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B 链球菌群感染是指人体被 B 链球菌群感染的疾病,B 链球菌群属于革兰氏阳性球菌(指的是用革兰氏染色法结果呈阳性的圆形球菌),也被称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其主要致病因素是 B 链球菌群的感染。根据 B 链球菌群表面抗原的不同,可被分为 10 种类型[1][2]。
B 链球菌群在妊娠期女性的定植率(定植指的是细菌进入体内,但还未发生增殖分化)在 11%~35%,其中在南亚和东亚地区定植率较低,大约为 11%~12.5%,在加勒比地区定植率最高可达 34.7%,目前多数人认为是 B 链球菌群通过不同途径发生其他部位感染,比如妊娠期女性是通过血液引起感染[1][2]。
B 链球菌群感染在健康成人中较少发生,主要见于妊娠期及产后的女性和新生儿,以及由于各种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比如 HIV 感染、服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1][2]。
携带定植菌的妊娠期女性可以引发生殖系统 B 链球菌群感染。在全球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率为 0.49/1000,在亚洲地区感染率约为 0.30/1000。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早发性主要在出生后 7 天内发病,而早产儿在出生后 6~12 小时发病;迟发性主要是在出生后第 7~90 天发病[1][2]。
妊娠期女性被 B 链球菌群感染是产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当妊娠期女性被 B 链球菌群感染,会引起胎膜早破和宫内感染,所以也是早期和晚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发生 B 链球菌群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出生后母婴传播。新生儿发生 B 链球菌群感染时,会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 B 链球菌群感染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 链球菌群感染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类药物,如果对上述药物均过敏,可以选用红霉素或者阿奇霉素。青霉素类药物和头孢类药物因为副作用较少,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均可应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变化,如果出现药物过敏时,应该及时治疗。
妊娠期女性的 B 链球菌群感染是目前高度关注的疾病,主要预防方法有生产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或疫苗注射,但是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症状
B 链球菌群感染时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妊娠期女性和产妇均会出现发热,而新生儿除发热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妊娠期女性 B 链球菌群感染常见的症状
发热,常表现为产后发热,体温会在短时间内超过 38℃,甚至达到 40℃;
寒颤,由于感染的 B 链球菌群会持续刺激细胞,常表现为身体感到发冷而引起颤抖不停,寒颤后体温骤升,往往超过 39℃;
心动过速,主要由体温升高引起心跳加速且发生心慌。
B 链球菌群感染的妊娠期女性在大量抗生素的治疗下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主要由 B 链球菌群进入血液导致菌血症(血液中存在细菌)引起。
妊娠期女性 B 链球菌群感染常见的并发症
B 链球菌群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且发热会达到高热状态,严重者甚至有呼吸困难的情况。
B 链球菌群脑膜炎,以剧烈头痛和呕吐为典型表现。头痛呈持续性加重,呕吐严重时会发生喷射状,还会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当病情进一步加重时,则出现昏迷、频繁抽搐、四肢肌肉松弛、瘫痪等症状。B 群链球菌脑膜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的可能。
B 链球菌群肝脓肿,特征性的表现为肝区持续性疼痛,并伴随深呼吸及体位的移动而加剧疼痛。由于脓肿所在部位不同,会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及腹部症状,常伴有腹泻。
胎儿 B 链球菌群感染常见的症状
胎儿出现 B 链球菌群感染的情况较少,一旦发生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严重者会出现胎死宫内的情况。B 链球菌群感染的胎儿主要表现为胎动减少,所以对于不明原因的胎动减少要及时就诊。
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常见的症状
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分为早发性和迟发性,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早发性 B 链球菌群感染的主要症状
早发性 B 链球菌群感染一般指的是出生后 7 天内发病,常见于出生后 6 小时以内发病,尤其是早产儿。
发热,可达 38.5℃,有时超过 39℃ 甚至达到 40℃ 以上;
低体温,即体温 <35℃,多见于感染严重的早发性新生儿;
呼吸困难,常见于早产儿,常表现为长时间的皮肤及口唇呈紫绀(青紫色)状态。
新生儿迟发性 B 链球菌群感染的主要症状
新生儿迟发性 B 链球菌群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 7~90 天内发生 B 链球菌群感染,主要发生于出生后 10 天左右的新生儿。
发热,可达 38.5℃,严重时会超过 39℃ 甚至达到 40℃ 以上;
低体温,即体温 <35℃,多见于感染严重的迟发性新生儿;
精神差,反应低下,表现为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等情况,也会出现黄疸(皮肤呈黄色)、肝大、腹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
B 链球菌群感染的新生儿在大量抗生素的治疗下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如果不进行及时和规范的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 B 链球菌群进入血液导致菌血症。
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常见的并发症
新生儿败血症和脓毒血症,主要是 B 链球菌群进入血液引起,最突出的症状为发热,严重者会出现低体温的症状。
新生儿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升高,有时也会发生低体温的情况,一般还伴随少哭少动、拒乳或吮乳减少、呕吐等精神差及反应低下的表现,也会出现黄疸、肝大、腹胀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发生休克。脑膜炎治疗后可能存在后遗症[1],因此对于 B 链球菌群感染引起的脑膜炎新生儿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病因
B 链球菌感染主要是受到 B 链球菌感染导致。
目前多数人认为是 B 链球菌群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感染,比如进入血液导致妊娠期女性感染、通过脐带引起胎儿感染以及由宫内感染、产道感染或出生后母婴传播引起新生儿感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妊娠期女性、产妇或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尤其达到高热状态,应该及时就诊。
对于产妇,就医情况主要取决于其体温变化。一般在充分饮水的情况下,产后女性体温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5~37.1℃),如果略高于正常范围(不超过 38℃),可以在家观察,并注意水分的补充[3]。
如果妊娠期女性或产妇出现下列情况应该及时就诊:
产妇在生产后出现发热,体温持续升高并大于 38.5℃ 的情况;
妊娠期女性出现发热,引起体温持续升高超过 38.5℃,或者出现持续寒颤的情况。
对于正常喂养的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 90 天内不会出现发热的状况,而且新生儿在清醒的时候,大多数都喜欢吸吮乳头,并对外界的刺激有良好的回应。而当新生儿出现发热的情况,比如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于 37.1℃,首先要检查是否被衣物包裹过多或水分摄入过少等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新生儿体温很快降至正常范围,可以在家继续观察。
当新生儿出现下列情况应该及时就诊:
体温持续升高至 38.5℃ 以上;
体温虽未达到 38.5℃ 但出现精神状态差,对外界刺激无回应,甚至出现拒绝哺乳的情况;
尤其当新生儿的母亲已被诊断为 B 链球菌群感染,当新生儿出现体温升高或者精神状态改变时,应该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妊娠期女性或者产后超过 28 天的产妇应该就诊于感染科,产后 28 天内的女性应该就诊产科或者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 B 链球菌群感染?
