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人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概述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是指出现短时间且经常反复发作的脑部供血障碍,导致短暂性供血区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本病易患人群是 50~70 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是本病最主要的病因。脑血流动力障碍、颈椎病、血液凝固障碍、心脏病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本病无分期,根据发病系统可分为如下两型:
第一型是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颈部动脉出现堵塞等异常所致;
第二型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出现硬化等异常所致。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症状是发作性偏瘫;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主要的症状是眩晕、平衡失调、短暂失忆和失明。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常规的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必要时要采用溶栓治疗、康复治疗。主要治疗关键点是找对病因,有针对性地治疗。主要治疗难点是血管手术治疗,需进行严密的神经和血管检查。
本病可导致脑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如失明、失语、完全性卒中。
本病能够良好地治愈,但仍有复发性,且 30% 左右的患者可能发生完全性卒中。
症状
本病最典型的症状与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有关,表现为发作性偏瘫、眩晕、平衡失调、短暂失忆、短暂失明等。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常见症状包括:
偏瘫:最常见的症状,瘫痪部位会感觉异常或短暂丧失知觉,出现肌肉麻木、僵硬等症状。尤其以上肢和面部瘫痪较严重。
失明或失语:短暂性单眼失明或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肢体感觉异常或意识障碍: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短暂意识障碍,如意识不清、失忆等。
眩晕、耳鸣。
平衡失调:跌倒、肢体不协调。
双眼短暂视力障碍、视觉重影、视觉混淆。
发音不清、瞳孔缩小、面部或口周感觉障碍。
病因
本病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其他病因有脑部血流动力不足、颈椎病、血液凝固异常、心脏病等。
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变窄或堵塞、血流量不足、颈部动脉供血不足,促使本病的发生。
高血压、高血脂:常伴有血管痉挛、主动脉变窄等心血管病变,直接增加本病发病率。
其他病因:血流动力和血液凝固障碍、颈椎病、心脏病等能导致血管栓塞、血液成分变化、淤血、心脏功能障碍(如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肌炎)等,从而影响脑部循环系统。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人群:因遗传和先天具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血流动力和血液成分等存在缺陷,从而易患本病。
有如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继发性高血压、高血脂人群:这类人群也会出现血管、血液异常而引发本病。
颈椎病:颈椎病患者易使颈部动脉受压而引发本病。
心脏病:心脏病患者伴随出现的心律失常、动脉硬化等心脏功能障碍易引发本病。
血管栓塞:动脉或心脏血流中的微栓子会直接引起血管动力、血循环系统、供血等的异常,从而增加本病的发病概率。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眩晕、耳鸣;
短暂失明、失语;
吞咽障碍、发音不清;
上肢、面部和口周肌肉麻木;
平衡失调:出现跌倒、身体不协调等症状;
短暂性失忆,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突然恢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反复跌倒发作;
意识不清、昏迷、晕厥;
心肌梗塞或休克。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科
心内科
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当医生怀疑是老年人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时,将通常会询问病史和病症,并进行血液检查,辅以影像检查和电诊检查。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询问病症及病史:了解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有助于疾病的判断。
血液检查:确定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脂,此类患者血糖、血红蛋白、血清蛋白、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会升高。
影像检查:
CT 检查:即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通过脑灌注显像检查是否有低灌注区域,脑 CT 扫描可显示病灶来确诊疾病。
脑血管造影和数字血管造影检查:可确定颅外血管是否狭窄或阻塞。
颈椎 X 线检查:可用于颈椎病(本病危险因素)的诊断。
电诊检查:经颅多普勒扫描和 B 型实时多普勒断层扫描,可观察动脉硬化和血管变窄的程度,用以确诊本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族有高血压、高血脂的遗传病史吗?
有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硬化吗?
症状是否经常短时间地反复发作?
症状一般在 24 小时内能完全恢复吗?
有没有出现过晕厥的现象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能完全治好吗?
需要多长时间治疗和恢复呢?
需不需要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治疗
本病目前主要以常规的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要采用溶栓治疗、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可减少微栓子的形成,防止血管栓塞。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可减少血管内栓塞和血栓的形成。
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通过阻止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可防止脑血管痉挛、血管扩张等,对患者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血管紧张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可抑制血管收缩,使肾脏血液流通。
其他药物:为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使用中药,如丹参、红花等(应在正规中医院和研究院所的医生指导下遵医嘱用药);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扩容药,如低分子右旋糖酐。
手术治疗
动脉内膜剥离-修补手术:可明显改善动脉狭窄、阻塞的症状,恢复正常的血管容量,促进血液循环。
颅外-颅内血管吻合手术:用于恢复和改善血管流量,也利于消除血管微栓子,减少栓塞形成。
其他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调整血压、血脂,控制糖尿病,治疗心律失常、血液成分异常等。
溶栓治疗:重症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应尽快溶栓治疗(注射溶栓药,如尿激酶),以防止中风、脑梗死的发生。
康复治疗:对于伴随中风的患者,需要进行肢体训练、理疗、语言和心理矫治等康复治疗来帮助身体协调,恢复正常功能。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严重影响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导致跌倒、眩晕、短暂失明、短暂失忆等相关病症反复发作,进而出现失语、失明、完全性卒中(如中风)症状。
经过正规治疗后,患者能够恢复良好,但仍有复发性,且 30% 左右的患者可能发生完全性卒中。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疾跑、篮球等。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接触有机溶剂等刺激性液体,不抓挠伤口,以避免感染。
用药注意事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需随身携带降压药等药物,用药谨遵医嘱。
定期复查:老年患者应半年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血管、脑神经等项目。
饮食:患者术后短期内以流食为主,如粥、汤类等,忌烟、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患者应多吃低脂、高蛋白、多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如豆类、蘑菇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避免吃高脂、发性食物,如煎炸、熏烤食物。
其他:注意定期运动锻炼,如慢速健步走等。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老年人:注重锻炼身体,可多散步、活动关节和肌肉,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这类遗传和先天疾病的患者应更加注意保护心脑血管,注意饮食和锻炼身体,发现异常时(如眩晕、短暂失忆、身体不协调等)及时就医。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相关病患:具有后天形成的继发性高血压和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避免心脑血管进一步受损。
饮食:尽量避免摄入烟、酒和高脂、发性食物,多吃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豆类、菌菇、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其他:定期体检,至少一年一次全身体检,多进行体育锻炼,如健步走、小运动量的器械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