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不自主运动
概述
不随意运动,指的是患者意识清楚时,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无目的的骨骼肌异常运动,睡眠时可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
本病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脑血管病史、颅脑手术、颅脑外伤等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本病可分为 6 种表现类型,分别为肌震颤、肌张力失常、手足徐动症、舞蹈样运动、肌阵挛、抽搐。
本病主要表现为肌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抽搐等。
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针对原发病进行祛除病因治疗,治疗关键点与难点在于及时准确诊断原发病。
不随意运动长期频繁的发作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现摔伤、烫伤、溺水、交通事故等,经常被周围人所歧视,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难,患者可出现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最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应注意针对本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减少原发病的发生。表现为不随意运动的患者若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预后效果。
症状
不随意运动主要表现为肌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抽搐等。
不随意运动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不随意运动的常见症状包括:
震颤:表现为身体某一部分以一定的方向,有节律性地来回摆动,摆动幅度不一,常见于手部、眼睑、头部和舌。主要包括:
生理性震颤:震颤幅度小,肉眼不易察觉,常见于手部,在运动时较为明显;
功能性震颤:多见于手指,是一种细小、快速而无规律的震动,振幅大小不等,与精神因素有关,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疲劳所引起的手部震颤;
病理性震颤:包括静止性震颤、意向性震颤、体位性震颤、扑翼样震颤等,具体可表现为手指“搓丸样动作”;肢体上、下颤动,如鸟翼扑打状等。
肌张力失常:由于躯体主动肌和拮抗肌同时持续收缩,引起肢体或躯干异常性动作和姿势改变,呈缓慢而持续的动作和姿势的不平衡。
手足徐动症:表现为四肢远端缓慢的不自主运动,可伴面部、头颈肌的不自主动作或偏斜。
舞蹈症:是一种快速、不规律、非持续性及幅度大的不自主动作,每一个动作的时间、位置都不定,主要表现为噘嘴、眨眼、挑眉、伸舌等,四肢则表现为无定向的大幅度运动,如上肢快速屈伸,下肢快速的屈曲、外展、内收、脚趾不时伸屈等。
抽搐:是一种快速、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刻板的惊愕反应、发声、扮鬼脸伴秽语、重复他人语言,偶有咬舌尖或手指行为,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
肌阵挛:一种快速的肌肉抽动,动作速率快,如受电击样,在睡眠中也可出现。
不随意运动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骨折
焦虑抑郁
智力下降
病因
不随意运动的病因主要见于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等。
不随意运动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等;
颅脑损伤:包括颅脑外伤、产伤、脑瘤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如麻醉意外、溺水、扼颈窒息、自缢、电击伤、失血等);
颅内感染:各种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囊虫病、脑弓形虫病等;
颅脑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
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中毒、某些重金属中毒、毒品等;
慢性脑损伤:如脑变性疾病(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顿舞蹈病)、代谢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尿毒症、苯丙酮尿症)和朊蛋白病等;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如多发性硬化、大脑灰质异位症、脑穿通畸形等。
哪些人容易患不随意运动?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脑血管病史
高血压病史
长期处于重金属环境
意外伤害
吸毒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妊娠
家族遗传史
先天性脑发育异常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肌震颤、肌张力失常、肌阵挛;
手足徐动、舞蹈样运动;
抽搐。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或逐渐加重;
意识障碍;
昏迷。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康复科
医生如何诊断不随意运动?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可初步拟诊不随意运动,进一步通过脑脊液、血清生化、肌电图、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检验寻找病因。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脑脊液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术抽取患者的脑脊液,再利用物理学、化学、细胞学等方法,测定脑脊液中细胞及化学成分的含量。对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变、脑瘤等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高灵敏度和高度特异性,检出病原体具有直接诊断的意义,对脑脊液成分的检测可为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此检查属于有创性检查,若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或有出血倾向、颅内压增高、局部皮肤(穿刺点)有炎症等则无法行此项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属于抽血,快速易行,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肝功能、血电解质、尿素氮、血糖、血清铜、血清铜蓝蛋白、24 小时尿铜等,主要作用是协助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苯丙酮尿症等。
肌电图检查:利用肌电仪记录下来的肌肉生物电图形,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协助诊断震颤和肌阵挛。
头颅 CT:该检查快速简便,无创伤性,主要用于协助诊断患者是否合并有脑萎缩,脑软化或其他颅内病变。缺点是存在电离辐射。
头颅 MRI:属于无创性检查,对脑组织的分辨率相较于 CT 更高,检查方位更具体,无电离辐射,作用与头颅 CT 类似,但存在检查时间长、费用昂贵等局限性。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症状出现多久了?
这种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更严重?休息、睡觉时能缓解或消失吗?
既往有脑血管病史吗?
近期有受到意外伤害吗?
近期情绪波动大吗?
家族里有出现过类似症状吗?
之前有去过其他医院就诊过吗?做过什么检查吗?有接受过什么治疗吗?吃过什么药吗?
有对什么食物和药物过敏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症状会不会很严重?会遗传给家里人吗?
还需要做什么检查吗?
有什么治疗方案吗?哪一种方案适合患者?费用高吗?
疗效怎么样?后面还会复发吗?
出院后要多久来一次医院复诊?
平时饮食、护理要注意什么吗?
治疗
目前此病治疗方法尚无特异性和突破性进展,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原发病治疗,采用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对异常运动、姿势进行控制。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选用抗震颤麻痹药或胆碱能受体抑制剂,对于控制肌张力障碍,减轻徐动、扭转、震颤、舞蹈样动作等,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其他治疗方法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治疗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运动、矫正异常运动姿势为主,对于缓解肌肉紧张、降低兴奋性,促进原始反射消失,提高肌力有重要作用,配合应用可明显提高疗效。手法要求宜掌握轻、柔、缓原则,避免对肢体过强的刺激。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躯干运动和器械运动来对患者症状进行缓解,实现功能改善的治疗方法。主要训练内容包括:
蹲起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加强对膝关节的控制能力;
平衡、协调性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平衡能力及协调控制能力的改善;
步行训练及肌力、耐力训练:可以有效使患者的步行、肌力及耐力得以提高;
此外,如踝关节训练器、平衡板、负重训练、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上下楼梯训练等训练内容都是运动疗法中比较常用的训练内容,对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复都十分有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不随意运动若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常常会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现摔伤、溺水、交通事故等,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难,可出现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等,最后逐渐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经过正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日常注意
患者及其家属除了严格遵守医嘱,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日常注意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应遵从医嘱定期返院复查(一般 3 个月至 6 个月左右),主要进行脑脊液检查、颅脑 CT 或 MRI 等项目的检查。密切注意身体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及时送医就诊。
心理指导:引导患者及时疏导消极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和康复治疗过程。
饮食:日常注意膳食营养应注意均衡搭配,给与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保证水分摄取。营养支持对增进机体抗损伤能力,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预防
不随意运动的预防方法主要是针对原发病采取相应措施,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场所,减少意外伤害发生;
远离毒品;
避免从事从其接触重金属的工作;
适量锻炼,定期体检,积极预防脑血管病;
日常鱼、肉、豆类、瓜果、蔬菜等合理搭配,保证膳食营养均衡,养成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疲劳,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