确,且彼此之间没有组织重叠,能够显示 X 线平片中不能显示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从而,真实的反映被检查部位的解剖组织学及状态。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足部的外伤史?有没有开放性伤口?怎么受伤的?在哪里?穿着什么样的鞋子?有没有不适症状,如足趾的肿胀、疼痛及功能障碍等?

之前有没有去过其他医院进行就诊?有没有对患足进行处理或治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能不能只做保守治疗?

如果需要手术,手术该怎么做?

术后的治疗效果如何?

治疗

若趾骨骨折患者为闭合性损伤,处于症状早期或较轻时,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对无移位的趾骨骨折不需特别治疗,卧床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轻度移位的单个趾骨骨折患者,需行手法复位,将邻趾与伤趾用黏性绷带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议行手术治疗。

第 1 足趾趾骨骨折

保守治疗

对于第 1 足趾趾骨闭合骨折且移位程度较小的患者,将患趾固定于邻趾,再穿戴硬底鞋,可即刻负重行走。若同时伴有甲下血肿,可行经皮血肿清除术。

伴有移位的闭合骨折患者,其骨折移位的症状可在局麻的情况下,行手法复位。

当患者骨折情况稳定,可穿硬底鞋,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行负重行走。

手术治疗

当骨折不稳定或手法复位不满意,可行手术治疗,该治疗方法的主要目的为恢复长度、纠正旋转,重获足趾的正常排列。

经皮克氏针固定骨折术:起到固定的效果。此手术需将克氏针保留至术后 6~8 周,之后根据影像学检查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可作为拔除克氏针的指征。

若患者的骨折情况复杂,则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取决于软组织情况。在病情处于急性损伤期时,若患者的受伤状况不明确,往往需等待 10~14 天,待软组织肿胀消退后,才可行手术治疗。该手术可选择的内固定材料包括微型钢板、螺钉、可吸收螺钉等。

第 2~5 足趾的趾骨骨折

保守治疗

对于中端、远端及近端移位不明显的趾骨骨折患者,一般用黏性绷带来与邻近脚趾进行捆绑、固定治疗。

患者在承受范围内开始负重行走时,需穿硬底鞋。等到疼痛和肿胀减轻后,即可穿普通的鞋子。

有明显移位的近节趾骨骨折患者,在最初时,一般先采用复位、闭合治疗。待局部麻醉后,行纵向牵引,或者用中国指套辅助。如果复位结果较满意,那就采用闭合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不常用于第 2~5 足趾趾骨骨折的患者,其主要适用于手法复位无效、严重成角畸形骨折的患者。手术治疗在近节趾骨上更为常见,因为留下的骨折成角畸形,可能会导致足底溃疡。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固定效果。

疾病发展和转归

骨折由多种原因形成,而出现多种后遗症。其本身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如骨缺血性坏死、骨骺损伤所致骨发育障碍等,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而其他后遗症,如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关节功能障碍、迟发性神经炎以及自发性腱断裂等,则均可在该病的病程中,存在防止其发生或减轻其严重程度的可能。

单纯性趾骨骨折的患者在术后,不予石膏外固定,第 2 天开始可进行功能锻炼;伴有肌腱损伤者,需行石膏外固定 3~4 周,之后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注意

趾骨骨折的患者,通常只会引起轻度的不适,且当趾骨骨折为非暴力损伤时,患者亦无明显疼痛,故导致延迟诊断及治疗。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注意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治疗期间,调整日常注意生活与工作量,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劳累。

术后锻炼需行循序渐进原则:随着患者的骨折稳定程度的增加和全身情况的改善,功能锻炼活动范围可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

术后需严格控制不利于骨折端稳定的活动,如胫腓骨骨折的小腿内外旋活动、踝部骨折的足屈活动等,都不利于骨折的稳定。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避免创伤。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做好安全防护,避免暴力直接作用于躯体,引起骨折。

同时,选择合适的鞋子,避免扭伤。

感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足踝外科 温志深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复方磺胺嘧啶片的功效与作用-复方磺胺嘧啶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红霉素肠溶片的功效与作用-红霉素肠溶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