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人颅内高压,老年人颅内高血压,老年颅内压增高
概述
颅内压增高是指围绕脑和脊髓的空间内的高压,超过 200 毫米水柱。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一般指年龄在 60 岁以上,如果发生在恶性肿瘤患者时,多数为肿瘤颅内转移导致。
本病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老年人颅内高压可由许多病症引起,包括某些药物,大脑中的血凝块、脓肿、囊肿,脑膜炎、脑炎等颅内感染或脑肿瘤等。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病史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颅内压增高的分期根据病情进展包括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血管运动麻痹期;而颅内压增高的分型包括弥漫性和局灶性两类,其中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常伴有脑疝出现。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还包括恶心、呕吐,耳鸣,身体无力,嗜睡,昏迷,抽搐甚至轻偏瘫。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的治疗需要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如颅内肿瘤、颅内血肿等引起,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无明显原因,可在病因明确前先行降低颅内压的一般处理,如使用高渗透性脱水药物和利尿剂。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主要并发症有脑水肿、脑疝、昏迷等,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脑转移瘤患者配合化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延长中位生存期。
症状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其他主要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耳鸣,身体无力,嗜睡,昏迷,抽搐甚至轻偏瘫等。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常是首发症状,头痛出现常为持续性。
恶心呕吐。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搏动性耳鸣:颅内能听到脑内血管随心脏跳动节奏的声响。
四肢麻木、肢体软弱无力。
癫痫样发作:颅内高压后期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是脑转移癌最常见的急性发作症状。
视觉障碍:视力模糊,视物朦胧甚至完全看不见。最初症状可不明显,但出现常走路时毫无理由的碰撞物体。
意识障碍: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等。
轻偏瘫:身体左右一侧出现麻痹的症状,严重时可以导致偏瘫(或称为半身不遂,同侧上下肢瘫痪均不能动弹)。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脑水肿
脑疝
昏迷
失明
病因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常见病因包括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炎症、颅脑损伤等。
老年人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颅内肿瘤:老年人恶性肿瘤发病率高,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颅内转移是最常见的病因。而发生颅内转移后占据颅内空间,同时侵害血管、神经等影响脑脊液回流,进而导致颅内压增高及脑水肿。
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包括血肿、脓肿、囊肿等。以脑出血为例,老年人群脑血管硬化,脑出血的发病率较高。脑出血对颅腔内空间造成挤压,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影响其吸收回流,造成继发性脑水肿,进一步增加颅内压。
颅内感染:如果患有脑炎、脑膜炎等会刺激脑脊液的分泌,同时影响其回流;而感染产生的毒素也会对脑细胞和脑血管造成损伤,进一步加重脑水肿。
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水肿或颅内血肿。
全身性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肺性脑病等,可造成脑缺氧,进而引起血管炎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
中毒:铅、锡、砷等中毒,以及某些药物(四环素、过量维生素 A)会影响脑脊液分泌和循环,并损伤脑血管,诱发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颅内压增高?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药物滥用,容易药物中毒;
急躁易怒;
从事重体力活动;
免疫力低下。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高血压;
糖尿病;
肿瘤脑转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睡眠中反复出现的喉部或上气道闭合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头晕、头痛、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头痛持续存在或缓慢加重,家中常规降压治疗但不见效。
恶心呕吐。
视力模糊,视物朦胧甚至完全看不见。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四肢麻木、肢体无力。
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等。
轻偏瘫。
老年人初犯癫痫(可能存在脑瘤或脑血管病)。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神经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颅内压增高?
