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网状淋巴管炎
概述
丹毒是由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影响皮肤的表层组织和局部淋巴组织。
多发于炎夏湿热季节,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老年患者更常见。它起病迅速,治疗难度较大,复发风险较高。严重感染的患者常因丹毒反复发作多次住院治疗。临床研究显示,8%~20% 的患者在丹毒首次发作的 1~3 年内会出现复发。患者必须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临床不良后果。
A 组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粘膜的损伤或破溃,侵入网状淋巴管发生急性感染,导致丹毒发作。
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易感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粘膜存在损伤或破溃。
丹毒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四肢和面部。感染区域红、肿、热、痛,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界线,可伴有全身性感染的特征,发烧、寒战。如果未经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有截肢或致命危险。
如果出现了丹毒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确诊后及早采用抗生素治疗。
治疗丹毒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克霉素类。对于口服药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需给予静脉滴注,并延长用药疗程。老年患者、合并多项基础疾病、或中重度感染患者通常需住院治疗,并密切监测各项临床指标。
有效预防丹毒的方式,包括改善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皮肤外伤。
症状
丹毒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四肢和面部。病变区域表现为红、肿、热、痛,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界线;并可伴有全身性的感染的特征,发烧、寒战。如果未经及时治疗,可进展为脓毒血症,甚至有截肢或致命危险。
丹毒有哪些症状?
丹毒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四肢和面部,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
病变区域与正常组织有明显的界线,似“地图样”轻微的隆起。
手指按压病变区域,红色消退,移开手指则红色恢复。
有时可出现水疱。
当病变向四周扩展时,中心区域逐渐褪色,脱屑。
病情发作时,患者可出现全身性的感染特征:
发烧、寒战。
头痛。
虚弱、乏力。
食欲不振。
丹毒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侵犯皮肤表层后,迅速蔓延,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下列各种并发症:
化脓性淋巴管炎。
脓肿。
坏疽和截肢。
脓毒血症。
致命性的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病因
A 组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粘膜的损伤或破溃,侵入网状淋巴管发生急性感染,导致丹毒发作。发病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易感因素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皮肤、粘膜长期存在损伤或破溃。
丹毒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丹毒最主要的病原菌是 A 组溶血性链球菌。
发病初始阶段,A 溶血性链球菌定植到皮肤、粘膜的损伤或破溃部位。随后,可迅速侵入淋巴管并通过淋巴管向外扩散,引发急性感染和炎症反应。
病原菌可存在于患者淋巴管中。如果伴有淋巴功能障碍,造成淋巴管阻塞或水肿,影响淋巴液回流,将会导致丹毒复发风险显著上升。
此外,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放、化疗治疗,以及 HIV 感染的患者,丹毒发病和复发的风险可能也会显著增加。
丹毒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造成临床丹毒发病风险上升的因素还包括:
手足癣:丹毒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季节:夏季高发,冬季少见。
年龄:大于 60 岁,发病风险随年龄而上升。
肥胖、超重。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
吸烟、长期酗酒。
下肢静脉曲张。
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或手术进行淋巴清扫。
肾病综合征。
就医
如果发生了丹毒的相关症状,患者应该及早前往医院确诊病情,及早开展对症治疗。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丹毒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了下列丹毒的相关感染症状,患者应及早前往医院确诊病情:
皮肤红肿、疼痛。
炎症迅速蔓延。
发烧、寒战。
由于丹毒往往快速进展,因此及时治疗是关键。大多数丹毒经过合理的抗生素方案积极治疗,都能取得好的疗效,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就诊科室: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丹毒?
丹毒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丹毒诊断。
验血:根据 C 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指标评估患者的炎症程度。
影像学检查: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X光片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骨骼或其他器官是否有感染或受损情况。
无需开展血液或组织培养,因为培养的阳性率很低,对临床治疗没有参考价值。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症状是否持续加重?
能否描述目前各项症状的严重程度?
这样的症状以前是否发生过?这是第几次复发?
病变部位以前是否有损伤或破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除了皮肤症状,还有哪些不适?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是否正在服药治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丹毒?
需要做哪些检测可以确诊?
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治疗以后是否还会复发?
多次复发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今后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治疗
治疗丹毒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克霉素类。对于口服药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需给予静脉滴注,并延长用药疗程。老年患者、合并多项基础疾病、或中重度感染患者通常需住院治疗,并密切监测各项临床指标。
如何治疗丹毒?
抗生素治疗:
链球菌是丹毒最主要的致病菌,青霉素类药物是临床一线用药,此外还可以使用头孢菌素类或林克霉素类。
若口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需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
对于丹毒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延长抗生素的疗程。一般,丹毒用抗生素需持续二周。疗程不足是导致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青霉素类首选择静脉点滴。
退烧、止痛药:如果患者有发烧或疼痛,可进行对症治疗。
丹毒与手足癣有密切关联,如有必要应进行抗真菌治疗:
超过半数的丹毒复发患者伴有手足癣,抗真菌能减少复发风险;
使用抗真菌药皂及局部外用药物,或者口服特比萘芬(Terbinafine)等。
老年患者、合并多项基础疾病、或中重度感染患者通常需住院治疗,并监测各项临床指标,以便于及时控制病情。
日常注意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积极开展各项家庭治疗,良好的依从性有利于实现治愈。
患者应遵医嘱每天按时按量服药,完成整个疗程,尽可能彻底杀灭病原菌。
卧床休息,尤其是下肢感染的患者应将患处抬高,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
若有皮肤溃疡和坏死,应根据医生指导,按时换药。
积极治疗手足癣,减少复发风险。
冰敷四肢或面部的病变部位,缓解疼痛。
若是下肢感染患者,在康复后最好穿一个月弹力袜,促进感染部位的血液和淋巴循环。
预防
有效预防丹毒的方式包括改善个人卫生,提高自身免疫力,避免皮肤外伤。
勤洗脸、勤洗澡,注意面部和四肢的卫生状况。
改善生活方式,积极锻炼,充分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健康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类食品,控制合理体重。
避免皮肤外伤,若有损伤、破溃或蚊叮虫咬,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