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人遗尿,老年尿失禁
概述
老年人尿失禁,是指老年人膀胱内的尿液,会不自主排出的一种疾病。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尿失禁,中国 50~59 岁的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高达 28% 。
本病的主要病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损伤和不稳定性膀胱等。本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痴呆症、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狭窄、糖尿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
本病可分为急性尿失禁和慢性尿失禁,其中慢性尿失禁可分为急迫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充盈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和混合型尿失禁 5 种类型。
本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尿液在任何时间不自主地排出,无自控排尿的能力。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只需接受保守治疗,如雌激素代替疗法、运动疗法等;中、重度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点及原则在于纠正诱因,以及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卧床。治疗难点在于,老年人泌尿生殖系统功能发生退化,而且尿失禁经常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阴道炎等;这样就增加了治疗难度,延长了疾病周期,且病情容易反复。
本病会使患者失去自控排尿能力,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由于尿失禁老年患者相对较常见,因此有些人会误以为尿失禁是衰老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但事实上引发尿失禁的原因有很多,且其中许多病因是可以避免与控制的,因此患者应尽早检查病因,及时对症治疗。
症状
尿液不自主地排出、没有排尿自控能力、膀胱膨胀等症状是老年人尿失禁最常见的症状。
老年人尿失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尿失禁的常见症状包括:
尿液不自主排出:是老年人尿失禁最常见的症状。指患者无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尿液常不自主地排出体外。
急迫性尿失禁症状:严重的尿频、尿急的症状,即小便次数偏多、一有尿意便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且难以控制,经常“尿裤子”。
充盈性尿失禁症状:患者会出现尿液不断从尿道中滴出的症状,且膀胱常有胀痛、异物感、下坠感等。
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患者会感觉腹中压力增大,如爬楼梯、跑步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会出现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症状。
老年人尿失禁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阴部湿疹
泌尿系感染
菌尿(尿液中含细菌)
阴部湿疹
病因
老年人尿失禁的主要病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不稳定性膀胱和部分手术等。
老年人尿失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这是最常见的老年人尿失禁的病因,常见的中枢神经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
手术损伤:部分手术如前列腺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膀胱颈部手术等可能会引发该病。
尿路感染:老年人尿路感染对尿道和膀胱造成刺激,导致尿失禁。
尿潴留造成的压力性尿失禁: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引起的尿潴留会使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正常地排出,会导致患者膀胱压力较大,容易发生尿失禁。
不稳定性膀胱: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以及直肠肿瘤,造成对膀胱的压迫,增加膀胱不稳定性,可引发老年人尿失禁。
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等。
药物因素:老年人服用过多的利尿剂,或者长期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会导致尿失禁。
肥胖:额外的体重会增加膀胱和周围肌肉的压力。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尿失禁?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尿失禁:
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
长期使用利尿剂、麻醉剂、抗精神疾病类药物的人。
长期摄入咖啡因的老人。
进行过直肠、脊髓、前列腺手术的老人。
患有糖尿病,并且造成周围神经病变的老人。
长期患有膀胱炎、尿路反复感染的人。
体重超标的老年人。
有如下不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尿失禁:
女性:老年人尿失禁男女性皆可发,但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
年龄:年纪大的人,膀胱和尿道肌肉的控制力会减弱。
家族史:尿失禁有一定的遗传性。家庭成员如果有尿失禁患者,会增加发病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无自控排尿能力,尿液不自主流出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做稍微用力的动作,如咳嗽、提重物时,尿液会不自主流出时,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尿频、尿急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当患者出现膀胱严重膨胀且伴有疼痛时,应及时就医或拨打 120。
建议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尿失禁?
当医生怀疑是老年人尿失禁时,将通常通过问诊、尿常规检查、尿动力学检查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问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对疾病做出初步判断,有利于为接下来的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尿常规检查:该项检查需要根据医嘱,采集尿液,送去化验室进行尿液检查。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疾病及其病情程度。
尿动力学检查:医生通过仪器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通过该检查了解患者尿液储存与排出的生理过程,及其可能的功能障碍。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过哪些症状?
