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儿出血性卒中,小儿出血性脑血管病
概述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系因脑血管破裂使血液外溢至颅腔所致。
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脑血管畸形、病毒性脑炎、自发性脑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脑肿瘤、晚发性维生素 K 缺乏症等是致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病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缺氧、窒息及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是常见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按 Papile 分度法将出血分为 Ⅳ 度:
Ⅰ 度: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或同时伴有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Ⅱ 度:出血进入脑室内;
Ⅲ 度: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 度:脑室扩大并伴脑室旁白质损伤或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小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症状为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而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表现为抽搐、反应减弱、拒乳、呕吐等症状。
小儿颅内出血治疗原则是迅速控制出血、适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预防并发症与后遗症。病因对症治疗是关键。小儿颅内出血是儿科疾病中的急重症,常因患儿不能诉说或临床症状不典型而延误诊治,甚至造成患儿死亡,即使存活也常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此病起病急,容易因出血量大引起脑疝,呼吸、心跳骤停,重者抢救无效死亡。部分患儿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其他:小儿外伤,尤其头部外伤应予以高度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预防该病的有效途径。此病预后存在很大差异,且诊断与治疗是否及时也是直接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症状
小儿颅内出血最常见症状:突发头痛、呕吐、昏迷,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眼球活动障碍,视力、视野改变,瞳孔不等大且对光反射减弱等症状。而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表现为抽搐、反应差、拒乳,呕吐、哭闹等症状。
小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儿颅内出血的常见症状包括:
头痛:可表现为轻度,也可为剧烈头痛,呈持续性;
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由于颅内高压引起;
意识障碍:部分患者早期可能意识清楚,对答如流,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昏睡、昏迷,呼之不应;
感觉障碍:一侧或双侧肢体出现麻木,无知觉;
眼球活动障碍;
生命体征变化: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减弱等;
颈项强直:颈部僵直,活动受限,被动屈曲颈部时有阻抗感,下颌不能贴近胸部。
小儿颅内出血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可致偏盲、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伴发脑疝死亡,并易伴发消化道出血,心肺功能异常,水、电解质紊乱、脑积水等。
常见并发症包括:
偏瘫
失语
意识障碍死亡
反复惊厥发作
水电解质紊乱
呼吸衰竭
颅内再次出血
病因
小儿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脑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时期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包括血管瘤和动静脉瘘。感染性脑动静脉畸形,如颅内细菌性或真菌性动脉瘤,系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感染栓子所致;外伤性脑动静脉畸形较少见,比如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液病:血液病是小儿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如血友病、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病,均可发生颅内出血。
颅内其他原因: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动脉炎、中毒性脑病等。
颅外其他原因:包括维生素 K 缺乏症、维生素 C 缺乏症、肝病、高血压、感染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其出血原因有其特殊的病因,主要发病因素为两大方面,即产伤及缺氧引起,前者正逐渐减少,后者有增加趋势。
其他:尚有部分小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不明。
小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
外伤。
机械通气时间大于或等于 24 小时。
抽血化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大于或等于 8 千帕,最低酸碱度值小于 7.2。
颅内感染。
新生儿生产过程较长。
使用胎头吸引术。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胎龄小于或等于 34 周。
出生体重小于 1.5 千克。
5 分钟 APGAR 评分小于 8 分。
胎儿宫内窘迫。
家族遗传血液病。
就医
当患儿有外伤,出现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新生儿出现拒奶、抽搐、反应低下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当患儿出现反复惊厥发作、昏迷、明显头部出血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拒奶
呕吐
嗜睡
一侧或者双侧肢体出现颤抖
头晕
站立困难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明显头部流血
昏迷
四肢抽搐
惊厥发作
建议就诊科室
儿科
儿童重症
小儿神经外科
小儿神经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儿颅内出血?
当医生怀疑小儿颅内出血时,可以通过实验室、影像学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血常规:排除是否因颅内感染引起颅内出血,并判断患儿是否存在感染高危因素;
生化:明确是否有其他并发症;
血凝检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颅内出血;
末梢血涂片:结合血常规可初步排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颅内出血;
头颅 CT、头颅 MRI: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初步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如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除外穿刺损伤即可明确诊断;
硬膜下穿刺检查:适用于幕上硬膜下出血的诊断,对新生儿和前囟门尚未闭合的婴幼儿在前囟的侧角进行硬膜下穿刺即可确诊。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足月吗?有几个小孩?生产前后患儿母亲有无妊娠并发症?
出生前后有无缺氧窒息?有无使用产钳助产?
家族有血液系统方面的遗传病吗?
有外伤史吗?
头晕、头痛多长时间了?
有没有呕吐?呕吐是否是喷射状呕吐?呕吐物是什么?呕吐的次数?
近期视力有没有变化?视野范围有没有改变?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颅内出血预后怎么样?
治疗
小儿颅内出血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早期准确诊断及评估对患儿治疗起关键作用,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抗惊厥药:如氯硝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及苯妥英钠等,预防患儿发生抽搐导致窒息,预防患儿再次发生惊厥发作。
控制脑水肿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稳定细胞膜,修复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氨苯喋啶等,通过增加尿量的排出降低颅内压。
维生素 K:改善凝血,尤其对于维生素 K 缺乏引起的颅内出血效果较好。
手术治疗
腰椎穿刺:迅速缓解颅内高压,减轻脑膜刺激症状,可减少脑积水的发生,适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
硬膜下穿刺:迅速缓颅内高压,适用于大脑半球凸面硬膜下血肿的治疗。
脑室引流术:引流脑室内的出血避免颅内高压,适用于自发性脑室出血,或者丘脑破入脑室造成梗阻性脑积水的患儿。
脑室-腹腔分流术:将脑室内脑脊液引流至腹腔中,减少脑脊液生成,适用于脑积水患儿。
其他治疗
介入治疗:用栓塞材料将脑动静脉畸形或富血管肿瘤的供血动脉分支堵塞。
康复治疗:包括被动运动和功能训练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病情发展迅速,患儿很快出现昏迷,呼吸、心跳停止,最后死亡。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对活动、生活影响很小,也有一部分会留有后遗症,比如脑瘫、癫痫。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注意防止辅料跌落,不要碰刀口部分,勿碰引流管避免感染。
定期复查:一般术后 1 个月去医院复查血常规、血凝功能、头颅 CT 或 MRI 等。
饮食:术后饮食多需清淡;对于非手术患者饮食无需特殊忌口;可多吃富含维生素类的水果。
手术患儿,一般需重症监护。可下床活动后需注意暂不能剧烈活动,可慢慢走路。
对于有后遗症的小孩,应按时定期开始康复训练。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可如下:
预防意外造成的颅脑外伤。
提倡母乳喂养,生后常规补充维生素 K,以预防晚发性维生素 K 缺乏症。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积极防治各种感染性疾病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预防方式可如下:
常规定期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