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利斯特菌病是什么?小儿利斯特菌病怎么办?小儿利斯特菌病症状有哪些?

由毛囊峡部的毛囊外毛根鞘形成的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多发生于头皮,皮肤损害为黄色、光滑、半球形隆起的肿物。本病老年人多见。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阳性是其重要危险因素。主要症状为头皮黄色、光滑、半球形隆起的肿物,可多发、单发。本病为良性病变,可不治疗,也可手术切除或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头皮或其他部位的肿物可以影响患者的美观。

别称

小儿李司忒菌病,小儿李斯特菌病,小儿李氏杆菌病

概述

小儿利斯特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儿多在免疫功能低下时感染发病,多见于新生儿及免疫缺陷病儿。

本病主要见于新生儿,新生儿利斯特菌病发病率约 0.008%,早发型病死率约为 30%,晚发型约为 10%。利斯特菌性脑膜炎的总病死率约为 30%,若伴有恶性肿瘤或原本免疫功能低下者则更高,患中枢神经系统实质性病变和心内膜炎的病死率可达 50%。

本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在孕妇中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该病在健康人群中偶有发生,症状轻微,但在新生儿等高危人群中常常导致致命性感染,病情难以控制并且临床预后极为不佳,死亡率极高。

新生儿病例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患儿可见败血症和肺炎,绝大多数晚发型患儿表现为脑膜炎。

药物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如青霉素 G、氨苄西林、氯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及红霉素等。脑膜炎时因病情较重,常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阻断传播途径和早期及时诊治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点。难点在于本病不易早期发现。

孕妇是利斯特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或新生儿而言,则预后不良,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对妊娠期利斯特菌病患者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应积极进行早期抗感染治疗。明确诊断该病的患儿,应进行隔离防止传播。

症状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早发型患儿可见败血症和肺炎,晚发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炎。

小儿利斯特菌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利斯特菌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高热、寒战:败血症和脑膜炎患者常见此症状。

皮疹或瘀斑:败血症常见症状之一。

关节疼痛:败血症引起骨髓炎可导致患者关节疼痛。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颈强直:通俗表达为“脖子硬而直”,出现脑膜炎刺激征的患者多表现出此症状。

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

抽搐:多见于脑膜炎患者。

眼睛不能向外转动、内斜视:为展神经麻痹的表现。

口眼歪斜:为面神经麻痹的表现。

肢体瘫痪:脑膜炎引起的局部水肿可以产生压迫周围脑组织,从而导致肢体瘫痪。

小脑功能障碍:表现为步态失调,动作笨拙,平衡障碍。

皮肤红丘疹:多位于躯干及肢端。

呼吸或循环衰竭。

小儿利斯特菌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膜炎;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新生儿败血性肉芽肿病;

肢体瘫痪;

眼球运动麻痹;

面肌麻痹;

括约肌功能紊乱。

病因

小儿利斯特菌病主要是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感染所致。

小儿利斯特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利斯特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利斯特菌有 3 个菌种,仅单核细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可引起人类感染。

哪些人容易患小儿利斯特菌病?

年龄:儿童容易感染患病。

妊娠:孕妇容易感染患病,新生儿则主要经母婴间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宫内感染或分娩时经产道传播等途径感染致病,但孕妇感染后并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虽然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或新生儿而言,则预后不良。

免疫力低下人群: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容易感染本病,如新生儿和免疫缺陷病儿。

饮食不洁的人群:经常食用半生肉类,或者食用熟食加热不彻底的人群容易感染患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反复出现畏寒、寒战;

高热(体温>39℃);

大关节痛;

烦躁、焦虑;

皮肤湿冷、发紫;

牙龈、皮肤等多部位出血;

手指或足趾坏疽:患处紧绷感,呈紫黑色;

颈部僵直,活动受限,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下颌不能贴近胸部;

口眼歪斜;

肢体瘫痪,动作笨拙,平衡障碍;

皮肤红丘疹:多位于躯干及肢端;

局部(颈部等)淋巴结肿大;

呼吸困难。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意识障碍:木僵、谵妄、昏迷等。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急诊科

传染科

妇产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利斯特菌病?

当医生怀疑是小儿利斯特菌病时,将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是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可以明确血象情况,大致判断患儿感染的原因。

脑脊液常规:该检查有助于脑膜炎的诊断,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大多外观混浊,白细胞增多,蛋白质含量增高。未合并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常规多为正常。

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可以检测是否有致病菌的存在,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细菌涂片: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脑脊液、活组织细胞、胎儿粪便等

涂片,行革兰染色检查,如发现利斯特菌可诊断本病。

细菌培养:在疾病早期取血、脑脊液、骨髓、羊水、胎粪、胎盘、新生儿脐带残端、受损皮肤或黏膜、孕妇阴道排泄物等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致病菌,如发现利斯特菌可诊断本病。

血清学检查:该菌的抗体反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 M 抗体升高,该检查可以检测是否出现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从而明确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应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来进行临床诊断,敏感性强,可以通过检测利斯特菌的 DNA 来明确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既往病史?

有什么症状?

出现症状有多久了?

最近喝生牛奶、吃生蔬菜或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了吗?

曾到别的医院就诊过吗?治疗了吗?接受的什么治疗?服用的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买的什么药物?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

会复发吗?

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药物治疗是小儿利斯特菌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而言,除了药物的应用需要谨慎考虑外,药物的剂量要求也极为严格。

药物治疗

氨苄西林:肠外氨苄西林可用于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可阻止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故不仅能抑制其增殖,而且能直接杀灭细菌。

青霉素 G:肠外使用青霉素 G 可用于早发型和晚发型患儿,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

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和青霉素 G 均可与庆大霉素合用,其可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并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

复方磺胺甲恶唑:为磺胺甲恶唑与甲氧苄啶的复方制剂。磺胺甲恶唑与甲氯苄啶有协同抑菌与杀菌作用,但注意此药不能用于 6 周内的婴儿。

疾病发展和转归

小儿利斯特菌病早发型病死率约为 30%,晚发型约为 10%,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应用抗生素。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母亲患了利斯特菌病可致流产或死产,新生儿可因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膜炎、呼吸循环衰竭等)导致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生存率。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重视饮食卫生,尽量避免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和奶酪、烧烤食品、寿司、生鱼片等高危食品,生吃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不吃半熟的肉类食品等,剩菜和熟食要充分加热后再吃。

如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氨苄西林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似,过敏反应常见皮疹和荨麻疹。青霉素过敏反应较常见,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严重的过敏反应为过敏性休克,如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勿自行购买和使用医嘱以外的其他药物。

运动:适度的锻炼有利于循环代谢,对于提高体质、增强免疫是有帮助的,多运动还可以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但是不推荐做剧烈运动。对于年龄相对较大的儿童来说,较好的运动方式有游泳、散步、慢跑等。对于婴幼儿而言,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抬头、翻身、爬行等锻炼。

预防

要避免经口感染利斯特菌,并且避免接触利斯特菌病患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母亲感染利斯特菌的新生儿,需要预防性或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免疫功能障碍的儿童应避免与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触。

治疗孕妇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胎心监护、羊水等情况,如出现异常应及时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重视饮食卫生,如不喝生牛奶、不吃生蔬菜及未经煮透的肉类食品,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不吃久存冰箱的食物,将生、熟食物分开放置。避免食用未经高温消毒的乳制品和奶酪;做饭时,将肉类和蔬菜分开清洗。

勤洗手、勤洗澡,注意个人卫生。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下乳涌泉散的功效与作用-下乳涌泉散说明书

2023-8-3 4:34:42

药品

马来酸氯苯那敏片的功效与作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