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概述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又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指胃上皮细胞中出现了类似肠上皮的细胞,是一种常见的胃黏膜病变,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生率高达 25%[2]。
肠上皮化生经常伴随于慢性胃炎,危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酸反流、不良饮食习惯、胃癌家族史、肥胖、吸烟、饮酒等[1][3]。
通常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和不完全性肠化生两种类型,前者又称“小肠型”肠化生;后者又称“大肠型”肠化生。临床上小肠型多见,大肠型可能与癌症关系更密切。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与慢性胃炎类似的症状:如中上腹不适、饱胀感、腹痛(钝痛和烧灼痛)等。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一种胃癌前状态(癌前病变),不过绝大多数肠化不会进展为癌症,只有 3% ~ 5% 的发生率,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可以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胃镜。
目前尚缺乏治疗肠上皮化生、逆转其向胃癌进展的确切有效方法,患者应加强随访和监测,定期进行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一旦病变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胃癌,及时采取内镜下手术(比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5],治疗效果好。
肠上皮化生重在预防,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特别是男性、年龄大于 40 岁以及有胃癌家族史者,一旦检测发现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及时予以根除治疗,并重视减肥、戒烟、戒酒,避免进食高盐及腌制熏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3][5]。
症状
肠上皮化生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与慢性胃炎类似的症状:
中上腹不适。
饱胀感。
腹痛:表现为钝痛和烧灼痛,餐后加重。
消化不良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反酸、嗳气、恶心等。
浑身乏力。
体重减轻。
贫血貌:眼睑、口齿、指甲苍白,以及面色蜡黄。
肠上皮化生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有进展为胃癌的风险。
病因
肠上皮化生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肠上皮化生的根本病因是慢性胃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胃黏膜及周围腺体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患者且存在下列危险因素,容易发生肠上皮化生,主要包括: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胆汁酸反流:正常情况下,胆汁主要由肝脏分泌进入十二指肠,如果胆汁向上反流进入胃内,会造成胃黏膜损伤。
不良饮食习惯:比如喜食腌制熏烤、辛辣刺激食物以及长期高盐饮食等。
年龄大的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肠上皮化生的风险也随之增高,且男性更常见。
胃癌家族史。
肥胖。
吸烟。
饮酒。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虽然无症状,但常规体检发现有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经常感觉中上腹不适、饱胀感、腹部钝痛或烧灼样疼痛。
经常出现食欲不振、泛酸、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浑身乏力。
无特殊原因的体重明显减轻。
出现眼睑、口齿、指甲苍白,以及面色蜡黄等。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胃肠外科。
医生如何诊断肠上皮化生?
内镜检查主要用于肠上皮化生的筛查,确诊主要依赖胃黏膜活检[6]。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目前都有哪些症状?
这些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之前有没有治疗过?怎么治的?
有没有做过胃镜检查?结果如何?
取胃黏膜活检了吗?结果如何?
有没有检测过幽门螺杆菌?
平常喜欢吃什么食物?
有吸烟、喝酒的嗜好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目前诊断确定吗?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为什么会出现肠上皮化生?
有没有治疗的方法?
这个病会引起胃癌吗?
如何预防疾病进展?
平时饮食等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治疗
目前尚缺乏治疗肠上皮化生,逆转其向胃癌进展的确切有效方法[3]。
肠上皮化生经常伴随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果发现感染,需要立刻开始根除治疗。
无症状患者应加强随访和监测,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一旦病变进展为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胃癌,及时采取内镜下治疗(比如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外科手术[5],可早期根治胃癌。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方面:少吃腌制、熏烤类食物和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避免吃过于粗糙、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长期高盐、高脂饮食,偏食,营养不均衡等。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特别是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
对于肥胖的患者,应加强锻炼,注意减肥。
戒烟、戒酒。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根除幽门螺杆菌。
减肥。
戒烟、戒酒。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比如避免进食高盐及腌制熏烤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积极治疗基础原发病:包括积极治疗慢性胃炎、胆汁酸反流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