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老年血栓性疾病
概述
血液成分在心脏和(或)血管腔内形成的血凝块的病理现象,称为血栓性疾病。此类疾病发生于老年患者则称为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老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抗凝活性减低、纤溶能力低下、遗传因素等。既往存在血栓栓塞病史、近期行外科手术、使用糖皮质激素、卧床休息或长期制动及久坐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血栓形成的部位,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可分为动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与静脉血栓性疾病(肺梗死及深层静脉血栓形成)两类。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表现及其预后与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血栓大小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神志障碍等;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下肢深层静脉血栓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其治疗关键点在于溶解或去除栓子,重建血流通路,恢复血液循环。治疗难点在于容易复发。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并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静脉血栓形成可并发肺梗死。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起病通常较急,平时一定要积极控制原发病。
症状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症状表现及其预后与血栓形成的部位及血栓大小相关。冠状动脉血栓所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神智障碍等相关表现;颈动脉或脑动脉血栓表现为偏瘫、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下肢深层静脉血栓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及淋巴水肿等。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
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药物不能缓解,常伴濒死感。
神志及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老年患者多见。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患侧肢体、面部肌肉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头晕、头痛:感到头部不适,比如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
下肢肿胀及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两侧对比较明显。
下肢淋巴水肿: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心绞痛
心肌梗死
肺栓塞
病因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抗凝活性减低、纤溶能力低下、遗传因素等。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自身病变、免疫、机械及感染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时,通过止血机制可导致血栓形成。
血流异常: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全身或局部血液瘀滞等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抗凝活性减低及纤溶能力低下。
遗传因素:原发性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为因子 Ⅴ Leiden 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
既往存在血栓栓塞病史。
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存在促凝活性物质,癌症患者往往处于高凝状态。
近期行外科手术的患者:骨科、大血管、神经外科及癌症手术等血栓风险增加。
一些口服药物可能增加血栓风险:激素替代治疗、他莫昔芬、糖皮质激素等。
卧床休息或长期制动及久坐:可导致静脉血液瘀滞,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哪些人容易患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可通过止血机制可导致血栓形成。
血流异常: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瘀滞等。
遗传因素:因子 Ⅴ Leiden 突变和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可致高凝状态。
恶性肿瘤患者:患者体内存在促凝活性物质。
凝血功能异常:抗凝活性减低及纤溶能力低下。
有如下可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既往存在血栓栓塞病史。
近期行外科手术:骨科、神经外科及癌症手术等。
使用部分口服药物:激素替代治疗、他莫昔芬、糖皮质激素等。
卧床休息或长期制动及久坐:静脉血液瘀滞,增加静脉血栓风险。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神志及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患侧肢体、面部肌肉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头晕、头痛:感到头部不适,如头昏、头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
下肢肿胀及疼痛,皮肤温度升高,两侧对比较明显。
下肢淋巴水肿: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药物不能缓解,常伴濒死感。
神志及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一过性意识丧失。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患侧肢体、面部肌肉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建议就诊科室
心内科
神经科
普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老年人血栓性疾病?
无论是动脉血栓形成还是静脉血栓形成,均由多种因素引起。有些指标可预示血栓形成前的高凝状态;有些是对血栓形成后的诊断。目前尚无特异性指标能准确诊断血栓形成。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小板激活指标:血栓形成存在血小板的参与,测定此指标可以了解血小板活化状态。
血管造影:可显示血管内血栓的部位,但是检查本身可损伤血管内皮造成血栓形成,故使用受限。
CT 和 MRI:属于影像学检查,可清晰、精确显示实质脏器中血栓形成所致的梗死病灶。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平时身体有什么不舒服的?
有出现过神志或意识丧失吗?
平时头晕、头痛吗?
下肢有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吗?
四肢或面部有出现过活动不自如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需要做手术吗?
需要治疗多久?
不治疗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吗?
这些症状会一直影响我的生活吗?
有什么不能做的?吃的有什么禁忌吗?
治疗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其治疗目的均为溶解或去除栓子,重建血流通路,恢复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疗法: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50~100 毫克/天)。此类药物对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疗效,对静脉血栓的效果欠佳。
抗凝疗法:肝素对于预防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一般以 0.5 毫克/(千克·天)作为治疗,间歇或持续静滴。
降低血液黏度:可选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和蝮蛇抗栓酶。
蛋白多糖:蛋白多糖及中药提取物能搞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发挥抗血栓效应。
溶栓治疗:主要目的是溶解血栓,常用的溶栓药物有三种: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经抗凝及溶栓等保守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以及症状严重患者可行手术将栓子取出。
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对重要脏器(如心、脑)新近形成的血栓或血栓,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注入局部,以溶解血栓,恢复正常血供。
疾病发展与转归
若不及时治疗,老年人血栓性疾病可造成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脑血栓 5 年内平均复发率在 40% 以上。据统计,65 岁以上人口心脑血管血栓的患病率在 20% 左右。在欧美国家每年约有 60~100 万人死于静脉血栓塞事件。
如果及时治疗,预后也不是很好,只可减轻症状,无法痊愈,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日常注意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日常注意事项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保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在家用药:使用抗凝药物,要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过敏反应等。
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
运动:适当运动如跑步、跳舞、做操、瑜伽。
饮食:合理饮食,戒烟禁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其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防治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
预防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首先应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为目标。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禁久坐,禁卧床,防止血栓的形成。
若因其他疾病行手术治疗,可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
老年人应谨慎使用激素替代治疗,警惕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运动如跑步、跳舞、做操、瑜伽。
合理饮食,戒烟禁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防治动脉硬化,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治恶性肿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