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病(I型、II型)是什么?糖原累积病(I型、II型)怎么办?糖原累积病(I型、II型)症状有哪些?

炎症后黑变病,是继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过程之后出现的皮肤色素沉着,是一组以好发于颜面等暴露部位的弥漫性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皮肤病,多表现为不对称的黑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沉着斑。本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皮肤炎症,皮肤炎症过后往往遗留下的色素沉着。其次与光敏物的存在加上曝光后引起的光敏性接触性皮炎有关。在一些炎症性刺激如物理性、化学性、感染因子、营养障碍等之后,也可引起色素沉着。从事接触沥青、焦油、煤矿等油热性物质的工作、长期从事烈日下暴晒的户外工作、长期使用劣质化妆品化妆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炎症后黑变病根据症状表现可分为,瑞尔黑变病、职业性黑变病、女子颜面黑变病、希瓦特皮肤异色病。炎症后黑变病最典型的症状表现是皮肤上不对称的黑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沉着斑,浅褐、紫褐到深黑色不等。局限于皮肤炎症区,当红斑消退后常显现,往往需数个月才能逐渐消退,继日晒或再度炎症后色素进一步加深,甚至轻度苔藓化,多同时伴有化脓性油性痤疮(油疹)。炎症后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外用氢醌霜或维 A 酸霜可促使色素减退;治疗关键点是查明原先的皮肤炎症史,追溯可能致病的皮肤病或皮肤刺激,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治疗,避免炎症进一步发展;治疗难点在于可能会经常复发,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炎症后黑变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如果不进行长期系统性的治疗,炎症可能会演变为更严重的大面积的慢性皮炎、苔藓化、色素沉着等,会影响外貌美观,甚至影响患者的心理,使患者有自卑感。炎症后黑变病可根据色素沉着的类型和分布,来追溯原先的皮肤病,如扁平苔藓、带状疱疹、疱疹样皮炎和丘疹性荨麻疹等。火激红斑常在局部长期暴露火光和热后,出现毛细血管扩张,继之呈网状色素沉着。

别称

Von Gierke病,糖原贮积症(I型、II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概述

糖原累积病(Ⅰ 型、Ⅱ 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 Type II,简称 GSD1,GSD2)是因不同基因缺陷引起的一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GSD1 型又分为 GSD1a 和 GSD1b 两种亚型。GSD1a 是因 G6PC 突变引发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GSD1b 是因 SLC37A4 基因突变引发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患者除了有 GSD1a 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

GSD2 又称庞贝病或酸性-α-葡糖苷酶缺乏症,是由 GAA 突变导致 α-1,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主要表现为喂养困难、运动发育迟缓、易疲劳、蹲起困难等。GSD2 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又可细分为婴儿型(IOPD)和晚发型(LOPD)。

糖原累积病(Ⅰ型、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 Type II,简称 GSD1,GSD2)是因不同基因缺陷引起的一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突变基因不同,糖原累积病Ⅰ型(GSD1)又可分为 GSD1a 和 GSD1b 两种亚型。

糖原累积病目前根据酶缺陷的不同分为16型。大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个别为X连锁遗传。

糖原累积病的分类、亚型及起病情况相对复杂,疾病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都也有较大差异。

在国外,GSD1 型总发病率约为 1/100 000~1/20000,GSD1a 型占 80%;GSD2 型发病率 1/100000~1/14000。中国台湾约 1/50000。国内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1]。

症状

糖原累积病的分类、亚型及起病情况相对复杂,疾病症状也有较大差异。

糖原累积病(I型、II型)有哪些症状?

GSD1 型

GSD1 型可以分为 GSD1a 型、GSD1b 型,以 GSD1a 型更常见。

GSD1a 型症状:

新生儿期:严重低血糖、喂养困难、大汗、苍白、嗜睡、嘴唇及指尖发紫、反应低下等。

儿童期:脸颊肥胖、四肢瘦小、腹部膨隆、生长迟缓、抽搐、反复鼻出血、腹泻、呕吐等症状,极少数血尿、便血、反复骨折、贫血、痛风。

青年期之后:痛风、骨质疏松症、贫血、肾脏病变、关节痛、反复骨折、面色苍白、乏力、少尿或无尿等。

成年期(少数发病于成年):痛风、高乳酸血症、酮血症、高脂血症等。

GSD1b 型症状:除了与 GSD1a 型相似症状之外,还会出现: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功能障碍、反复感染、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和炎症性肠病等。

GSD2型

婴儿早发型:喂养困难、运动能力差、肌肉松软、无力、常在 1 岁左右死于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

