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自毁容貌综合征
概述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Lesch-Nyhan Syndrome),也称自毁容貌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由美国的两位医生 Lesch 和 Nyhan 于 1964 年首次报道[1]。该病最典型及特异的症状为患儿出现自残行为,此外肌肉运动障碍、痛风性关节症状、肾结石相关症状等也是常见表现[2]。
莱施-尼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很低,在美国约每 38 万例新生儿中会出现一例该病患儿。基本为男性发病;女性发病极少,多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表现出症状[2]。
莱施-尼汉综合征由 X 染色体上的 HPRT1 基因突变引起[3]。这种突变使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一种转移酶,在核苷酸补救合成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缺失或活性降低,导致体内尿酸增高,并引起一系列症状与表现[2]。
最典型及特异的症状为患儿出现自残行为,包括咬嘴唇、咬手指、用头撞击坚硬物体等。此外还可出现肌肉运动障碍、痛风性关节症状、肾结石相关症状、智力低下等表现[1][2]。
莱施-尼汉综合征尚无根治方法,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使用药物减低尿酸、缓解肌肉强直,和身体约束防止患儿自残。
莱施-尼汉综合征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但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是否会生育莱施-尼汉综合征患儿有一定帮助。若产前诊断发现男胎可能患有该病,可考虑进行人工流产。
症状
最典型的表现为患儿出现自残行为,损毁外貌;还可出现四肢不自主运动、关节炎、肾功能损伤、肌肉痉挛、智力低下等表现。该病严重危害患儿健康,很多患儿在成年前就会去世。
莱施-尼汉综合征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要表现为[1][2]:
自残:
自残是莱施-尼汉综合征最典型的表现,大约 85% 的患儿会出现该行为,并常在 2~3 岁开始。
患儿会无法控制地重复咬破自己的嘴唇、手指、手,并用头撞击坚硬物体,可导致身体严重伤残;部分患儿还会重复抓伤自己的脸部。
但是,患儿往往对疼痛感觉较迟钝,自残行为很难制止,必须用绑带束缚固定肢体才能强制停止。
肌肉运动障碍:
这是与神经相关的功能障碍,往往在 1 岁之前出现。
患儿的四肢会无意识地颤动,并出现不自主的像舞蹈一样的动作,如弯曲手指、抬降肩膀、扮鬼脸等。
起初,患儿的肌力减弱,导致抬头、坐起困难,且无法爬行、端坐、走路。随后,绝大部分患儿会变为肌力增高,肌肉坚硬痉挛,肌腱反射亢进。
肌力过高的患儿可出现背、头、脚跟严重向后弯曲,身体形似弓,称角弓反张。由于肌肉收缩强度过大,骨骼被过度牵拉,可能会出现髋关节脱位、骨折、脊柱侧弯等病症。
痛风性关节症状:
患儿体内尿酸过高,会形成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处,导致痛风性的关节症状。
患儿关节会出现肿胀、泛红、疼痛,在手指或脚趾关节中这些症状较为明显。
肾功能损伤:
过多的尿酸也会形成尿酸结石沉积在肾脏,导致肾结石相关症状。
结石可随尿液排出,部分患儿的尿中可带血液。
若结石引起膀胱梗阻,会引起排尿困难、膀胱周围疼痛;若结石梗阻在肾脏,则可能导致肾积水,进而引起肾功能损伤甚至肾功能衰竭。
智力低下。
吞咽困难,呕吐。
痛风(女性):携带该病致病基因的女性往往不会表现出症状,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因尿酸过高而出现痛风。
病因
莱施-尼汉综合征是一种遗传病,由 X 染色体上的 HPRT1 基因突变引起,一般由母亲将携带 HPRT1 突变基因的 X 染色体遗传给孩子。HPRT1 基因突变后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缺失或活性降低,使体内尿酸增高,并引起一系列症状与表现。
莱施-尼汉综合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X 染色体隐性遗传
染色体是携带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在人类的染色体中,有一对决定性别,称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由两条 X 染色体组成,为 XX;男性的性染色体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组成,为 XY。而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由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各随机提供一条性染色体组成的:若卵子和精子都提供 X 染色体,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 XX,将来会发育为女性;若卵子提供 X 染色体、精子提供Y染色体,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 XY,将来会发育成男性。
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片段,一条染色体携带多个基因。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能使人体表现出相应特征的为显性基因,而跟显性基因在一起时不表现、只有单独存在或跟同类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特征的为隐性基因。
莱施-尼汉综合征的突变基因 HPRT1 基因就是存在于 X 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若母亲的一条 X 染色体上携带突变的 HPRT1 基因,就有 50% 的几率会遗传给孩子。如果遗传给女儿,女儿不会发病,因为女儿从父亲那里遗传了另一条正常的 X 染色体,两者综合隐性基因不表现特征,但女儿会跟母亲一样成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如果遗传给儿子,儿子就会发病,因为儿子只能从父亲那里遗传 Y 染色体,单独的一条 X 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就会表现出特征[2][3]。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病基本为男性发病,而女性基本为不发病的致病基因携带者。
HPRT1 基因突变[2][3]
HPRT1 基因突变后,会导致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缺失或活性降低,次黄嘌呤和鸟嘌呤无法进一步转换,只能代谢产生尿酸,使体内尿酸过多,并产生一系列症状。
哪些人容易患莱施-尼汉综合征?
