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皮肤结核是什么?溃疡性皮肤结核怎么办?溃疡性皮肤结核症状有哪些?

指小儿将物品误吞后造成食管异物,常见异物有硬币、纽扣、微型电池、别针、塑料盖、骨片、枣核等。食管异物大多数可随着食管蠕动进入胃内,存留于食管内的多为较大而形状不规则的锐性异物。小儿食管异物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其中以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最高,可高达 86.5%;好发年龄 1~7 岁的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男女比例为 1.7∶1。由于小儿咽喉部反射不完善,常在进食咀嚼时不慎滑入食管,常见如鱼刺或鸡骨等;小儿将异物含在口中玩耍时,将其误吞入食管,常见如硬币、纽扣电池、曲别针以及各种尖锐异物等;以及年龄较大喂食年龄较小儿童时已导致误吞等。年龄较小且无知、小儿衣物上存在装饰品等均是危险因素。主要症状包括:最初出现咽部或胸骨后明显的哽噎感、吞咽时或进食时疼痛,甚至不能吞下食物,流涎(流口水)、呕吐、拒乳,呕吐物带血。小婴儿可表现为哭闹不止,或伴声音嘶哑、咳嗽、喘鸣,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等。主要用食管镜取出异物,但假如异物嵌入食管壁内或穿出食管外,应行外科手术取出;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如抗感染治疗、输血等治疗。治疗关键在于判断异物是否穿破食管壁;治疗难点是食管异物刺破大血管的处理。较大异物压迫可压迫声门,可致声音嘶哑、喘鸣,甚至导致患儿因窒息而死亡。如异物伤及主动脉可发生大出血,危及患儿生命。异物刺破食管后可导致纵隔炎、食管周围脓肿或上纵隔脓肿等,导致继发感染迁延不治,严重影响患儿生活以及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加强对小儿的监护和教育是预防该病出现的最重要的一点。

别称

结核性溃疡

概述

溃疡性皮肤结核是处于活动期的结核病患者,由于口腔或其他部位黏膜受损而感染结核杆菌所导致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

儿童及青少年为本病高发人群,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率约为 1%~2%。

本病主要由于患者处于结核病活动期,结核杆菌传染性较强,患者的抵抗力低下,从而伴有口腔或肛周、外阴等身体其他部位的黏膜受损所导致的。

由于不同患者抵抗力强弱、结核杆菌的侵袭力以及进入人体的途径不同,该病可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原发性溃疡性皮肤结核是由于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结核杆菌,导致的溃疡性皮肤结核;继发性皮肤结核是由于体内其他部位的活动性结核,疾病蔓延,累及皮肤或黏膜,而导致的溃疡性皮肤结核。

本病症状多发生在口腔、外阴、肛周等部位,早期为红色丘疹,后演变为黄色米粒大小的小疙瘩,破损后形成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溃疡,呈米粒大小结节或化脓形成脓肿,常伴有持续性疼痛。

本病应尽早治疗,给予足量抗生素、规律用药、联合用药、全程抗结核治疗。治疗关键点是抗结核杆菌,全程应用足量抗结核药,防止病情蔓延。治疗难点是结核杆菌易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性。

规律、按时服用抗结核药,增加营养的摄入,可有效预防溃疡性皮肤结核。

症状

溃疡性皮肤结核常出现红色或黄色的丘疹和小结节,会发展成许多小的白色溃疡,逐渐融合形成大的溃疡,颜色变为灰黄色,容易出血,患者常感觉疼痛难忍。

溃疡性皮肤结核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溃疡性皮肤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

丘疹、结节:红色或黄色的小疙瘩,凸出于皮肤,有痛痒感。

疼痛:溃疡性皮肤结核常引发皮肤破损,伴有疼痛。

低热:间断低热,体温在 37℃~38.5℃ 之间,发热常发生于夜间或午后。

淋巴结肿大:通常可在皮肤或黏膜破损处附近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淋巴结,造成淋巴结炎,导致淋巴结肿大。

溃疡:丘疹或结节破裂,形成溃疡,为白色或淡黄色。常多个小溃疡融合形成一个大且深的溃疡,并伴有出血,患者疼痛难忍。

溃疡性皮肤结核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肺结核

肾结核

腹膜结核

淋巴结核

骨结核

关节结核

病因

溃疡性皮肤结核是处于活动期的结核病患者在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时,由于口腔、肛门等部位的黏膜受损,从而感染结核杆菌所导致的疾病。

溃疡性皮肤结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外源性结核杆菌感染:皮肤、黏膜部位破损后,接触空气中或结核病患者的物品等带有的结核杆菌,引发感染。

内源性结核杆菌感染:体内结核病灶发生蔓延,如淋巴结核、骨结核等累及皮肤,造成溃疡性皮肤结核。

免疫力低下:体内原本存在陈旧结核灶的病人,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可大量繁殖,引发溃疡性皮肤结核。

哪些人容易患溃疡性皮肤结核?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免疫力低下人群:体内原本存在结核杆菌,当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原有的结核杆菌大量繁殖,引发活动性结核,容易导致溃疡性皮肤结核。

皮肤或黏膜外伤者:皮肤或黏膜造成伤口后,接触含有结核杆菌的空气或者接触到结核病患者的物品时,容易被结核杆菌感染,引发溃疡性皮肤结核。

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使用免疫抑制剂会降低机体对外来或者自身的结核杆菌的抵抗力,导致结核杆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溃疡性皮肤结核。

