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时,受射线作用而发生的损伤统称为放射损伤。皮肤是最容易受损伤的组织之一,皮肤放射损伤包括急性放射损伤、慢性放射损伤和放射性皮肤癌。
目前尚无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照射,能引起放射性烧伤的射线主要有 β、γ 射线和 X 射线。常见原因包括:恶性肿瘤放射性治疗;医疗意外;核事故、核爆炸粉尘污染皮肤等。
根据损伤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急性放射性损伤与局部慢性放射性损伤。其中急性放射性损伤可分为初期反应、假愈期、极期与恢复期。
按其损伤严重程度可分为4度。
第 1 度:脱毛反应,主要损伤皮肤的附属器官,如毛囊及皮脂腺;
第 2 度:红斑反应,此度损伤有明显的临床分期;
第 3 度:水疱反应,早期反应与第2度相似,但出现早,程度重;
第 4 度:溃疡反应,局部出现烧灼或麻木感、疼痛、肿胀和早期红斑等,症状明显加重。
治疗主要包括局部治疗与全身性治疗。创面处理是关键,必要时手术治疗。损伤后局部损伤往往严重,治疗较棘手,愈合时间长。
治疗时间长,花费多,愈合后疤痕增生明显。严重时可导致慢性溃疡、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辐射性水肿与皮肤癌变等。
其他:损伤后往往难以愈合,因此仍以预防为主。
症状
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皮肤可呈现脱毛、红斑、水泡或溃疡等表现,局部较重时多伴有全身症状,其中包括放射损伤的全身反应和局部烧伤病变引起的全身反应。局部的病变即使愈合,经数月或数年后,还可能发生晚期反应,转化为慢性皮肤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放射性损伤的常见症状包括:
局部 1~2 天皮肤可现红斑,有烧灼或麻木感,瘙痒;剂量大时可有全身反应,如疲乏无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损伤较轻时可发生脱毛反应,严重时可有水泡、皮肤溃疡等。
急性放射性损伤在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皮肤萎缩、硬结性水肿、慢性溃疡等。
放射性损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放射性损伤常见并发症包括:
慢性溃疡。
皮肤萎缩或水肿(硬结性水肿、辐射性水肿)。
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皮肤癌变。
病因
机体全身或局部受到放射线照射,能引起放射性烧伤的射线主要有 β、γ 射线和 X 射线。
放射性损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恶性肿瘤放射性治疗。
医疗意外。
核事故、核爆炸粉尘污染。
哪些人容易放射性损伤?
恶性肿瘤患者,如乳腺癌、喉癌、肺癌等。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
就医
接触放射线后若有红斑、脱毛、水泡、溃疡与全身反应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局部有红斑、脱毛、水泡、溃疡等。
合并有全身反应,如疲乏无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建议就诊科室
烧伤科
创面治疗中心
医生如何诊断放射性损伤?
对接触过射线的高危人群,若出现皮肤脱毛、红斑、水泡与溃疡等,首先考虑为放射性损伤。
医生主要通过病史与临床表现确诊,必要时通过物理或生物检测手段,估计受照射类型和剂量。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是否从事放射性相关工作或接受过放射性治疗?
损伤局部的感觉?
是否有全身不适症状?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创面的处理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可能的并发症有哪些?会不会有后遗症?
放射线职业暴露的防护方法有哪些?
治疗
急性放射性损伤主要病理变化是损伤微小血管内皮细胞,并造成微循环障碍。单纯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创面处理是关键。当然首先应脱离放射源。
药物治疗
局部皮肤创面外用药:烧伤外用药均可。
抗炎治疗(必要时皮试)。
镇痛治疗,如哌替啶等。
手术治疗
创面扩大切除+自体皮片移植术。
创面扩大切除+皮瓣修复术。
其他治疗方法
对症治疗,如血红蛋白低,血小板低等。
对放射性肺炎,可应用激素、雾化吸入、利尿等。
疾病发展和转归
放射性损伤往往导致组织病变呈进行性、不可逆性。急性损伤治疗后会造成局部疤痕形成,部分可能形成慢性放射性损伤,形成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皮肤萎缩或水肿,甚至皮肤癌等。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加强创面处理,保护创面干净干燥等。
必要时加强营养支持等。
预防
对于暴露于放射的工作人员或患者,应积极做好必要的防护。放射性损伤与放射剂量大小、照射时间长短、放射线性质、照射部位与个体敏感性有关。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时间防护:尽量减少人体与射线的接触时间。
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射线源的距离。
屏蔽防护:在射线源与人体之间放置一种能有效吸收射线的屏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