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什么?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怎么办?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症状有哪些?

微囊肿腺癌注是一种向汗腺和毛囊双向分化,具有局限性、侵袭性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好发于头面部,特别是鼻唇沟和眶周,也见于腋窝、乳房等,该病好发于 40~50 岁人群。具体病因尚未明确;曾受过放射性照射、紫外线照射、放射治疗史以及免疫抑制等为微囊肿腺癌的危险因素。主要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肉色、淡黄色、淡红色的结节或斑块,好发于头面部。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化疗。微囊肿腺癌可向血管外膜、肌肉和周围神经侵袭,会使血管以及周围神经受到压迫,出现神经失常、血管闭塞不通等表现。该病的防治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别称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变,麻风性外周神经病

概述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是指麻风杆菌直接侵入周围神经导致受累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种慢性感染性神经炎。

2015 年底全球麻风病登记流行率约每万人 0.18 例病例,2015 年中国发现麻风病例数约每万人 0.01 例新发病例。我国麻风病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地区分布不均,重点流行地区为西南省份,如云南、四川、贵州等。60% 麻风患者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就诊。

本病病因为麻风杆菌感染,青年男性、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居住环境差、皮肤有破损等人群接触麻风杆菌后更易患病。

麻风病具有多种分型分类方法,尚无统一,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可以分为结核样型、瘤型和界限型 3 型。

本病主要症状是肢体的痛、温、触觉减退,伴肢体麻木、肢体无力及肌肉萎缩,皮肤无汗、粗糙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联合药物治疗;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做到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难点在于麻风杆菌耐药,本病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

本病若不经过正规治疗,周围神经损害继续进展,会导致肢体瘫痪、肢体畸形,丧失劳动力,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疾病容易复发。

积极治疗麻风患者控制传染源,避免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症状

感觉障碍、运动受累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是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的症状。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常见症状包括:

感觉障碍: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

受损周围神经支配的肢体或躯体区域浅感觉缺失,温度觉最先出现异常,随后是痛觉、触觉异常,深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很少受累;

常伴有麻木感、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灼烧样、压迫样、针刺样疼痛);

瘤型患者可有手套、袜子样感觉障碍(手脚被手套、袜子覆盖的区域发生感觉异常);

有时在皮肤表面可看到或触摸到粗大的皮下感觉神经,以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外面走行至耳郭)和尺神经(上肢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处瘤状突起)多见。

运动受累:表现为受损周围神经支配的肢体或躯体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最常累及支配上肢运动的尺神经、桡神经,支配下肢运动的胫神经和腓肠神经,表现为持物困难、垂腕、“爪状手”(手部小鱼际萎缩、骨间肌萎缩,掌指关节屈曲,环、小指背伸)、足下垂;上肢运动神经损伤较下肢运动神经损伤多。

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为肢体远端皮肤营养障碍,即皮肤局部无汗、粗糙、指甲增厚、毛发脱落,皮肤溃疡、疤痕等。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进展过程,因皮肤营养障碍,反复溃疡、形成疤痕,骨质疏松、骨节缺如等,最终会导致肢体畸形,这是本病主要并发症。此外,本病在治疗过程中较常出现麻风反应。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肢体畸形

麻风反应

病因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主要病因是麻风杆菌感染。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麻风杆菌:麻风杆菌可通过皮肤损伤或鼻黏膜和口腔分泌物、汗液、泪液、乳汁、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侵入人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哪些人容易患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免疫力低:如感冒、糖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激素类、环孢菌素、硫唑嘌呤等)、过度疲劳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营养不良:长期饥饿、患有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的人群多有营养不良,易感染麻风杆菌。

皮肤有破损:皮肤有破损人群接触麻风患者体液或破损皮肤易感染麻风杆菌。

居住环境差:居住在潮湿、拥挤、空气不流通、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中的人群。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性别:研究表明,男女均可患本病,但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发病人群集中在青壮年。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感觉障碍:肢体痛、温、触觉减退伴麻木、压痛;

肢体无力;

肌肉萎缩;

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如皮肤局部无汗、粗糙、毛发脱落,出现溃疡、疤痕。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肢体瘫痪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麻风性周围神经病?

