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肛周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瘙痒剧烈。
肛周湿疹可见于任何年龄。
本病发病尚不清楚,可能与感染、食物、环境等有关。
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代表了炎症动态演变的不同时期。但临床上,湿疹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发病,并向其他阶段演变。
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现红肿、糜烂、渗出;长期反复发作可使局部皮肤增厚并且发生皲裂。
治疗主要以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为主,发病期间应该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烫洗。可根据医嘱外用药物。
本病易反复发作,故常给患者生活带来困扰,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接触各种诱发因素,包括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症状
肛周湿疹症状局限于肛门周围的皮肤,少数可累及会阴部。其常常奇痒难忍,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长期反复发作,或因经常处于潮湿环境而造成皮肤浸润变厚,发生皲裂[3]。
肛周湿疹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肛周湿疹的常见症状包括[4]:
急性期:皮损呈多样性,常表现为红色斑块,在其基础上可见:针头大小至粟粒大小的高出皮肤平面的皮损(丘疹);高出皮肤表面,内含脓液的皮损(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透明的水疱样皮损(小水疱);这些水疱可以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楚。皮损常常因搔抓过度而破溃,形成糜烂面,有明显的半透明淡黄色液体流出。
亚急性湿疹:局部有红肿及少量淡黄色液体流出,但仍有少量约针尖大小的可触及高出皮肤表面的皮损(丘疹/丘疱疹)。可见皮损呈暗红色,其上可见少许白色絮状物(鳞屑)。患者仍可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湿疹:局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表面纹理加深、增宽,将患处分成许多菱形或多角形的分隔,称为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造成皮肤颜色加深或变浅。患者可自觉有明显瘙痒,时轻时重,延续数月或更久。
肛周湿疹可能会引起的并发症[3]
急性期:因瘙痒剧烈,患者常常搔抓,热水洗烫可使患处加重。破溃处会继发感染,形成含有脓液的小泡(脓疱),或含有脓液的血痂(脓痂)。患者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有时也可合并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可形成严重的疱疹性湿疹。
亚急性期:若亚急性湿疹多次暴露于刺激因素下,可导致湿疹急性期的发作,可发展为慢性湿疹。
病因
肛周湿疹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有关[3]。
内部原因:包括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怀孕等)、血液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
外部原因:可由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动物皮毛、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所引发或加重。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4]?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病变部位的不适影响到睡眠和日常生活。
病变部位有感染:病变皮肤处发红,有脓肿产生。
病变部位在急性期,有淡黄色的半澄清液流出。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肛周湿疹[2]?
本病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医生根据患者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瘙痒的剧烈程度、皮损表现的多样性、急性期有无液体渗出、是否伴有慢性苔藓样改变等皮损特点即可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症状?
症状有无反复发作?
发病的部位有无局限性?
接触过什么可疑物品?去除接触后症状有无缓解?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肛周湿疹?
我该如何缓解症状?
我该接受什么治疗?
如何预防病变部位感染?
我需要接受哪些检查?
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治疗
由于本病原因比较复杂,且临床表现形态不尽相同,故肛周湿疹的治疗大多为对症治疗。同时,医生会注意发现可能加重患者病情的环境因素(如搔抓刺激、食物等)并尽量避免。患者需适当避免热水烫洗和用肥皂水清洗,保持病变部位的干燥[1]。
药物治疗[1]
内用疗法:
患者可根据医嘱使用抗组胺类药物来止痒,必要时可用两种抗组胺药配合或交替使用。因湿疹多在晚间瘙痒剧烈,为保证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根据医嘱配合服用安眠镇静类药物。
对于有继发感染的患者,医生会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外用疗法:对于局限性的亚急性、慢性湿疹,患者可根据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霜剂配合焦油(如木制焦油)类霜剂。此外,外用钙调节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软膏)治疗本病也有不错的效果。
中医疗法:中医中药治疗湿疹的方法有很多,急性湿疹可以清热利湿为主;亚急性湿疹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慢性湿疹可以养血去风为主,佐以清热利湿。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1]:
应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暴力搔抓、过度清洗、擦拭等。
应避免易致敏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咖啡、酒类等。
预防
该疾病目前病因未明,生活中应该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包括:
食物:如鱼、虾、牛羊肉等;
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
生活环境:如炎热、干燥等;
动物皮毛;
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