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肛肠病
概述
肛肠部位是人体消化道的最末端,由大肠和肛门构成。大肠分为结肠和直肠 2 个部分,结肠与上游的小肠相连,直肠通向肛门。结、直肠的主要功能是将每天收集到的大量液体粪便,加工成可排出体外的固体粪便。肛门具有敏感的神经末梢和丰富的血管,控制粪便排泄。假如以上的人体组织出现结构或功能异常,就会发生肛肠疾病(Anorectal Diseases),影响日常的粪便形成和排便过程,对生活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常见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
痔: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病,但随年龄增长,发病率有所上升。具体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按照痔疮位置可以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肛裂:肛门的皮肤全层裂开,并形成溃疡,伴有剧烈疼痛,临床多见于青壮年人群,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便秘:各种因素造成的大便干硬、排便困难,长时间难以排出、排尽,临床最常见的病因是继发于各种肠道功能性病变。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间隙所发生的化脓性感染。临床较为常见,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 20~40 岁的青壮年男性。
肛门直肠瘘:肛门或直肠下端与体表皮肤之间形成一条联通感染性管道。大部分的肛门直肠瘘都是由肛腺急性感染引发的肛周脓肿所致。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和直肠粘膜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的难治性疾病,可能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异常,攻击、破坏自身组织所致。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绝大多数患者在 30 岁之前即已获得确诊。
直肠脱垂:俗称“脱肛”,部分大肠经肛门向外脱出。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儿童、老人及体弱多病者。
肠梗阻:当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出现障碍,无法顺利前行时,就称为肠梗阻。大肠梗阻的常见病因有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腹外疝、肠扭转、大肠癌等。
肠息肉:大肠息肉可以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可能存在癌变风险。
肛肠癌:由于基因突变,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增殖不受控制,侵犯周边组织,并可能向远处转移。
症状
不同类型肛肠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形成过程虽然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彼此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最终都是妨害肛门、大肠的正常结构和排便功能,因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肛门相关症状:肛门四周疼痛、红肿、瘙痒;破裂出血或有分泌物流出;部分患者有组织从体内脱落至肛门外;排便或行走困难;大便失禁。
结直肠相关症状:腹泻、便秘;大便中带有血或脓;腹部疼痛或绞痛;经常可以听到腹部发出肠鸣音;下腹部不适,时常想去大便,去了之后又没什么结果。
全身性症状:例如发烧、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紧张焦虑、体重减轻。
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能引起全身性感染,形成脓毒血症,甚至发生休克。
病因
肛肠疾病都是肛门或结直肠部位的正常结构或功能遭到破坏所致。诱发因素复杂多样,并且彼此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临床常见病因大致可分为 2 类:先天性和获得性。患者最终发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肛肠疾病的先天性因素
包括家族遗传或自身基因突变。
家族病史,例如遗传性疾病相关的肠息肉,或是某些家族倾向性的结直肠癌。
基因缺陷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形成自身免疫性肠炎,例如溃疡性结肠炎。
肛肠部位存在先天性的结构和功能缺陷,例如先天性的肛肠畸形。
肛肠疾病的获得性因素
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或其他相关疾病。
感染:例如细菌感染形成脓肿。
消化系统:长期便秘或腹泻。
自身免疫性肠炎:例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
机械性损伤:例如干硬的粪块通过,或是男-男同性恋的性行为。
其他腹腔病变对大肠造成压迫。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嗜好辛辣或刺激性的饮食。
年龄增加:组织老化,柔韧性下降。
职业因素:久站、久坐,血液循环不畅。
心理因素:环境变化、精神压力、过于劳累。
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艾滋病患者。
就医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
消化科
常见检查项目
病史采集:
基本情况:患者病史、治疗史、日常饮食情况。
临床症状的特征:例如具体部位、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每次发作的诱因等。
体格检查:
医生会直接观察患处外观,评估是否存在红肿、皮疹、瘢痕、窦道、畸形。
医生还会开展直肠指诊,评估皮肤温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肿块及其范围、硬度。
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感染肛门附近的病变情况。
内镜检查:医生所用的肠镜末端带有光源和摄像头,可以由肛门探入大肠,检查其中的病变位置和波及范围。
血常规检查:检查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的大小、形状和数量。
血生化检查:测定血液中的各种生化成分,评估是否存在感染。
生物学标志物检查:
是否存在性病感染或 HIV 感染。
是否存在自身抗体。
化验大便:鉴别是否存在感染病原体,是否有白细胞,是否带血。
影像学检查:例如超声、CT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医生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判定病变部位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保守治疗方案
适用的患者人群包括:各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痔疮患者、刚发生的新鲜肛裂患者,以及接受手术后居家治疗的患者。
临床常用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案如下:
每次排便后以温热的盐水坐浴,保持局部清洁,促进血液循坏。若有新鲜伤口,也可采用高锰酸钾稀释液坐浴。
口服润肠通便的药物或液体石蜡,保持大便通畅。
局部热敷或使用局部止痛药物,解除括约肌痉挛。
药物治疗方案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无法治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抗炎药物:例如柳氮磺砒啶、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通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例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止泻药:患者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的指导使用洛哌丁胺。
外科治疗方案
肛周脓肿、肛门直肠瘘、直肠脱垂、肠息肉常规采用外科方案进行治疗,排出脓肿或切除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对于保守治疗或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较严重的肛裂、痔疮、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也可以采取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组织或进行必要的修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将切除病变的结肠和直肠,会对患者的排便过程造成影响,也可能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因此术前医生会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谨慎权衡利弊。
肛肠癌首选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医生会尽可能将病变组织彻底切除,并辅以化疗、放疗,提升治疗效果。
日常注意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规律排便。
做好疾病管理工作
每天用温水坐浴,保持肛肠部位清洁。
假如有伤口或感染,应记得按时换药、更换敷料。
不要穿紧身衣物,最好选择宽松的棉质衣物,有利于透气除湿。
每天适量运动,促进身体机能,舒缓心情。
密切关注自身的病情变化趋势,若感觉病情出现反复应及时就医。
改善日常注意生活方式
确保日常注意营养均衡,有足量水果、蔬菜、全谷物,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不过,自身免疫性肠炎患者需限制高纤维食物。
避免高糖、高脂、高盐、刺激性的食物。
病情缓解后,每天坚持锻炼,例如散步、慢跑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肠蠕动。
彻底戒烟戒酒,尤其避免饮用烈性酒。
预防
肛肠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有很多疾病的具体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以下预防措施可能无法彻底杜绝发病,但能够显著降低发病风险。
儿童和成人都要确保肛门周边的卫生状况良好,每天留意清洗。
每天坚持适度锻炼,促进肠蠕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饮食中应包含足量的纤维素,例如绿叶蔬菜和全谷物,尽量减少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
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假如肛肠部位出现不适,切勿讳疾忌医,应及时接受治疗,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
成人(尤其是男男同性恋)应防止在性接触时发生感染或损伤,应规范使用安全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