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肠息肉
概述
小肠注腺瘤是发生于小肠黏膜上皮或肠腺体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十二指肠和回肠,体积小、带蒂,呈息肉样生长,故又称肠息肉。
发病率很低,仅占全部消化道肿瘤的 0.35%,可发生于十二指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十二指肠降部居多,平均发病年龄在 50 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
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提示可能与克罗恩病、乳糜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胆道结石、黑斑息肉综合征等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根据组织学结构可分成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呕吐、黑便、便血、腹部肿块等症状。
目前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如何诊断是难点。
小肠容量大,而且腺瘤一般生长较慢,所以小肠腺瘤患者可在较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约有 50% 的患者有较明显症状,多见于出现并发症之后。
本病若经过正规治疗,患者恢复良好。十二指肠良性绒毛状腺瘤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 30% 左右,需定期复查。
症状
早期可能出现腹痛,因此常易被误诊为胃肠炎注、胆囊炎、阑尾炎等常见疾病。多在引起明显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而行急诊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小肠腺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小肠腺瘤的常见症状包括:
腹痛:最常见,约 50% 的小肠腺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多数患者常为间歇性疼痛,呈阵发性加重,有隐痛、钝痛、胀痛甚至绞痛,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常可自行缓解或减轻。初起时不重,随病程进展而加重。
消化道出血:约 25% 左右小肠腺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大便带血,有时可表现为间歇性黑便。严重出血者少见,急性消化道出血时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便。
还可能出现腹部不适、嗳气(打嗝)、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小肠腺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小肠腺瘤的常见并发症包括:
消化道出血:肿瘤膨胀性生长到一定体积,肿瘤糜烂致瘤体表面血管破溃而引起出血。
贫血:长期的慢性失血常导致程度不同的贫血,即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萎黄、乏力、消瘦。
黄疸: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瘤可因压迫或阻塞胆总管下端而引起梗阻性黄疸,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部胀痛、皮肤发黄。
肠梗阻:患者表现为持续腹痛或阵发性加剧,同时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肠套叠: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摸到腹部肿块。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但可能与某些肠道炎性疾病相关。
小肠注腺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某些肠道炎性疾病相关,如克罗恩病、乳糜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
哪些人容易患小肠腺瘤?(危险因素)
患有克罗恩病、乳糜泻、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等疾病的人群。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反复腹痛,或经常恶心注呕吐、腹胀、腹泻;
大便发黑或呈鲜红色;
摸到腹部肿块;
近期体重下降。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腹痛剧烈;
呕血或便血,甚至因出血量大而昏迷时。
建议就诊科室
胃肠外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小肠腺瘤?
通过询问症状和体格检查,医生可能怀疑肠道肿瘤的诊断,将通过影像学检查(B 超、CT、磁共振成像、消化道造影、胶囊内镜、小肠腔内超声)等进行初步诊断。若要确诊,需要通过小肠内镜取病理检查或手术切除病灶确诊。
具体相关检查如下:
体格检查:为诊断提供客观体征依据,如腹部查体查看是否能触到包块或有压痛。
血常规:可提示是否存在贫血,还可判断有无感染。
粪便隐血试验:可判断消化道有无肉眼不可见的微量出血。
B 超:具有动态监测的优势,能够对肠道直径、肠道蠕动情况及肠梗阻位置进行直观的观察,可以观察到肿瘤,帮助医师较好地了解病情,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其检查价格较低、操作简便、无创伤性、可多次检查,为首选的初步影像学检查。但其缺点是易受气体干扰,造成漏诊、误诊。
CT:有助于了解肿瘤的侵犯程度,而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显示邻近组织和器官的受累情况、淋巴结或远处脏器有无转移。
磁共振成像(MRI):采用 CT 检查对肠道肿瘤的诊断仍未明确者,MRI 可弥补 CT 诊断的不足。
消化道造影:可检查小肠的整体形态,容易识别小肠的憩室和狭窄,帮助评估胶囊内镜检查的风险,所以常和胶囊内镜及小肠内镜联合应用。患者喝下对比剂(染料)后通过机器透视,看出消化道大体情况。
小肠内镜:不但可以对小肠进行仔细观察,还可以进一步取病变组织,而后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但其步骤复杂,操作时间长,对操 我们要求较高,而且价格昂贵,限制其应用。
胶囊内镜:可以对小肠进行全程、实景观察,而且能减少患者痛苦。
患者吞下胶囊内镜(大小如胶囊,一次性使用),胶囊内镜像食物一样随着胃肠道蠕动,在消化道内行进,并能记录下消化道管腔内的情况,最后通过排肛门出。
胶囊内镜的缺点有:不能做镜下治疗,不能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对于病变部位不能重复观察。
剖腹探查:对于不能明确诊断而疑为小肠肿瘤的患者,可行剖腹探查直接查看腹内情况。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有腹痛、腹胀、便血的情况吗?
最近体重、体力有下降吗?
平时饮食均衡吗,锻炼身体吗?
家族中有患消化道肿瘤的患者吗?
有其他合并疾病吗?
曾就诊吗?检查结果如何?
曾治疗吗?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能够治愈吗?费用高吗?医保报销吗?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治疗
手术切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本病若经过正规治疗患者恢复良好。
药物治疗
止血药:如静脉应用酚磺乙胺,以治疗消化道出血。
手术治疗
纤维胃镜、肠镜下切除:若息肉较小,则可通过胃肠镜下钳除。优点是术中视野大、手术层面清晰、出血量小、手术切口小、患者疼痛相对轻。缺点是不能切除较大的息肉。
传统开腹手术:可以切除较大的、质地韧或硬、基底广的息肉。在肿瘤导致急性肠梗阻注时,应及时进行剖腹探查并手术。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出现肠梗阻、肠套叠、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危及生命,有些息肉可能会转变为癌。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十二指肠良性绒毛状腺瘤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为 30% 左右,需定期复查。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内镜注下治疗患者不用采取特殊护理。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患者要不枕枕头平卧 6 小时,同时避免剧烈咳嗽以免切口裂开,注意避免引流管脱落,注意敷料干燥清洁。陪护人员注意帮助按摩双腿避免血栓形成。
定期复查:应遵医嘱到医院进行复查,一般 6 个月或 1 年复查 1 次,主要复查血常规、粪便常规、胃肠镜等项目以评估肿瘤是否复发。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禁食。排气后拔出胃管,可饮少量水(约 3~5 匙)。术后 3 天可以进流食,应少量多餐。术后 1 个月内禁忌辛辣刺激等食物,应吃软、易消化的清淡食物,如小米粥、面条等。
若为非手术患者,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
运动:
内镜下切除的患者,一般术后 3 天可以正常活动。开腹手术患者,术后是需要卧床休息、1~2 周可下床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一周运动 3~4 次。
其他:戒烟、限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家中有小肠注腺瘤患者的人群应定期体检,至少每年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