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是一种以意识状态改变、发热、癫痫、神经系统缺损、脑脊液细胞增多、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图异常等症状为特征的综合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可在短期内死亡,成为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1]。
流行病学统计研究显示,病毒性脑炎的每年发病率约为 3.5/10 万~7.4/10 万,且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
引起人类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多达 130 种以上,在我国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以单纯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为主。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为特点的呼吸道或消化道前驱感染症状。继而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认知行为改变和意识障碍,常伴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和惊厥。
抗病毒治疗有效。
脑 CT 和或脑 MRI 检查可能正常,大部分患者有脑水肿和脑实质广泛或局灶性病灶。脑脊液检测以淋巴细胞为主,通常淋巴细胞不超过 100 个,但偶尔可达数百个。蛋白含量可以升高,但糖含量保持正常。可行特异性抗体检测。脑脊液病毒培养阳性率极低。脑电图可以正常,重症患者脑电图可表现为中、重度异常[1]。
注意个人手部卫生,积极锻练身体,预防感染。
症状
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非特异性症状
发热、乏力、食纳差、肌肉酸痛。
特异性症状
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精神意识障碍:患者常出现嗜睡、谵妄、精神错乱等症状。
惊厥:患者常呈局灶性惊厥发作、全面性惊厥发作、惊厥持续状态。
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出现颈部疼痛、强直等症状。
局灶性体征:患者会出现如偏瘫、失语、颅神经障碍等症状。
小脑损害:患者会出现运动协调障碍的现象。
脑干损害:患者会出现交叉性偏瘫、中枢性呼吸衰竭、心率改变等症状。
基底神经节:患者会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还会出现不自主运动现象。
锥体束征:患者会出现肌力、肌张力和腱反射改变等体征,病理征阳性。
病毒性脑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高热。
癫痫持续状态。
昏迷。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
肺部感染。
偏瘫。
死亡:重症患者深昏迷、不能控制的频繁抽颤、脑水肿、脑疝在发病 1~2 天导致死亡,此型约占 5%[2]。
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褥疮。
病因
病毒性脑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导致病毒性脑炎的相关病原体
感染诱发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的病毒会引起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与侵入宿主体内的病毒种类及其毒力有关。
有研究显示,引起人类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原体种类多达 130 种以上,病毒包括 DNA 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 1 型(HSV1)和 2 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类巨细胞病毒(CMV)等,也包括 RNA 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POV)、柯萨奇病毒(COXV)等。
在我国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以单纯疱疹病毒和肠道病毒为主[3]。
肠道病毒: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膜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 10%~20%。主要包括新型肠道病毒(new enter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艾柯病毒(echovirus,ECHOV)等 4 种,以前两者为主。据报道,肠道病毒 71 型(entervirus-71,EV-71)是我国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主要的致病因素,其死亡率较高,可造成严重的脑干脑炎。
虫媒病毒:包括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河病毒、雪靴野兔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波瓦生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其传播方式为昆虫或节肢动物的叮咬。乙脑系虫媒病毒性脑炎,是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但近 20 年以来,由于我国环境卫生的改善和预防接种的展开,此病发病率较前明显减少。
疱疹病毒:该组病毒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EB 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疱疹病毒性脑炎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及后遗症严重的特点,所以早期诊断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
其他可引起脑炎的病毒: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某些腺病毒、麻疹病毒、狂犬病病毒、逆转录病毒及阮病毒等,均可引起病毒性脑炎的发生。此外,还有新发现的博尔纳病毒以及版纳病毒等,博尔纳病毒与人类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紧密相关。
病毒侵入神经系统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间接侵入神经系统,病毒进入人体在局部复制后形成病毒血症,条件合适时,如病毒毒力强或机体抵抗力差时,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直接侵入神经系统,沿周围神经的逆行轴浆运输系统感染中枢神经。
哪些人容易患病毒性脑炎?
