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弓形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弓形虫广泛寄生于机体的有核细胞内,主要侵犯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眼、淋巴结、肝脏、心脏等重要器官,侵犯眼部时则为眼弓形虫病。弓形虫虹膜炎即是眼弓形虫病的一种类型。
世界范围内约 1/3 的人群存在慢性弓形虫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和感染源因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和卫生状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可分为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
眼底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症病灶,且不同程度侵及玻璃体、视网膜血管、视神经和眼前节组织。
弓形虫可在宿主的视网膜细胞内增殖,形成原发病灶,原发病灶瘢痕的寄生虫也可被重新激活,继续感染瘢痕附近的组织,疾病易复发。
通过眼科检查、临床表现及抗体或寄生虫 DNA 检测,可进行诊断,但需与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及肿瘤性疾病相鉴别。
经典联合治疗是应用最广泛的化学疗法,存在并发症时可考虑在足量药物控制下进行手术治疗。
症状
弓形虫虹膜炎是一种渐进性和复发性的坏死性视网膜炎,存在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及青光眼,可发生在临床病程中的任何时间。
弓形虫虹膜炎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弓形虫虹膜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先天性弓形虫病眼部表现以视网膜脉络膜炎为主,可累及单眼或双眼,胚胎期感染。
后天获得性弓形虫虹膜炎以慢性表现为主,眼部表现为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合并玻璃体炎及前葡萄膜炎。
弓形虫性虹膜炎严重程度不一,可从轻度前房反应,到重度可遮蔽后段的炎症,可表现为肉芽肿性或非肉芽肿性。
眼弓形虫病复发率高达 79%,部分患者可多次复发。
弓形虫虹膜炎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弓形虫虹膜炎可能会引起严重视力障碍的并发症;其他视网膜血管病变也可引起复杂弓形虫病,包括分支动脉阻塞、静脉周围炎和弓形虫性巩膜炎。
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虹膜睫状体炎;
并发性白内障;
继发性青光眼;
角膜带状变性;
黄斑囊样水肿;
视网膜脱离;
视神经萎缩;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病因
弓形虫虹膜炎是由于刚地弓形虫眼内感染引起。
弓形虫虹膜炎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的主要途径为摄取来源于猫粪、存在于土壤和沙子中的弓形虫卵囊;
附着于蔬菜水果的卵囊和水中的卵囊是感染的另一个途径;
某些国家中,摄入存在于生的或未煮熟的中间宿主的肉中的组织包囊,为主要感染原因;
饮用受污染的水。
哪些人容易患弓形虫虹膜炎?
有猫或其他动物接触史;
食用生肉等饮食习惯;
个人卫生条件欠佳。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逐渐加重;
眼前出现黑影飘动或暗点;
在无眼部外伤病史的情况下,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建议就诊科室
眼科
感染科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弓形虫虹膜炎?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一系列与弓形虫眼内感染一致的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结合眼科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可排除其他疾病,从而确定诊断。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患者出现视网膜脉络膜炎、玻璃体炎、虹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玻璃体及视网膜的改变。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或吲哚箐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观察眼底脉络膜视网膜炎病灶情况。
实验室检查:可取血液、眼内液或急性期脑脊液等进行检测;由于刚地弓形虫的血学阳性率在世界范围内很普遍,所以出现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G(IgG)抗体,只能确定既往寄生虫暴露史,仅作为支持诊断;当眼底检查不能确定眼弓形虫病感染时,可取眼内液,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弓形虫 DNA,或眼内液弓形虫抗体的滴度,以及通过 Goldmann-Witmer 或 Witmer-Desmonts 系数评估眼内抗体合成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猫狗等宠物接触史?
是否有爱食生肉等饮食习惯?
个人卫生条件如何?
是否第一次发病?既往是否有过类似发作史?
发病时症状?症状持续的时间及程度变化?
是否有外院就诊及治疗?治疗后病情变化如何?
目前全身及局部用药情况?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疾病是由于刚地弓形虫感染引起的吗?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治疗后恢复情况如何?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弓形虫虹膜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抑制视网膜脉络膜眼活动期寄生虫的增殖,以及减少视网膜和视盘的损伤,是治疗的主要目的。
药物治疗
治疗的“经典疗法”,又称“三联疗法”,是指乙胺嘧啶、磺胺嘧啶及糖皮质激素联合运用。
抗弓形虫药物:主要用于活动性弓形虫病患者,包括乙胺嘧啶、三磺、螺旋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四环素、阿托伐醌等。
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禁忌症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
手术治疗
激光光凝治疗:可用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孕期复发及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主要用于清除持久的玻璃体混浊和玻璃体视网膜牵引。手术应选择在活动性炎症消退后,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抗弓形虫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避免复发。
疾病发展和转归
虽然眼弓形虫病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感染个体免疫力的差异,患病后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临床上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往往会延误眼弓形虫病的治疗。由于目前尚无能治愈弓形虫病的药物,治疗目标只能局限在限制弓形虫在活动性视网膜炎的繁殖,而无法遏制该病的复发,达到根治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疗法,虽然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眼弓形虫病的发展,但仍存在治疗周期长、易复发、药物副作用和产生耐药性等丞待解决的问题。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减少与猫等宠物接触;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少食生肉或未煮熟食物;
定期到眼科门诊复查随访,观察疾病活动迹象,及时调整治疗。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宠物定期进行杀寄生虫治疗;
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育龄期妇女及孕妇要注意进行弓形虫病的检测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