医务工作人员:由于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结核病患者,大大地增加了暴露风险,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可能导致溃疡性皮肤结核。

有文身者:皮肤或者黏膜破损,容易接触外来结核杆菌,造成溃疡性皮肤结核。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家族结核病史:具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增加患本病的概率。

青少年:青少年的营养需求大,若营养补充不及时,容易造成抵抗力低下,引发结核杆菌的感染,导致溃疡性皮肤结核。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伤口经久不愈:外伤、手术或文身等操作后,皮肤会形成伤口,若伤口迁延不愈,且常规的抗感染治疗、清创换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者,应及时就医,避免经伤口感染结核杆菌或其他病菌。

丘疹、结节:皮肤出现鲜红或褐红色凸起的不规则的结节,破损后形成溃疡,并伴有出血和疼痛难忍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大面积溃疡:由一个或多个溃疡,不断扩大,相互融合形成大面积溃疡,伴有出血、有脓性物流出,且不易愈合时,患者应及时就医。

淋巴结肿大:结核杆菌侵犯淋巴结,造成淋巴结炎,体表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此时患者应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出血不止:溃疡性结核病患者皮肤或黏膜处的伤口破裂,溃疡出血不易止血,容易造成失血性休克。

昏迷:患者突发意识不清或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应答时应立即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传染病科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溃疡性皮肤结核?

当医生怀疑是溃疡性皮肤结核时,医生会根据皮肤出现的溃疡情况,结合患者的病史,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细菌检查及培养、皮肤病理活检等方法,在相关检查证实有结核杆菌感染后,确诊为溃疡性皮肤结核。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结核菌素实验:在右前壁注射结核菌素,观察皮下形成的结节的大小,用于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结核杆菌感染。

细菌检查及培养:通常采集患者的痰液或其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患有结核病,以及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

皮肤病理活检:取患者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通过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结构功能的改变或结核杆菌感染。

PCR 基因芯片法:用无菌棉签取患者的溃疡渗出物,利用仪器分析是否为结核杆菌感染。

X 线:通过 X 线检查,查看患者全身各处器官有无结核病变。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最近有没有受伤?皮肤上有无伤口?

之前是否得过结核病?

家中有无结核病患者?

近期有服用什么药物吗?

最近是否过度劳累,如熬夜等?

是否有医生开过其他的药物?具体名称是什么?

最初发现结节是什么时候?

结节或溃疡出现后有自行进行药物治疗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溃疡性皮肤结核是否具有传染性?

在日常饮食中我应注意什么问题?

一般多长时间可以痊愈?造成的伤口能不能完全愈合?

我要服用什么药物?是否与我现用的药物冲突?

有没有复发的可能性?是否需要随诊?

治疗

溃疡性皮肤结核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为主。治疗原则与一般结核病的治疗原则基本一致,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全程抗结核治疗。

药物治疗

抗结核药:如异烟肼、乙胺丁醇、利福平,这三种为抗结核三联药。能够全身性抗结核,防止结核菌在全身其他组织器官中的蔓延。

药物洗液:如康复新液、利福平液等。用于溃疡性皮肤结核造成的结节、溃疡,用于消炎抗菌,并缓解局部症状。

外用药物:如异烟肼乳膏、链霉素软膏等,用于局部抗菌、抗结核,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蔓延。

手术治疗

结节切除术:疾病早期结节较小,且数目较少时,可以进行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方法

消毒隔离:局部消毒伤口,患者进行隔离,防止疾病的蔓延和扩散。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皮肤溃疡长期不愈合,结节破裂、流脓,形成肉芽肿并出现恶臭,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皮肤伤口可愈合,但会反复发作,患者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较大,但寿命不受影响。

日常注意

除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规律足量应用抗结核药物外,患者还要注意个人卫生及营养补充,保持发病部位干燥。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伤口应避免摩擦、沾水,以免造成伤口撕裂、感染。并同时注意服用足量抗结核药物,预防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伤口加深、撕裂出血不止、剧烈疼痛无法缓解、发热、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处理。

术后、用药复查:半个月需要到医院复查一次,主要复查肝功能、血常规、检查伤口愈合情况等项目。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饮食宜清淡,术后 6 小时可以进食,最好是流食,如稀饭、牛奶等。

若为普通患者,多吃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3 天左右即可下床活动,注意避免伤口摩擦。

若为非手术患者,可以适量运动,应注意休息,减少伤口部位的摩擦。

卫生习惯: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防止伤口附近感染。

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烟酒:戒烟、戒酒。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因素:

皮肤受伤时要及时进行护理。

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防治结核病。

避免进行不干净的文身,尽量去正规院所文身。

针对不可变的因素:

有结核病史和家族病史的人应注意身体皮肤的感染与创伤,降低结核杆菌的感染概率。

青少年要注意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加营养的摄入,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声明:本站部分健康资讯内容来源于网络投稿。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邮箱:1363349721#qq.com(#改为@)。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如有身体上的不适请及时就医。
药品

聚维酮碘溶液的功效与作用-聚维酮碘溶液说明书

2023-8-3 2:17:57

药品

盐酸二氧异丙嗪片(克咳敏)的功效与作用-盐酸二氧异丙嗪片(克咳敏)说明书

2023-8-2 23: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