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顶泌腺癌,顶浆分泌腺癌
概述
大汗腺癌注,是一种临床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皮肤附属器,病程缓慢,常于良性肿瘤的基础发展而来,亦可原发,多发在头颈、四肢及躯干乳头水平以上部位。
该病暂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长期良性肿瘤基础上转变形成。年龄、性别、放射线暴露史等为本病的危险因素。
大汗腺癌根据病理特点分为 5 型:未分化型、分化型、腺型、黏液表皮样湿疹样癌型。
大汗腺丰富的皮肤部位出现较硬肿块,呈外凸性和实体性,表面颜色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当出现日光性角化病可发生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表现。
大汗腺癌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对手术不适宜的患者可以试用放射治疗,但效果不敏感。
此病病程一般较长,极易漏诊、误诊,确诊诊疗后易复发、易转移。
症状
主要好发在腋下等大汗腺丰富的皮肤部位,表面颜色呈淡红色或紫红色,呈外凸性和实体性,当出现日光性角化病注可发生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表现。
大汗腺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体征部位:好发在腋下等大汗腺丰富的皮肤部位、会阴部、乳腺部位;
颜色变化:表面颜色呈淡红色或紫红色最多见;
质地进程:出现较硬肿块,呈外凸性和实体性,发展缓慢;
其他症状:皮肤肿块经治疗后复发或溃疡经久不愈,当出现日光性角化病可发生流血、溃烂或不对称性结节突起等表现。
大汗腺癌的并发症有哪些?
转移:如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容易发生转移。
复发:由于大汗腺癌发病部位在腺体丰富的皮肤,复发转移癌细胞概率大。
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长期良性肿瘤基础上转变形成。
大汗腺癌注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大汗腺癌比较罕见。目前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可由大汗腺良性肿瘤转变而来。
哪些人容易患大汗腺癌?
如皮下腺体丰富部位有长期的良性肿瘤基础,则考虑大汗腺癌发生的可能性大;
好发于 40~60 岁中、老年人发生的结节或溃疡,女性较男性多见;
长期放射线暴露者;
长期口服激素类药物者。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腋下等大汗腺丰富的皮肤部位、会阴部、乳腺部位,出现较硬肿块,呈外凸性和实体性,肿块有短时间内肿大的改变。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科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可就诊乳腺外科等相应科室
医生如何诊断大汗腺癌注?
当医生怀疑是大汗腺癌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经肿块穿刺及部分活检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及触诊:医生可通过包块突出的情况来判断肿块的部位、质地、活动度、颜色以及皮肤周围生长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
经肿块穿刺及部分活检:局部浸润麻醉下,用穿刺针刺破组织,达到相应的病变部位,采集小块组织送病理,有助于确诊本病。浅表肿块穿刺术适用于乳腺、甲状腺及其他体表且能清楚扪及的肿块,包括炎症,结核、增生、退行性变。囊肿及良性和恶性肿瘤。按照穿刺的目的可分为诊断性穿刺和瘤内药物注射,此病为诊断性穿刺。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家族是否有同样患病人员?
有无高血压病史?
有无糖尿病病史?
有无药物过敏史?
有无食物过敏史?
近期患处有无疼痛破溃?
有无痛痒?
做过哪些检查?
检查结果如何?
按压后有无不适?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治疗花费高吗?
哪些治疗费用在医保范围内?
愈后复发概率是什么?
会有遗传性吗?
治疗
大汗腺癌注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为辅。
药物治疗
大汗腺癌对化疗药物多不敏感,但中晚期外阴汗腺癌手术加抗癌化疗可能会改善预后,采用联合化疗有时可暂时缓解症状。常用药物有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u)、长春新碱(VCR)、博来霉素(BLM)、甲氨蝶呤(MTX)、放线菌素 D(ACTD)等。
手术治疗
大汗腺癌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肿块为主,作用是可缓解患者症状。
其他治疗方法
术后应辅以放疗:以防局部复发和术后转移。大汗腺癌对放疗不敏感,但对病灶较晚无法手术切除者,可试用姑息性放疗(以解除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主的治疗),有时亦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疾病发展和转归
大汗腺癌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生活质量会大大下降,并且一定时间会危及身体其他部位功能和生命。
经治疗后,大汗腺癌的预后较差,有明显复发倾向,易发生转移,以淋巴道、血道等多见,转移部位多为骨、肺等。故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对其预后至关重要。
日常注意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敷料,手术切口的恢复状况。
放疗注意事项:放疗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泡,极度疲乏等不良反应,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2~3 周出现,如有不良反应严重应及时告知医生。
用药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可出现恶心注、呕吐、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一般都可忍受,严重者及时告知医生。
复查:患者应每 6 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 CT,MRI。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心血管风险,应戒烟。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一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预防
目前大汗腺癌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还未找到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但下列措施有助于预防发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危险因素:
远离放射线:尽量避免接触或暴露于放射线。
服药注意事项:生活中服用激素类药物时,应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复查,检查药物是否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情况来调整用药方案。
针对不可改变的因素:
女性和老年人应定期体检(每年 1 次),发现异常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