母亲携带致病基因:母亲有 50% 的几率会将携带致病基因的 X 染色体遗传给孩子。
男性:该病为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基本为男性发病。
就医
若发现婴幼儿有肌肉运动障碍、生长发育迟缓、很难制止的自残行为,应及时就诊。由于莱施-尼汉综合征是罕见病,要确诊并不容易,但产前诊断有助于发现胎儿是否患有该病。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婴儿在 1 岁之前就出现肌肉运动障碍,如很难抬头、很难坐起、手足不自主的舞蹈样运动等。一段时间后肌力反而增强,肌肉变为坚硬痉挛。
婴儿呕吐、喂养困难,生长发育缓慢,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
幼儿出现自残行为,且很难制止。
产前诊断发现胎儿可能患有莱施-尼汉综合征。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莱施-尼汉综合征?
莱施-尼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发病后要确诊可能并不容易[3]。但是,产前诊断有助于发现胎儿是否患有该病[4]。
相关检查[1][2][4]:
血液检查:可发现血液中尿酸浓度是否过高。
组织检查:可发现组织细胞中是否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
基因检查:为该病的确诊检查。若发现 X 染色体上的 HPRT1 基因发生突变,则可确诊。
产前诊断:有助于发现胎儿是否患有该遗传疾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儿家属哪些问题?
患儿有什么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症状是加重还是保持稳定?
是否用过任何控制症状的方法?效果如何?
之前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方法如何?
患儿父母及各自家人是否患有遗传疾病?
母亲怀孕时是否做过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如何?
母亲是否有过自然流产史?
母亲是否分娩过有严重遗传病或严重先天缺陷的婴儿?
患儿家属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个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做什么检查可以确诊?
这个病能治好吗?需要采用什么治疗方式?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事项?
这个病的最终结局如何?
这个病会遗传吗?
治疗
莱施-尼汉综合征尚无根治方法,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别嘌醇
主要用于降低尿酸,减轻尿酸过高带来的关节疼痛和肾功能损伤。
但别嘌醇对神经或行为上的症状无效。
巴氯芬/地西泮/氯硝西泮
可用于缓解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肌肉强直或痉挛状态。
但目前尚未证实有能对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症状有持续作用的药物[1][2]。
其他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若出现肾结石,可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时,体外碎石机对准肾脏部位,并发出冲击波,将肾结石击碎;随后粉碎的结石就能顺着尿液排出体外。
身体约束
患儿的自残行为很难制止,因此经常需要使用身体约束来限制身体活动。
通常使用束缚带、夹板来约束臀部、胸部、肘部/手臂的活动,并将所有尖利物体放在患儿够不到的地方。如果患儿需要使用轮椅,轮椅上所有尖利的部位也需要包裹起来。
佩戴口腔防护器或拔掉所有牙齿,可防止患儿咬伤自己[1][2]。
疾病发展和转归
莱施-尼汉综合征对健康损害严重,而又无根治方法,患儿往往在年纪较小时就死亡。
日常注意
由于患儿肌力异常,部分患儿会出现吞咽困难、甚至经常呕吐等情况,因此喂养的饮食需要进行调整。另外,患儿可以使用一种特制轮椅帮助行动,既能进行更大范围的移动,也能限制肢体运动避免自残。
调整饮食
喂养的食物需要切成小块,或做成较软的、易吞食的状态。
对于某些喂养异常困难、很难自主进食的患儿,可使用胃管注入流质食物。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低嘌呤”饮食能改善患儿的高尿酸状态[1]。
使用特制的专门轮椅
这种轮椅与肢体接触的部位全部放满很厚的垫子,避免患儿肢体接触到轮椅尖利的部分。另外,垫子上有束缚带,用于束缚身体及四肢的活动,避免患儿自残。轮椅上的束缚带可调节松紧,肢体可以在束缚范围内进行安全的运动,这样可以保留肢体的运动功能[1]。
预防
莱施-尼汉综合征是遗传疾病,由亲代将致病基因遗传给子代,无法有效预防。不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是否会生育莱施-尼汉综合征患儿有一定帮助。
遗传咨询
遗传咨询指向医生或从事医学遗传的专业人员进行遗传疾病的咨询。
若夫妻某一方或双方和/或其家人患有遗传疾病,最好能在生育前跟医生或专业人员咨询是否会生育患遗传疾病的后代、后代可能会患哪些遗传疾病、用什么方法能预防患病儿的出生等。知道自己的致病基因及遗传情况,对优生优育有很大帮助[4]。
产前诊断
产前诊断有助于发现胎儿是否有可能患有与基因有关的遗传病。
若产前诊断发现胎儿可能患有莱施-尼汉综合征,且为男胎,可考虑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避免患儿出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