当医生怀疑是老年人颅内压增高时,将通常进行眼底镜下检查,可能进一步通过 MRI、脊椎穿刺等确诊并寻找病因。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眼底镜检查:眼底镜为一种特殊的放大镜,作用是可以观察眼底视乳头是否水肿,可反映颅内压是否增高。
三大常规检查,凝血功能:作用是了解患者体内基本情况,是否可能有凝血异常,而出现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血清肿瘤学指标物检查(根据需要选取):痰脱落细胞学为收集痰液进行检查,主要作用是观察是否有肺部肿瘤;肿瘤学指标物为抽血检查,以便寻找原发肿瘤。
正、侧位X线胸片:快速、但有辐射影响,作用是诊断是否具有肺癌、心脏疾病等可能诱发颅内高压的原发病。
CT:有辐射影响,可进行脑部 CT 检查,作用是排除颅内转移肿瘤。
MRI:无辐射影响、但价格较贵。可以从多种层面进行观察,从而增加发现异常影像的几率并对病变的性质判断有一定的提示功能。由于脑、脊髓组织脂肪成分高,而转移瘤脂肪含量低,可用于确定是否存在脑转移瘤,并对鉴别脑出血、脑积水、脑水肿等均有一定的帮助。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有创检查、有辐射影响。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中,然后通过数字系统处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脑内血管图像。作用是可观察脑内血管情况及断流等改变。
腰椎穿刺:为有创检查,在局部麻醉后,腰椎穿刺留取脑脊液可作病理细胞学检查,必要时可送细菌培养及病毒方面的检查,有助于对炎症等引起的颅压增高的病因的判定。也可通过适当放出多余脑脊液,减轻颅内压力。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放出过多脑脊液。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开始头疼?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多久了?
平时有没有觉得恶心想吐?
最近看东西看得清吗?会出现经常无意识的就撞到东西上了的情况吗?
最近有没有容易犯困觉多,睡得沉叫不醒,或者是经常走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
平时在吃药吗?都吃什么药?怎么样的吃法?药量多大?
有没有癫痫病史?如果有第一次发作是什么时候?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头痛发作的时候需不需要吃药?
需要做什么检查?
需不需要住院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饮食上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治疗
对于病因明确的老年人颅内压增高要针对病因治疗,如颅内肿瘤、颅内血肿等要进行手术治疗。但无明显原因可先行一些降低颅内压的一般处理,如使用高渗透性脱水药物和利尿剂。
药物治疗
甘露醇:甘露醇可迅速提高血管渗透压,导致组织脱水,同时加上白蛋白,可有效降低颅内压。
利尿剂:促使水分通过肾经尿液排出体外而帮助减少体内水分,减轻脑水肿;同时可使脑脊液产生量减少 6 %~57 %。常用药物有乙酰唑胺、呋塞米。
糖皮质类激素:地塞米松或甲强龙等,如果患者血糖不高且脑水肿严重,可酌情使用,可减轻肿瘤毒性代谢对血管的影响。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作用是缓解头痛。
托吡酯:治疗偏头痛,也有助于患者降低颅内压。
抗凝剂(抑制凝血):如肝素,如果 MRI 检查到静脉存在阻塞的血块,应使用抗凝剂。
手术治疗
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于急性期过后,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且血肿定位明确的颅内血肿患者,可以进行清除术。
视神经鞘开窗术:在球后视神经鞘上切开几个小口,帮助脑脊液经眼周组织回流入静脉。主要针对头痛症状有限但严重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力受损的患者。
腰腹膜分流术:将腰椎的蛛网膜下腔与腹膜腔连接起来,从而分流脑脊液,一定程度减轻颅内压。
其他治疗方法
降温冬眠疗法:使用小剂量的冬眠合剂配合头部冰帽或冰枕物理降温,可以降低脑基础代谢率,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减轻脑水肿并降低颅压。
放疗:是对于脑转移癌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患者较为有效的治疗,在对症降低颅内压后续巩固疗效,常须加用放疗。
日常注意
患者应注意休息,稳定情绪,尽量避免可能造成颅内压增高的行动。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多卧床休息,头部抬高 15~20 度,有助于脑脊液回流,进而降低颅内压。
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喧哗,稳定病人情绪,避免情绪的激烈波动引起血压骤升。
尽量避免增高颅内压的动作,比如屏气、打喷嚏、咳嗽。
清醒病人不要用力坐起或提重物。
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排痰有困难,应尽早到医院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以免胸腔内压强增大导致颅内压增高。
避免骤冷骤热及去人多聚集的公共场合,避免感冒。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类的果蔬,如冬瓜,可以促进吸收和肠道蠕动,有助排便。
如果已发生便秘者不可屏气排便,可以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缓泻剂等治疗。
预防
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体检。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远离药物毒物。
稳定情绪,减少暴怒。
多食用果蔬,促进肠胃蠕动。
增强免疫力。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肿瘤脑转移定期体检。
控制好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