判断 B 链球菌群感染主要是通过病原学来诊断感染细菌的类型,以及确诊感染条件的符合。医生首先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做出初步判断,比如体温、脉搏(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是否大致正常,或者已危及生命。
当生命体征达到危及生命的程度时,要及时对症处理。其次要根据有无发热,是否符合感染条件的情况,进行初步的筛查,对于高度怀疑 B 链球菌群感染要进行特殊检查,比如尿 B 链球菌群抗原检测和/或血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
具体检查如下: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升高,严重的感染也会出现白细胞明显下降的情况;
感染指标检查,通过静脉血检查降钙素(PCT)、白介素-6(IL-6)和 C 反应蛋白(CRP)等指标,这类指标升高提示有感染的可能,尤其新生儿对 C 反应蛋白具有敏感性;
影像学检查,主要通过胸部 CT、颅脑 CT 或者磁共振(MRI)以及腹部超声检查来判断胸部、颅脑和腹部的感染情况;
B 链球菌群抗原检测,也被称为 B 链球菌群乳胶凝集试验,主要是用来检测脑脊液 (CSF)、血清、尿液或血培养物中的 B 链球菌群抗原,这是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的依据,具有检测时间短的特点,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是确诊 B 链球菌群感染的金标准,不仅可确诊疾病,还可以对后期抗生素的选择治疗提供有利的证据,但耗时长,而且阳性率偏低。目前常规血培养为双侧双瓶检测方法(用双培养瓶进行双侧抽血),具体要求是:抽血时要求患者体温超过 38.5℃,且双侧上肢均需抽血进行培养,该方法对于检测技术要求较高;
病原学基因测序属于正在探索的技术,由于抗原检测和血培养都存在不足,目前临床上正在探索病原学基因测序的办法,该法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且混杂因素较多。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无发热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发热?
有无其他疾病史?是否在吃什么药物?是否对什么药物过敏?
除了发热,还有其他症状吗,如咳嗽、头痛等?
孩子的哺乳情况怎么样?平时精神状态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否是感染性的疾病?
是怎么引起感染的?细菌从哪来的?是什么细菌?
应该怎么治?能痊愈吗?
治疗
对于明确存在 B 链球菌群感染的患者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药物,具有副作用较少的特点。当抗生素在应用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如果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及时进行治疗。
对于怀疑 B 链球菌群感染的患者,符合感染的主要表现,且在病原学检验中已经确诊,可以不必等待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经验性的应用青霉素类或者头孢类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敏感试验完成后,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抗生素治疗后,如果患者出现连续三天体温正常,可以考虑停止抗生素的使用。
药物治疗
青霉素类药物,B 链球菌群对于青霉素类药物敏感性较高,所以一般选择青霉素类药物,当选用青霉素类药物时,应一天多次给药;
头孢类药物,B 链球菌群对头孢类药物也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也可选用头孢类药物,当应用头孢类药物除头孢曲松外时,应该一天多次给药;
大环内脂类药物,比如红霉素或者阿奇霉素,常用于对青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均过敏的患者。
B 链球菌群感染的患者在进行及时治疗后,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而出现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当并发症治愈后,可能留有或多或少的后遗症。
日常注意
B 链球菌群感染主要症状是发热,所以日常注意生活中,应该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根据体温可以适当进行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产后发热超过 38.5℃,不建议哺乳;体温低于 38.5℃,进行哺乳时要严密观察新生儿状态。
物理降温不建议应用酒精擦浴,提倡应用温水擦浴进行降温治疗。
预防
由于 B 链球菌群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预防新生儿发生 B 链球菌群的感染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公认有两种预防办法:
对于明确有 B 链球菌群感染的妊娠期女性,无论选择顺产或者剖腹产,建议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或者对于妊娠期女性给予相关疫苗注射[3]。
两种办法各有利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面临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而疫苗注射存在无法完全覆盖所有的 B 型链球菌血清分型。因此关于新生儿 B 链球菌群感染的预防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