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交感神经干综合征
概述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又称交感神经干综合征等,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交感神经节损害,通常长期隐性(潜伏性)存在,当受累神经节损害过重或神经代偿能力下降的时候,出现典型的症状表现。
本病尚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患病率接近。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为感染、中毒、外伤、肿瘤及血管疾病等。免疫力低下、接触有毒物质、从事易受伤的职业等为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神经投射区域内的疼痛是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最主要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发作性加重。此外,常见的症状还有神经投射区域内的感觉异常、皮肤汗液分泌增多或减少、营养不良、血管痉挛等。
交感神经的药物阻滞或手术切除受累神经是治疗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疼痛的常用方法,这些治疗都建立在充分的临床检查后,明确责任交感神经定位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病因的治疗也是本病治疗的重点所在。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持久而逐渐加重的疼痛感,给患者正常工作严重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病并不少见,但其隐蔽性较高,难以早期发现,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就医治疗。
症状
神经投射区域内的疼痛是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最主要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发作性加重。此外,常见的症状还有神经投射区域内的感觉异常、皮肤汗液分泌增多或减少、营养不良、血管痉挛等。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常见症状包括:
疼痛:表现为受损交感神经体表投射区域的疼痛,疼痛可发作性出现或持续存在。持续存在的疼痛感往往有逐渐发作性加重的趋势。夜间痛感大于白天。情绪激动、劳累、冷热刺激均可导致痛感加重。
感觉异常:可出现受损交感神经体表投射区域的痛觉、温度觉、触觉的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出现针刺感、蚁走感、麻木感、刀割感等异常感觉。
皮肤改变:可出现受损交感神经体表投射区域的皮肤汗液分泌异常,表现为多汗或无汗,皮肤可出现潮红、干燥、营养不良、毛发脱落。指甲变脆,失去光泽。
血管功能障碍:表现为位置不定,“游走”发作的痛感,由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痉挛所致。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皮肤营养不良。
抑郁症。
病因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病因多样,感染、中毒、外伤、肿瘤及血管疾病等均可导致交感神经损伤。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感染:各种急性、慢性、全身、局部的感染均有可能引发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中毒:食物源性的中毒及化学制剂的中毒均可导致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外伤:颈、胸、腰外伤易导致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脊柱退行性疾病: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长期存在可引发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肿瘤、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瘤、血管畸形等)及慢性刺激性病灶(如慢性咽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炎等)。
哪些人容易患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免疫力低下(劳累、产后、营养不良或结核、肿瘤等消耗性疾病)。
长期化学物质接触。
习惯性久坐(姿势不当)。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身体持续存在或发作性存在的疼痛。
躯体或四肢感觉异常。
出汗异常。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该病不涉及生命危险,暂无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就诊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病程进展情况,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后可诊断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等检查,能够协助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病因的判断。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属于临床常规检查项目,简便直观。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配合医生完成相应动作,主要进行脑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肌力、肌张力、生理反射是否正常、有无病理征等。
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术抽取患者的脑脊液,再通过实验室检测,测定脑脊液中细胞及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脑脊液成分的检测可用于排查是否合并颅内感染,对某些遗传代谢病的诊断也有帮助,也可为治疗效果评估、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电子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常用的神经系统无创性检查,能够判断颅内病灶的位置和性质,对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交感神经功能检测方法:眼心反射检查、皮肤划痕试验、卧立试验等检查可判断交感神经功能状况。
交感神经阻断试验:使用药物阻断交感神经,以观察疑似交感神经链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是否缓解,以此判别疼痛是否由该病引发。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年龄多大?从事什么职业?
是否有疼痛?疼痛发生的位置?
疼痛什么时候开始的?持续了多久?是否有发作性加重的趋势?
是否有长期服用某类药物?是否曾经接触过毒物(农药、化学制剂等)?
之前是否有感冒或其他感染?
有什么其他基础病?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全身很痛,经常发作,会不会威胁生命?
需要做什么治疗?能完全治愈吗?需要多长时间?
会不会留下后遗症?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交感神经的药物阻滞或手术切除受累神经是治疗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疼痛的常用方法,这些治疗都建立在充分的临床检查,明确责任交感神经定位的基础上实施的,针对病因的治疗也是本病治疗的重点所在。
药物治疗
局部交感神经阻滞:在明确受损致痛的交感神经的位置后,可使用局部麻醉的药物(如利多卡因)局部注射阻滞交感神经,对患者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交感神经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受体阻滞剂能够大范围阻滞交感神经,对全身多处疼痛的患者适用,酚妥拉明是常用的交感神经受体阻滞剂。
维生素:B 族维生素(如维生素 B12)是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对受损的交感神经有一定的促恢复作用,也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止痛药:曲马多、加巴喷丁等作用于神经中枢的止痛药对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手术治疗
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损毁术:射频热凝损毁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能够局部精确破坏交感神经,起到止痛作用,是一种常用的交感神经阻滞手术。
交感神经切除术:目的是切除受损的交感神经以治疗交感神经链综合征,这种手术后遗症较多,术后可能出现新的痛处以及过度出汗、痛觉过敏等症状。
其他治疗
脊髓电刺激疗法:在腰部或臀部埋入电极,通过电刺激脊髓节段以达到止痛效果。
病因治疗:明确引发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病因后,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如抗感染、外伤治疗、停止接触毒物、抗肿瘤治疗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多数交感神经链综合征患者出现症状之后才开始治疗,经积极治疗后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可得到缓解,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若不积极治疗,交感神经持续受损,疼痛可愈演愈烈,难以忍受。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事项: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手术伤口一般较小,恢复较快,但仍应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渗血、疼痛或感染,需保持创口周边部位的清洁。若有伤口渗血,感染(体温升高)等表现,需及时求助于医生。
增强营养:丰富饮食结构,多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虾等)及蔬果,清淡少盐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注意心理疏导:长期持续的疼痛和躯体障碍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在治疗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及其原发病的同时,家属及亲友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鼓励。
止痛药物日常注意事项:止痛药有一定的依赖性及成瘾性,应谨慎使用,患者应对药物特性充分了解,积极进行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的根治性治疗及原发病治疗。
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清洁:防止感染的发生。
预防
增强免疫力,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本病的预防重点。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感染、肿瘤等)是减轻交感神经损伤,预防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
避免接触毒物:从事农业、科研、药物制造的人应做好防护措施,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定期(每年)体检。发现症状应尽早就医。
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均衡饮食,选择优质蛋白食物,如鱼肉、牛奶、蛋类,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适当进行运动(每周 3~4 次、30 分钟以上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