当医生怀疑是麻风性周围神经病时,将通过查体、麻风杆菌涂片、病理组织活检、神经电生理、血液检查、头部及脊髓影像学等检查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查体:检查患者对温度、痛觉、触觉是否存在减退,肢体是否有无力。

麻风杆菌涂片:从受损皮肤和黏膜上刮取组织液进行涂片染色,必要时做淋巴结穿刺,判断是否存在麻风杆菌感染,是确诊依据。

病理组织检查:从受损皮肤取组织做病理活检,对疾病诊断、分型和疗效判断有重要意义。

神经电生理:判断是否存在周围神经损害。

血液检查:检查血糖、肝功、肾功、风湿免疫、自身免疫抗体、重金属等,对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头部及脊髓CT、核磁共振:排除引起感觉、运动障碍的颅内、脊髓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近期是否接触过麻风患者的皮肤破损渗出液或体液?或者有去过外地、疫区吗?

最近有感冒、过度劳累吗?

是否有糖尿病?

是否曾经接受过免疫抑制剂(如激素类、环孢菌素、硫唑嘌呤等)治疗?

居住环境如何呢?

出现这些症状去别的医院就诊了吗?治疗了吗?疗效如何?

自己买药治疗了吗?

身边或者家里接触密切的人是否也有这些症状呢?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后会完全好吗?

这个病有传染性吗?

治疗

麻风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应做到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及时阻止麻风杆菌对神经的继续损害,积极改善临床症状,避免畸形、残疾的发生,减少疾病复发。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化学药物联合治疗:氨苯矾、利福平及氯法齐明统一联合化疗,可杀灭麻风杆菌。

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是治疗 I 型麻风反应首选药物。沙利度胺是治疗 II 型麻风反应首选药物。

补钙:如给予双磷酸盐、钙质等补钙,缓解骨质疏松。

手术治疗

畸形矫形手术:患者因神经损伤出现肢体畸形丧失正常功能,如手部、足部畸形,医生可能会行畸形矫正手术,如肌腱移位手术、足底压力重建手术、皮瓣转移手术等,帮助恢复肢体原有结构及功能。

神经松解术:神经松解术可以缓解神经疼痛,改善循环,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

其他治疗方法

针灸、理疗:具有帮助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疾病逐渐进展,可对患者肢体的感觉、运动、皮肤造成永久伤害,最终导致肢体畸形,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低下,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不正规治疗同时也会增加疾病复发概率。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都可恢复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正规治疗后疾病复发总体来说很少,一般是因为耐药菌存在。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畸形矫正手术应定期随访,应按时到医院换药,保持破损处敷料的干燥,在康复医生指导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用药注意事项:化学药物联合化疗中出现如尿液肉眼可见红色、贫血、恶心、呕吐、瘙痒性皮疹、黄疸等应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具体间隔时间遵医嘱,主要目的是让医生跟踪了解您的病情控制情况并安排随访计划。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麻风杆菌涂片。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1~3 天须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或适当增加营养。高营养价值食物列举如下:富含维生素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等。

若为普通患者:规律饮食,避免长期饥饿,日常注意三餐应以大米、小麦等谷类为主,搭配富含优质蛋白的畜禽鱼蛋、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坚果,做到食物种类多样,避免种类单一。

运动:适当身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可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需大于 30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

心理咨询疏导:可进行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消除患者自卑、孤僻、厌世等不健康心理,鼓励患者正视疾病,必要时可请精神心理卫生专科医生治疗。

其他:尽量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干燥、通风。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如下:

皮肤有破损、患有感冒、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应避免与麻风患者密切接触。

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如小麦、大米、红薯)、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等多种食物,饮食应规律,避免长期饥饿、节食。

坚持日常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每周运动 3~5 次,可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需大于 30 分钟。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证居住环境干净卫生、干燥,勤通风。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普通人群可接种卡介疫苗预防麻风杆菌感染。

密切与麻风病患者接触者,可以使用单剂量利福平预防治疗。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盐酸维拉帕米片的功效与作用-盐酸维拉帕米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甲硝唑栓(天洋)的功效与作用-甲硝唑栓(天洋)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