大概是什么时候出现以上症状的?
是否曾做过手术?
是否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泌尿系统疾病?
是否吃过药物进行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的病情严重吗?
需要手术治疗吗?
治疗效果如何?
这种疾病可以治愈吗?
治疗
本病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只需接受保守治疗,如雌激素代替疗法、运动疗法等;中、重度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盐酸奥昔布宁片:对于治疗尿失禁有较好的效果。
托特罗定:用于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所致的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的治疗。
雌激素代替疗法:为缺乏雌激素的女性患者补充雌激素,可减轻老年性泌尿生殖道萎缩,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效果。
手术治疗
尿道悬吊术:其原理是通过伸长尿道,达到增强尿道阻力的目的。
膀胱颈悬吊术:手术需要在下腹部作一个切口,提升膀胱颈,并把膀胱颈固定。手术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性尿失禁,但是有可能造成排尿困难和反复的尿路感染。
其他治疗方法
盆底肌肉锻炼:患者可以坚持多做盆底肌的康复锻炼和一些盆底运动,如凯格尔运动,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 20~30 次,每次 3~5 秒,每天 3 次,坚持循环做,也能够改善病情。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能会引发阴部湿疹、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且尿失禁会使患者失去自控排尿能力,尿液可能会在任何时间排出,会对患者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治愈率较高,如较早发现接受治疗则有超过 90% 的几率可以治愈,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治愈率会愈来愈低。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用药注意事项:因该病有多种类型,且不同分型的尿失禁所用药物不一致,因此患者在用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遵循医嘱进行。
卫生习惯:患者应多注重阴部的卫生清洁,合理使用尿垫和尿裤,并定期检查皮肤有无破渍和糜烂。
饮食:
患者应控制好饮水量,少量多次地饮水,日饮水量最好不要超过 2000 毫升。
患者应维持比较合理的膳食结构,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青菜、苹果、橙子),且最好减少咖啡的摄入。
运动:患者日常注意可做一些盆底肌的运动,如凯格尔运动。
限酒:患者应尽量减少酒精的摄入,最好完全戒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原发病治疗:
积极治疗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原发病,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尿失禁的发生。
预防膀胱压迫:老年人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以及直肠肿瘤患者,及时治疗原发病,防止对膀胱造成压迫而导致尿失禁。
预防尿路感染: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贴身衣物,注重性生活清洁卫生,积极预防尿路感染。
预防神经损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延缓并发症出现时间,预防因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
预防手术损伤:
前列腺切除术、直肠癌根治术、膀胱颈部手术后,患者应有意识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也可以通过用药和尿道手术,提早预防尿失禁。
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患者,术后及时用药,或根据医嘱采取相关措施,防止对膀胱造成压迫。
禁止滥用药物:老年人用药应遵照医嘱,不要长期利尿剂或自发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
控制体重:
超重老年人应提供饮食调节和运动调节,减轻体重,从而减轻膀胱和周围肌肉的压力。
体重超标的老年人需要控制体重,进行饮食调节,比如多吃蔬菜、牛奶和鸡蛋蛋白,少吃高油高盐的食物,少吃大鱼大肉,少吃外卖。
运动调节:体重超标的老年人,生活中少坐多站,少坐车多步行;最好养成固定的运动习惯,可以定期到公园散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年龄:我国老年人尿失禁发病率较高,50 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积极预防尿失禁的发生。
如改变饮水习惯,少量多次地饮水,每天饮水量不超过 2000 毫升。
养成定时上厕所的习惯,不要到了憋不住的时候才去。
养成运动好习惯,长期固定地进行运动,比如慢跑、散步、竞走、踢毽子等,意识地控制排尿,训练尿道肌肉等。
家族病史或既往病史:家族有老年人既往病史的人,或年轻时患有尿失禁的人,应提高预防意识;定期进行体检,每年至少体检 1 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性别:老年女性比老年男性更容易患病,年纪超过 50 岁的女性,可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训练,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阴道炎等疾病,以免导致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