晚发型(1 岁~60 多岁发病):易疲劳、上下楼梯及蹲起困难、腰背痛,脊柱弯曲,脊柱僵直、突发呼吸衰竭(少数)[2]。

病因

GSD1 型和 GSD2 型都与基因突变有关,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SD1a 因基因 G6PC 突变导致 6-磷酸葡萄糖堆积所致。GSD1b 是因 SLC37A4 基因突变引发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GSD2 则由 GAA 突变导致 α-1,4-葡萄糖苷酶缺陷。基因突变可致酸性-α-葡糖苷酶活性降低,糖原降解障碍,贮积在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溶酶体内,导致细胞破坏和脏器损伤。目前已知突变超过 565 种[2]。

就医

临床观察和身体检查有助于识别上述明显的GSD1或GSD2症状。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检查:

GSD1 型

血液检查:血生化检查可发现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乳酸血症等。GSD1b 型患者还有反复或持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CT:肝脏肾脏体积增大、弥漫性病变、肾或输尿管结石。

心脏超声:少数患者心脏超声异常。

头部 MRA:(极少病例)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节动脉等狭窄,伴脑血管病变。

基因检测:G6PC 或 SLC37A4 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致病突变。

其他检查: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大量糖原聚集。

酶活性测定:肝细胞葡萄糖-6-磷酸酶或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活性降低。

肾功能检查可发现肾功能损伤[3]。

 GSD2 型

身体检查:肌无力。

血清肌酶测定:血清肌酸激酶轻中度升高。

超声心动图:(GSD2 婴儿早发型)心脏扩大、心肌肥厚。

肌电图检查:肌源性损害。

肌肉活检:(GSD2 晚发型)胞浆内大量空泡,PAS 染色糖原聚集,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GAA 活性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可发现 GAA 酶活性明显降低。

基因分析: GAA 基因的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致病突变,检出 2 个等位,可确诊[4]。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出现严重低血糖、喂养困难、大汗、苍白、嗜睡、嘴唇及指尖发紫、反应低下等危象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糖原累积病(I 型、II 型)?

GSD1 和 GSD2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综合判断。

身高增长缓慢、肝脏明显增大,可考虑诊断。

典型生化改变(空腹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等)。GSD1b 型患者还可有反复或持续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发现 G6PC 或 SLC37A4 基因 2 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可确诊。

GSD2 婴儿早发型:1 岁前起病、肌无力、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GSD2 晚发型:

缓慢进展的肌无力。

肌肉活检可见胞浆内大量空泡,PAS 染色糖原聚集,SBB 染色脂滴成分正常,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有确诊意义。

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发现 GAA 酶活性明显降低是诊断的金标准。

发现 GAA 基因 2 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可确诊[3]。

并发症:

GSD1 型的并发症包括肝腺瘤、慢性肾衰竭、痛风等。

GSD2 型的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新生儿发育有无异常?

是否有喂养困难?

孩子平时是否嗜睡?嘴唇及指尖是否发紫?

孩子反应如何?呼吸是否正常?

孩子鼻子是否反复出血?

是否有腹泻、呕吐情况?

小便正常不正常?

患者可能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糖原累积病(I 型、II 型)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孩子怎么会得这种病?能治好吗?

这种病对孩子今后的生育能力有影响吗?

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这个病会遗传吗?如果生二胎,需要接受筛查吗?

日常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治疗

治疗原则:维持血糖正常、纠正代谢紊乱、减少或延迟严重并发症。

GSD1 型

营养:营养来源 60%~70% 为糖类,10%~15% 为蛋白质。限量进食含葡萄糖、蔗糖、乳糖和果糖的食物。

血糖管理:空腹血糖控制在 3.9~5.6mmol/L 范围内。

对症治疗:

高脂血症:选择以麦芽糊精为主要糖类、不含乳糖的乳制品。不建议 10 岁以下的患者使用降脂药物。成年患者可用他汀类或贝特类降脂药物治疗。

高尿酸血症:可用别嘌醇抑制尿酸合成。

高乳酸血症:婴幼儿选择无乳糖奶粉。年长儿口服碳酸氢钠。

肝腺瘤:治疗方法包括随诊观察、手术切除、射频消融和肝脏移植等。

其他并发症:建议在相关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GSD2 型

酶替代治疗:可使用 rhGAA。

对症治疗:

心血管系统:根据病情恰当使用地高辛、利尿剂及 ACE 抑制剂。

呼吸系统:机器辅助呼吸(CPAP、BiPAP 等)治疗。

控制感染: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

肌无力:运动康复治疗。

改善饮食:建议高蛋白、地糖类饮食[1][3][4]。

日常注意

注意该病的早期及初发症状,早发现早治疗,有益降低致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血糖管理至关重要,应该将饮食控糖、药物治疗以及适度运动相结合,多管齐下控制血糖。

关注该病并发症,坚持不懈对症治疗。

早期诊治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带病生存期。

预防

两种类型的糖原累积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再生育时再发风险为25%。因此,遗传咨询、高风险胎儿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对于该病的预防都十分关键。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盐酸小檗碱片的功效与作用-盐酸小檗碱片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金庄三蛇虎标活络油的功效与作用-金庄三蛇虎标活络油说明书

2023-8-3 7: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