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胚胎性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在临床中很不常见。
病因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隐睾注、感染、外伤、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
通常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有下坠感。大部分患者肿大的睾丸无红、肿、热、痛,触感可能偏硬。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疼痛、肿胀,伴阴囊皮肤红肿。
家长发现婴幼儿睾丸出现肿块或睾丸明显增大,或成人发现睾丸出现不规则肿块,且生长迅速,应及早就医。
根据肿瘤分期进行相应手术治疗或放化疗治疗,主要的手术方案包括睾丸高位切除术和精索高位结扎术。
可出现早期转移,患者生存情况极差。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常规体检,预防感染;隐睾或睾丸未降的幼儿,应及早进行治疗。
症状
睾丸胚胎性癌通常主要表现为睾丸肿大,有下坠感。大部分患者肿大的睾丸无红、肿、热、痛,触感可能偏硬。亦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睾丸疼痛、肿胀,伴阴囊皮肤红肿。
睾丸胚胎性癌常见症状有哪些?
睾丸肿大:由于癌组织恶性增生,导致睾丸部分肿大。
阴囊肿痛: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不与阴囊相连,且较少有炎症注浸润,因此肿痛较少见;部分睾丸胚胎性癌可能呈弥漫性生长,侵犯阴囊后则会引起阴囊肿痛。
睾丸胚胎性癌并发症有哪些?
癌细胞转移。睾丸胚胎性癌可能通过血流或淋巴转移,可经大动脉周围向腹膜后及胸部的纵隔淋巴结转移,亦可经血液转移至肺、肝等。
病因
睾丸肿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隐睾注、感染、外伤、内分泌紊乱、遗传因素等有关。有学者认为先天性睾丸未降或下降不全,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哪些人易患睾丸胚胎性癌?
隐睾。隐睾易发生恶变,其原因可能是隐睾所处局部组织温度,较正常阴囊内睾丸所处的温度高 2~4℃,同时伴有血供障碍,导致睾丸萎缩,加之内分泌代谢紊乱等因素所致。隐睾发生癌变的几率高出正常睾丸数倍[1]。
患生殖系统肿瘤家族史的男性。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睾丸组织的生殖细胞恶变,一些生殖细胞变成异形细胞,在遗传因素和一定外源性因素影响下可发展为复杂的、多样化的肿瘤。
目前认为损伤、性激素分泌过多和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导致睾丸恶性肿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家长发现婴幼儿睾丸出现肿块或睾丸明显增大。
睾丸部分肿块限于睾丸本身, 不与阴囊粘连注,用手电筒打光发现不透光。
成人发现睾丸出现不规则肿块,且生长迅速。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睾丸胚胎性癌?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结合查体、辅助检查和病理检查的结果来确诊睾丸胚胎性癌。
超声检查:对睾丸胚胎性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超声检查可能发现睾丸不均匀肿块,彩超检测血流情况,可发现肿块内部及周边出现高速的血流[2]。
血液甲胎蛋白检测:甲胎蛋白常升高,可作为诊治辜丸胚胎性癌的参考指标。
病理检查:可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什么症状?症状是何时出现的?
肿块持续增大还是维持稳定?
年龄多大?有无家族生殖系统肿瘤史?
是否有隐睾,睾丸下降不全,睾丸未降史?
是否自行用过药?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患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原则是:根据肿瘤分期注,进行相应手术治疗或放化疗治疗。
睾丸癌分期
目前睾丸胚胎性癌分为 3 期[3]:
I 期
II 期
III 期
Ⅰ期睾丸癌治疗
病变局限在睾丸,采用高位睾丸切除术+高位精索结扎术+患侧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Ⅱ期睾丸癌治疗
病变存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但没有超过胸腹腔之间分界的横隔膜,行高位睾丸切除术+高位精索结扎术+化疗+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方式同前,但需进行全腹膜后淋巴结的摘除。
化疗:目前采用多种抗癌药物治疗,如 PVB 方案(博来霉素+顺铂+长春新碱)、BEP方案(顺铂+鬼臼乙叉甙+博来霉素),多种抗癌药物治疗较单药疗效好,依照病情在这一基础上还有多种改良方案。
Ⅲ期睾丸癌治疗
病变存在横隔以上转移,不推荐首选手术治疗,应以化疗为主,在评估化疗后肿瘤组织大小后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残余。通常需要进行多个疗程的化疗。
放疗:对于化疗后仍不能切除的肿瘤可以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局部放疗。
免疫治疗:主要适用于术后及不能切除,或已经有广泛转移者的辅助治疗,肿瘤疫苗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发展及转归
此病Ⅰ期的治愈率较高,在 90%以上,恢复较佳;但Ⅱ、Ⅲ期恶性程度高,生存差,转移较早,多经淋巴道转移到盆腔附近的淋巴结,血液转移至肝、肺等处也较常见,5 年生存率仅 20%~30%[4]。
日常注意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和避免感染相关的患病机会。
配合放疗和化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预防
本病作为一种先天性肿瘤疾病,暂无明确的预防方式。若存在隐睾注、睾丸下降不全或睾丸未降时应及时予以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常规进行体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