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分水岭样梗塞,边缘带脑梗死
概述
分水岭区脑梗死,又称为边缘带脑梗死、分水岭样梗塞,指的是发生在大脑内相邻大动脉之间区域的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约有 1/10 为分水岭区脑梗死。
分水岭区脑梗死最主要的病因是颈部和/或脑部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基础上,同时血压下降造成分水岭区域低灌注;心衰、严重心律失常,麻醉,脱水,以及微栓子脱落是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根据大脑血管的分布情况,分水岭区脑梗死可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上型、皮质下前型、皮质下上型及皮质外侧型。
临床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相似,多表现为突发性的偏瘫、感觉异常、精神障碍、失语及认知能力下降等。
目前分水岭区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在于及时补充循环血量,调控血压,抗凝,溶栓,治疗原发性疾病,营养神经等。
分水岭区脑梗死具有典型的脑缺血症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及时发现并就诊,分水岭区脑梗死有着较好的预后和较低的死亡率,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脑部低血量、低血压状态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该病将成为进展性的脑缺血,病情逐渐加重。
症状
根据病因及发病脑区的不同,分水邻区脑梗死多表现为肢体及躯干的无力,感觉功能的异常,精神障碍,失语及认知能力下降等经典的脑梗死临床症状。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常见症状包括:
单侧或半侧肢体的肌肉力量下降,多表现为单侧轻瘫或单下肢瘫。
单侧或半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可表现为感觉功能减退、感觉过敏或异常感觉(针刺感、灼烧感、忽冷忽热等)。
轻度精神障碍,表现为轻度的妄想、幻觉、抑郁等。
语言能力受损,多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听得懂别人的话但自己难以表达),也可表现为感觉性失语(口齿流利但错句及重复的语句较多,难以理解别人所说的话)。
认知能力下降,如理解、判断、计算、记忆等能力下降。
意识障碍、眩晕、共济失调(肢体动作不协调)等,比其他类型脑梗死程度轻。
分水岭区脑梗死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感染:肺部、泌尿系统等
上消化道出血
心肌梗死
癫痫
压疮
情绪改变:焦虑抑郁等
脑疝
病因
分水岭区脑梗死往往是在患者头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各种病因诱发的脑低灌注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缺血病。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分水岭区脑梗死最主要原因可分为 3 个方面,即颈部和(或)脑部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如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及血管栓塞。这些原因使血压降低,导致大脑远端供血血管的血流减少,最终出现脑组织梗死。
哪些人容易患分水岭区脑梗死?(危险因素)
心衰
严重心律失常
麻醉
脱水:如发热、呕吐、腹泻、输液反应所致循环量不足
微栓子脱落
感染
休克
降压药使用不当
就医
当患者出现突发的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精神障碍等典型的脑梗死症状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或立即就医。
脑梗死患者均应及时就医,以免可能发生的疾病进展,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发偏瘫;
偏身感觉异常;
言语含糊,语意不清;
精神异常,认知下降;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急诊科
医生如何诊断分水岭区脑梗死?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后明确诊断。
具体相关检查介绍如下:
电子计算机 X 线断层扫描(CT):该检查快速、精确、无创伤,但急性脑梗死的前 24 小时内可能为阴性结果,尤其梗死灶较小或幕下梗死。急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急诊 CT 目的是排除出血。
磁共振成像(MRI):MRI 也是无创性检查,可较为准确地显示梗死病灶的形状及部位,但检查所需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微栓塞情况并发现狭窄的脑血管,对明确病因有帮助。
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有创检查,可发现颈部及颅内血管的狭窄部位及程度,对明确病因有帮助。
心脏检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帮助寻找病因。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脂、血糖、凝血功能、肾功能及血液电解质检查等,以明确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了?平时从事什么工作?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有加重么?之前有无脑梗死病史?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如果有,目前服用哪些药,病情控制如何?
之前有到别的医院就诊过么?做过哪些检查?接受过什么治疗?效果怎么样?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还需要做哪些检查来确诊?
目前有什么可行的治疗方法?医保能报销么?
是否可以治愈?会不会复发?预后情况如何?
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治疗
分水岭区脑梗死除了抗凝、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等常规的脑梗死治疗以外,要积极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状态并治疗原发疾病。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
溶栓时间窗内如无禁忌争取溶栓治疗。
不适合溶栓时采用降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血液黏度增高,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上升,可用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药物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启动抗凝治疗: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应注意监测服药过程中各项凝血指标,防止梗死性出血转化或其他器官出血。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单抗或联合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 3 个月。
纠正低血压、低血容量状态:对于低血压、低血容量的分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可使用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进行扩容,但要注意出入量平衡、心肺肾功能和血压变化。
脑神经保护治疗:依达拉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胞磷胆碱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部物质代谢。
中医中药治疗:多种传统中药如银杏叶、丹参、红花、三七等可用于分水岭区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患者自身意愿选择是否使用。
治疗原发病:积极降血脂、控制血糖、治疗心脏疾病,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稳定期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困难患者给予鼻饲,防止误吸。
康复治疗:急性期过后,及早进行运动训练、言语训练及中频电刺激、针灸、高压氧疗等康复治疗。
疾病发展和转归
水岭区脑梗死较其他类型的脑梗死症状较轻,经积极的脑梗治疗及原发病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有着较好的预后。
但若未积极治疗,该病反复发作依然有可能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
日常注意
水岭区脑梗死患者应谨防低血压、远离可能的发作诱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家属应注意记录病情,并进行心理护理。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血压监测:积极控制血压,尽量做到每日检测,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切忌“矫枉过正”,过度服药,家属应警惕一过性低血压的出现。
定期复诊:根据血压调控情况定期复诊,方便医生及时调整用药。
心理护理:脑梗死给患者带来了生活上的不便,长久治疗导致的经济负担也将使患者产生心理压力及抑郁情绪,家属亲友应帮其疏解情绪,关注其心理健康。
远离可能的发作诱因:如感染,剧烈运动导致脱水等。
保持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丰富饮食结构,摄入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少盐饮食,避免暴饮暴食,积极控制体重。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可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肌力训练、平衡训练、言语训练等。
特别注意:脑梗死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即使治愈出院,家属仍应密切关注患者,若有复发,及时送医。
预防
分水岭区脑梗死的预防主要在于原发基础病的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防治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可通过口服降压药,规范日常生活习惯等方式调节血压。一般血压要控制在 140/90 毫米汞柱以下,对于老年患者,可放宽到 150/95 毫米汞柱以下,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
防治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预防手段有适度锻炼,低脂饮食,遵医嘱口服降脂药物等。
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分水岭性脑梗死的概率远大于健康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
颈动脉狭窄: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狭窄可通过口服降脂药物治疗,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进行手术。
戒烟,戒酒,适度锻炼。
低盐饮食,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丰富膳食结构,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