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膜以及脑实质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根据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病毒性脑膜脑炎的发病率约 3.5~7.4/10 万人口。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能导致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毒种类多种多样,并且各国分布情况不同。据统计,约 130 多种病毒可引起脑膜脑炎,其中常见的病原体有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出现前,常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有发热、头痛、意识水平改变及脑功能障碍。其中,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四大类: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定向力、言语等障碍),行为改变(幻觉、人格改变、烦躁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如偏瘫),癫痫发作。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多采用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轻症的患者予抗病毒、降颅压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重症的患者予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等治疗,辅以高压氧、中医中药、营养脑神经、清除自由基等。
该病具有自限性,轻症者一般可以自行恢复,但是部分严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呈急进性过程,致死、致残率高。早期及时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症状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病毒种类及机体免疫功能。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失语、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肢体运动障碍、眼球震颤等。患者可以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情轻重差异大,具有自限性,轻症者一般可自行恢复,重者可因继发呼吸循环衰竭、脑疝等致死。
病毒性脑膜脑炎有哪些常见症状?
肠道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常见症状:
头痛;
发热:体温多超过 38℃,多于发病第二天出现热峰;
颈强直;
恶心、呕吐;
畏光;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泻,多发生于脑膜炎症状(发热、头痛、颈强直)出现前一周至前一天;
其他:柯萨奇病毒和 echo 病毒(孤儿病毒)感染,多有面部及四肢斑丘疹,柯萨奇病毒 A 型感染可有疱疹性咽峡炎表现,柯萨奇病毒 B 型感染可表现为心包炎或胸膜炎;
多数患者在 7~18 天内自愈,无后遗症。
腮腺炎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常见表现:
腮腺区疼痛;
腮腺肿大;
发热:多持续 3~7 天;
头痛;
颈强直:脑膜炎症状多于腮腺症状出现后 2~10 天内发生;
恶心、呕吐;
睾丸肿痛;
关节及肌肉疼痛;
退热多提示病情好转,多数患者在 7~10 天内自愈。
疱疹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常见表现:
剧烈额部疼痛;
颈项强直;
恶心、呕吐;
发热超过 38.5℃;
畏光;
畏声。
病毒性脑膜脑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肺水肿;
脑干脑炎;
呼吸循环衰竭;
脑疝。
病因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病因有哪些?
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常见的病原体有肠道病毒、疱疹病毒、虫媒病毒、腺病毒等几大种类,还有新发现的西尼罗病毒、博尔纳病毒、靴雪野兔病毒、版纳病毒等。
发病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病毒可以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或周围神经末梢,逆向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脑膜脑炎?
儿童;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
就医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尤其是儿童,需要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中度以上发热;
头痛;
嗜睡或昏迷;
失语;
偏瘫;
抽搐;
畏光。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毒性脑膜脑炎?
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脑电图及腰穿检查为首选,重症进展期可选用头颅磁共振。
脑脊液检查: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一般正常。与其他脑炎鉴别价值较大。
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及病毒抗原检测,其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较常用,特异度及敏感度较好。
病毒核酸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最便捷的核酸检测方法,特异性高、敏感度高,可定量,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确诊不明原因的颅内感染。
脑电图:可预测脑损伤,反映大脑细胞的功能,对协助诊断和评估预后有一定价值。
头颅影像学:头部 MRI(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进行空间定位,敏感度较高,对早期检出微小病灶或多发病灶具有较高检出率。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哪里不舒服?
发病前有无接触病毒感染者,有无疫区接触史?
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症状的持续时间,有无加重和缓解因素,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
从前有无类似的情况发生?
本次发病前,有无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表现?
是否已在其他医院就诊,做了哪些相关检查,服用了哪些药物?
其他疾病史和过敏史。
患者可能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是怎么患上病毒性脑膜脑炎的?
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有哪些治疗方法?要用什么药?
能治好吗?会留后遗症吗?
这个病会传染或遗传吗?
病好转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对患者多采用以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轻症者予抗病毒、降颅压以及保护脑细胞等治疗;重症者给予丙种球蛋白及激素等治疗,辅以高压氧、中医中药、营养脑神经、自由基清除剂等。
抗病毒治疗
有明确疗效的抗病毒药物种类较少,常见的是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其中阿昔洛韦是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用药。而对于部分病毒(如虫媒病毒)或近年新发现的少见病毒,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抗病毒的用药和用法。以下表格列出了目前临床公认的一些抗病毒治疗方案(急性期一般选用静脉用药)。
病毒
药物
用法
疗程及其他
单纯带状疱疹病毒(HSV)
阿昔洛韦
10 毫克/千克,每日 3 次
14 天,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可延长至 21 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
阿昔洛韦
10 毫克/千克,每日 3 次
21 天
巨细胞病毒(CMV)
更昔洛韦
5 毫克/千克,每日 2 次
两者联合诱导治疗
膦甲酸
60 毫克/千克,8 小时 1 次或 90 毫克/千克,12 小时 1 次
更昔洛韦
5 毫克/千克,每天 1 次
两者联合维持治疗,共 21 天;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可延长至 42 天
膦甲酸
60~120 毫克/千克,每天 1 次
人疱疹病毒 6 型(HHV6)
膦甲酸
60 毫克/千克,8 小时 1 次
针对 A、B 型病毒
更昔洛韦
5 毫克/千克,12 小时 1 次
针对 B 型病毒
激素治疗
目前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尚有争议,但激素能控制炎症反应和减轻水肿,对病情危重、头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见到出血坏死灶,及白细胞和红细胞明显增多的患者可酌情使用。
地塞米松 10~15 毫克,1 天 1 次,静脉滴注,10~14 天;
或甲泼尼龙 800~1000 毫克,1 天 1 次,静脉滴注,连用 3~5 天后改为泼尼松口服,每日 60 毫克清晨顿服,以后逐渐减量。
手术干预
颅内减压术可预防脑疝的形成,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可根据病情,评估是否需要做减压术。
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并不需要严格隔离;
发热、头痛的患者,应该慎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多采用物理降温、中草药或解热剂(如吲哚美辛栓);低热者一般不必急于降温;
颅内高压时,患者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采用颅内压监护;
癫痫发 我们,可以静脉注射安定,肌注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等;癫痫持续状态可静滴丙戊酸钠。
疾病发展和转归
病毒性脑膜脑炎多呈自限性,轻症患者 2 周内多能自愈,并且无后遗症。但部分重症患者可死于脑疝、呼吸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日常注意
病毒性脑膜脑炎多为急性/亚急性病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后,一般不需长期服药。
日常注意加强锻炼、避免过度劳累。
免疫能力低下的人应尽量避免接触病毒感染者,不去病毒流行地区(如中东地区)。
预防
患者应该提高自身免疫力,注射疫苗,对病毒进行预防。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如健康生活方式、强身健体。
有条件者可注射病毒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的疫苗注射已广泛应用。
阻断病毒传播:注意手卫生,清洁饮食,避免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及疫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