儿童:年龄小的人群容易患病毒性脑炎,尤其是儿童。
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器官移植者、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易患病毒性脑炎。
营养不良的人群:尤其是缺乏维生素 B 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急性发热,按照普通感冒治疗无效,且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行为异常。
意识水平下降。
新出现癫痫发作。
局灶性神经体征。
伴或不伴有脑膜炎症状的发生。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病毒性脑炎?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年龄、病史等作出初步诊断。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为:
急性感染导致的脑实质受损的临床征象。
脑脊液有或无炎症性改变,且均查不到细菌(包括结核杆菌、霉菌等)感染的证据。
脑电图呈弥散性异常(部分可局灶化),神经影像学无占位性征象(某些局灶性脑炎例外)。
血清抗体滴度明显增高(特别是恢复期比急性期高 4 倍以上)。
脑脊液查到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抗体。
脑组织发现病毒。
应先排除其他疾病,以免混淆:
分枝杆菌感染。
真菌感染。
李斯特菌感染。
支原体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曾经出过皮疹?
其他家庭成员或周围人群是否有人出疹?
是否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使用过退热药物?效果如何?
是否感到头痛?头痛程度如何?
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症状持续加重还是维持稳定?
是否自行用过药?什么药物?最近使用过什么抗生素?
最近精神状况如何?
有没有异地旅行史?
有没有动物接触史,被动物咬伤、抓伤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的病毒性脑炎?
需要做哪些检查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治疗?
需要治疗多长时间?
能治愈吗?会复发吗?
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吗?
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住院费用?医保报销比例?
治疗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原则是加强监测和支持护理;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剂治疗。
加强监测和支持护理
纠正内环境紊乱: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常由于进食欠佳或高压呕吐等,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失衡,尤其是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低钠、低氯、低钾血症等水电失衡,又会加重脑水肿或出现其他脏器并发症,导致病情加重,故须加强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可给予充足营养的饮食或静脉营养支持。
控制体温:高热可增加脑代谢。现有的研究表明,持续高热是导致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除应用常规退热药物外,对于持续高热不退者,可采用冰袋物理降温或冰毯等持续亚低温疗法。有报道表明,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高热患者中,给予亚低温降温护理液,能有效将体温控制在理想范围。注意对于有休克倾向的患者慎用亚低温治疗。
用药注意事项:首选局部用药,如果合并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其他全身症状,可以全身治疗。但如果长时间使用,可能需要周期性加用孕激素,以对抗子宫内膜增生。
不良反应:长期、较大剂量、无孕激素对抗地应用雌激素,可能刺激乳腺和子宫内膜的异常增生,增加患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抗病毒治疗
有指南推荐对脑炎患者进行经验性和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指南中,只有阿昔洛韦(acyclovir)治疗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被列为 A 级推荐强度。
指南另一个 A 级推荐是对所有疑似脑炎患者启动经验性阿昔洛韦治疗。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或磷甲酸钠(foscarnet)可被用来治疗巨细胞病毒和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等相关脑炎。
免疫调节剂
使用最广泛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其益处并不明确。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患者结局也没有影响。
其他治疗包括营养脑神经、康复训练及中医中药等治疗,对改善预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部分病毒性脑炎具有自限性,然而也有部分的病毒性脑炎可迅速进展,严重者会留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但经正确规范药物治疗后,可痊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我照顾,讲究个人卫生,特别是手卫生,减少感染的机会。
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防病的目的。
平常注意膳食营养搭配,保持身体的活力。
治疗期间,应穿着宽松舒适的纯棉制品,家里成员陪护,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药物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病情。
预防
由于大多数嗜神经病毒感染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因强调预防的重要性很有必要。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有效接种疫苗可用于预防很多嗜神经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流感病毒、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和几种嗜神经性黄病毒,例如日本脑炎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另外几种黄病毒的候选疫苗,包括西尼罗河病毒、登革热病毒和寨卡病毒,正在临床试验中进行试验。
注意个人卫生,锻炼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饮食卫生及营养平衡,都能起到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