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什么?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怎么办?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症状有哪些?

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发病较严重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多发生于 1~5 周以内的婴幼儿,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最主要的病因是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发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新生儿为本病的危险因素。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根据发病区域及轻重程度可分为 3 型。全身型多发于 1~5 周的新生儿,初期在眼睑四周出现红斑,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全身表皮成松弛样大疱,创面呈烫伤样红润色;局限型多发生于学龄儿童,发病区域集中在皮肤暴露部位和口腔周边,伴有红润色脓包;缓慢型表现为有猩红色的红斑同时有较明显的触痛感。全身泛红出现红斑,有烫伤样大疱以及大片皮肤剥落是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最主要的症状。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治疗关键点是注意患者水、电解质平衡。治疗难点是本病需与新生儿脓疱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脱屑性红皮症相区别。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会导致皮肤上会长烫伤样的大疱,并造成皮肤大片剥落,病情严重的会继发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坏疽等并发症而死亡。预防小儿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最重要的是做好皮肤黏膜的清洁护理工作,预防金葡萄球菌感染。

别称

新生儿多羧化酶缺乏症,早发多羧化酶缺乏症

概述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简称 HCSD)又称早发多羧化酶缺乏症(Early-onset multiple carboxylase deficiency)或新生儿多羧化酶缺乏症(Neonatal multiple carboxylase deficiency),是导致多种羧化酶缺乏(MCD)的主因之一。其病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下降,无法催化生物素与生物素依赖的多种羧化酶结合,进而影响多种羧化酶的活性,使脂肪酸合成、糖原异生及氨基酸的分解代谢发生障碍,与生物素酶缺乏相同,导致异常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对大部分患者而言,生物素治疗效果显著,早治疗,预后好。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Holocarboxylase Synthetase Deficiency,HCS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是导致多种羧化酶缺乏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本病会引起脂肪酸、糖原异生及氨基酸分解代谢中多环节的代谢障碍,以神经系统和皮肤粘膜损害为主要表现,致死率致残率很高。

患儿常于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发病,表现为喂养(吮吸)困难、呼吸急促、肌张力低下、嗜睡、昏迷,等。

HCSD 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为主,康复治疗为辅。生物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良好。

日本 HCSD 患病率约 1/100000。我国该病患病率尚不清楚[1]。

症状

HCSD 患儿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发病时间可自新生儿期至成年,重症患儿于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病。

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有哪些症状?

80%~99% 的患者会出现:喂养(吮吸)困难、厌食、精神萎靡、发育迟缓、易发感染、角膜结膜炎、肌张力减退、呕吐、腹泻、口周湿疹、癫痫发作、嗜睡、体重减轻。

30%~79% 的患者会出现:高氨血症、有机酸尿症、呼吸窘迫、呼吸急促。

少数患者会出现:脱发、眼眶周、口周、肛周溃烂、共济失调、昏迷。

注意:与生物素酶缺乏症不同的是,HLCS 缺乏症患者不伴听力或视力障碍[2]。

病因

HCSD 是由于编码全羧化酶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降低,生物素合成障碍所致的是有机酸血症。基因突变可导致多种物质代谢障碍,毒性有机酸蓄积,引发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受累[3]。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 HCSD 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血液酰基肉碱谱检测:血3-羟基异戊酰肉碱(3-hydroxyisovlerylcarnitine,C5-OH) 增高,可伴有丙酰肉碱(propionylcarnitine,C3)或 C3 与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C2)比值增高。

尿气相色谱质谱有机酸检测:急性期尿液中 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乳酸、丙酮酸、3-羟基异戊酸、3-羟基丙酸、甲基枸橼酸等有机酸明显增高。

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稳定期常有贫血。皮肤成纤维细胞或淋巴细胞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缺乏,但生物素酶活性正常。

基因检测:经基因检测发现 HCSD 等位基因突变,可确诊[1][4]。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当患儿出现吮吸困难、癫痫发作、呼吸窘迫及昏迷等危象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全羧化酶合成酶缺乏症?

根据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疑诊为 HCSD,再进一步通过生物素酶活性测定,若生物素酶活性正常,则可排除生物素酶缺乏症,则诊断 HCSD。根据基因分析可确诊。

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出现皮肤粘膜损害及神经系统损害。

血 3-羟基异戊酰肉碱增高,游离肉碱降低,可伴丙酰肉碱或者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的比值增高。血液生物素浓度大多正常。

尿 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3-羟基异戊酸、甲基枸橼酸、3-羟基丙酸等有机酸水平增高,可提示诊断。

酶学检查示全羧化酶合成酶活性缺乏。

基因检测发现HCSD等位基因突变,可确诊[1][5]。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孩子身体是发现异常变化?

孩子吃奶是否有吮吸困难?是否厌食?

精神是否萎靡?

最近有无发生感染?

有无呕吐或腹泻?

呼吸急促吗?

出现过昏迷吗?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全羟化酶合成酶缺乏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

治疗方法有哪些?有副作用吗?

假如孩子吮吸困难,得这种病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病有哪些发病诱因?

这病会遗传吗?

这病会影响结婚生育吗?

治疗

治疗原则:生物素治疗为主,康复治疗为辅。

生物素治疗

HCSD 患者一经诊断,应立即补充生物素 10~40mg/d,新生儿期后发病患儿,给予小剂量生物素也有效,辅助左卡尼汀 100~300mg/(kg·d)。

症状较重且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贫血的患者,应给予左卡尼汀、甲钴胺、维生素 C 等药物,并保证日常营养摄入。

多数患者生物素治疗数日至 2 周,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生化指标正常化;治疗 1~2 周后皮疹、糜烂等明显好转或消失,尿异常代谢产物一般在治疗后 1~4 周下降至正常。

少数病例即使在大剂量生物素治疗后病情仍有进展,需终身治疗。

康复治疗

智力及运动发育迟缓的患者应接受康复治疗,训练中应注意避免疲劳及交叉感染[1]。

日常注意

早期诊断并及时接受生物素治疗,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可正常就学就业,结婚生育。而未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差,死亡及残障发生率很高。

对出现吮吸困难的患儿,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让孩子正确安全进食。

对于智力和运动发育迟缓的孩子,应注意配合医生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由于感染也会加重 HCSD 病情,所以日常注意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孩子发生各种感染。

预防

患者的父母及同胞应进行 HCSD 基因分析,遗传咨询。

父母再生育时通过胎儿基因分析进行产前诊断,出生后及早治疗。

成年患者在生育前应进行遗传咨询。

女性患者孕期及哺乳期需密切监测代谢状况,保证营养。

新生儿筛查有益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避免发病。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双嘧达莫片的功效与作用-双嘧达莫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头孢呋辛酯片(联邦赛福欣)的功效与作用-头孢呋辛酯片(联邦赛福欣)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