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先兆子痫也被称为毒血症,是一种可能在妊娠后半段 (有时更早) 发生的疾病。这种疾病也可能在分娩后不久出现。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恶化为子痫,子痫是一种更严重的疾病。
先兆子痫会导致孕妇高血压和尿液中蛋白水平过高。足部、腿部和手部也会出现肿胀。
子痫患者的病情更严重,但经治疗后此疾病很少见。除出现先兆子痫的体征和症状外,子痫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发作,甚至可能昏迷甚至死亡。孩子也可能在分娩前、分娩过程中或分娩后死亡。
目前尚不清楚子痫及先兆子痫的病因。但一些研究人员怀疑此类疾病是由于营养不良、体内脂肪含量高、流向子宫的血液不足或血管形成异常所致。
症状
除了肿胀、尿液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和高血压外,先兆子痫的体征和症状还包括:
体液大量增加,导致体重迅速增加。
腹痛,右上腹尤甚。
头痛严重。
尿量减少或不排尿。
头晕。
频繁呕吐和恶心。
视力模糊。
许多未罹患先兆子痫的健康孕妇也可能出现以上症状。例如,在妊娠期间出现肿胀是正常的。但是手部和脸部新出现的肿胀可能是先兆子痫的症状。如果孕妇除了出现不会随着休息而消失的肿胀外,还出现了上文提及的一些症状,请务必立即就诊。
先兆子痫的其他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流感或其他问题。不要自己判断引发症状的原因。如果孕妇发现这些变化,请及时就诊。
先兆子痫会损害孕妇器官。还会阻止胎盘获得足够的血液。这意味着胎儿得不到所需的食物和氧气,进而导致孩子出生时体型非常小。先兆子痫也是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早产,孩子还面临其他问题 (例如学习障碍、癫痫、脑瘫、听力和视力问题) 的风险。
病因
高达 8% 的孕妇会受到先兆子痫的影响。
如果有以下病史,患先先兆子痫的风险会增加:
妊娠前有高血压
上次怀孕期间有先兆子痫或妊娠高血压
糖尿病或肾病
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症或狼疮
以下情况也会增加先兆子痫的风险:
18 岁以下或 40 岁以上
怀孕前肥胖
初产妇
多胎妊娠
就医
出现下列情况时,请就诊:
醒来时感觉身体肿胀,脚踝尤甚,或脸部、上半身肿胀。
头痛、视力模糊或对光敏感。
出现癫痫或抽搐症状。
出现上腹部疼痛,如果疼痛位于右侧肋骨下方则更应注意。
医生可能会进行不同的检查以确认子痫前期以及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包括:
血液检查。确认孕妇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并测量其血小板计数。
肌酸酐清除试验。肌酸酐是一种身体废物,通常情况下,肾脏会利用尿液将其从血液中冲洗出。怀孕后产生了更多的肌酸酐,但子痫前期使肾脏不能正常工作。
尿检。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水平。
胎儿超声波检查。显示胎儿成长情况、估计其体重并测量周围的缓冲液量。
非压力测试。检查胎儿心率。
胎儿生理活动评估。结合超声波检查和非压力测试来检查胎儿呼吸和肌肉张力等。
治疗
对于先兆子痫和子痫,唯一真正的治疗方法是娩出孩子,即使如此,相关症状也会在产后持续数周。
对于轻度先兆子痫,医生可能只要求孕妇在家中或医院接受仔细观察,同时限制孕妇的活动。
如果尚未到预产期,孕妇和医生通常可以控制先兆子痫,直至可以安全分娩孩子。为了延长孕期,增加未出生胎儿的存活可能,医护人员会要求孕妇:
卧床休息。
住院治疗。
处方用于控制血压和快速促进胎儿肺部发育的药物。
仔细监控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如果临近分娩,医生会进行引产。
对于更严重的先兆子痫,即使还未到预产期,医生也需要采取措施立即娩出孩子。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
注射镁以预防与子痫相关的癫痫发作。
应用盐酸肼屈嗪或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以控制严重升高的血压。
监测液体摄入量。
分娩后,先兆子痫的体征和症状会在 1~6 周内消失。
日常注意
护理对策:
尽早接受定期产前检查,确保医生能够监测孕妇的血压和尿液中的蛋白质水平。即使孕妇未出现症状,通过检查也能及早发现先兆子痫。
罹患高血压的孕妇请咨询医生控制的方法,限盐并规律锻炼,尽可能左侧卧位休息。
请勿吸烟或饮酒。
饮食健康、规律,服用产前维生素。
预防
目前尚无法预防,但研究人员正在试图研究是否有可能预防。一项研究表明,多吃富含氨基酸、L – 精氨酸和抗氧化维生素的食物可以降低患先兆子痫的风险。另一项研究表明,怀孕期间体重增加不足 6.8 千克(15 磅)的女性患先兆子痫的风险较低。在做任何措施之前,一定要先咨询医生。
采取以下步骤有助于减少发生先兆子痫的风险。如果症状持续,可能提醒医生是否需要提前分娩。如果患先兆子痫的风险很高,医生可能会每天给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另外:
进行产前检查:怀孕期间保持孕妇和胎儿健康的最好方法是完成所有预定的产前检查,只有这样,医生才可以检血压以及先兆子痫的任何其他迹象和症状。
监测体重和血压的变化:如果患者在怀孕前患有高血压,一定要在第一次产检的时候告诉医生。医生可能希望患者自己在家检测体重和血压。
降压:为了降低血压,医生会建议孕妇多吃含钙食物或阿司匹林,或者在休息时取左侧卧位,还可能建议患者注意饮食,以确保能进食足够水果和蔬菜以及低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