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指念珠菌属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通常累及皮肤、黏膜,也可累及内脏和各个系统器官,可造成严重后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深部真菌病。
念珠菌属能在人体口咽部、鼻咽部、胃肠道、前尿道和阴道等部位定居、生长和繁殖。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当内、外环境改变和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可转为致病菌引起感染。念珠菌本质上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才可致病,其感染的发生是病原体、人体及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部分念珠菌病属于内源性感染,也可以在外界环境中接触到。人类感染的主要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 10 余种,可引起皮肤、黏膜感染或某些脏器侵袭性念珠菌病。
念珠菌累及的部位不同,症状也随之不同。
念珠菌感染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包括未出生的胎儿。感染可侵犯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如果累及多个系统或脏器,则称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血流感染。
在大多数患者中,念珠菌病为机会性感染性疾病,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一定条件才会发病。但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一般接触传染给朋友、家人,或者通过性接触传染给配偶。因此,若怀疑此病,应尽早就医。
药物治疗通常包括吡咯类、棘白菌素类或两性霉素 B 及其含脂制剂等抗真菌药。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时,选择药物会考虑到对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的活性、药物特性、感染部位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
平时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多个性伴侣。均衡饮食,适当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症状
念珠菌可侵犯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器官。累及多个系统或脏器时,称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念珠菌血流感染[1]。
常见症状有哪些?
黏膜念珠菌病
口咽部念珠菌病。又称鹅口疮。典型表现为,舌头和口腔黏膜表面有乳白色、凝乳样斑块物覆盖,刮去斑块后可显露出新鲜出血的创面,有疼痛。
食管念珠菌病。表现为食管痉挛、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痛感,少数患者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
阴道念珠菌病。阴道壁充血水肿,阴道黏膜覆盖灰白色假膜。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而黏稠,也可稀薄,甚至脓性,典型者伴有豆渣样白色小块。累及外阴时,可见红斑、糜烂、溃疡和皲裂,病变可扩展至肛周,甚至整个会阴部。外阴部红肿、烧灼感和剧烈瘙痒是本病的突出症状。时间久了,可因搔抓刺激而产生湿疹样变。
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间擦疹。常累及相互摩擦的光滑皮肤,如腋窝、乳房下、腹股沟、肛周、臀沟、会阴等处,表现为多汗、局部潮湿。较多见于健康但肥胖的中年女性和儿童,皮肤间擦部位刚开始为红斑、小水疱,随之扩大、融合成边缘较清楚的红斑。水疱破裂后脱屑或形成糜烂面,可有少量渗液,也有患者会出现皲裂和疼痛。皮损外周可有散在小突起、水疱或脓疱,呈卫星状分布,常有自觉瘙痒。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先出现口腔念珠菌病,特别是白念珠菌口炎,后累及全身皮肤,表现为红斑鳞屑性皮疹,局部可有角质增生现象,手指末节肿胀,甲板破坏,头发稀疏、脱落,外观呈现比实际年龄老的状态。
播散性念珠菌病
为危及生命的严重真菌感染,多个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多种多样[2]。
念珠菌血症。发热,常可超过 38℃,偶有寒战和血压降低。
急性播散性念珠菌病。表现为持续发热、广谱抗菌药治疗无效。因累及部位不同,可表现为脑膜炎、脑脓肿、脑炎、心肌炎、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肌炎(肌压痛)等,还可能出现眼内炎、皮肤深部的感染等。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又称肝脾念珠菌病。白血病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得以缓解,白细胞数恢复正常,但体重持续下降,应高度怀疑本病。本病常同时累及其他器官,表现为肝脾肿大、腹痛等。
深部器官念珠菌病
泌尿道念珠菌病。
肾念珠菌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寒战、腰痛和腹痛,常导致肾脓肿形成,或因菌块阻塞导致肾盂积水或无尿。婴儿常有少尿或无尿。
念珠菌膀胱炎。可出现尿频、尿痛、尿急及血尿等。
肺部念珠菌病。表现为无法解释的持续发热、呼吸道症状。根据表现,可分为以下 3 型[4][5]。
支气管炎型。症状较轻,主要为咳嗽、咳少量白色黏液痰或脓痰。检查口腔、咽部等可见表面覆盖有散在的点状白膜。
肺炎型。呈急性肺炎或败血症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咳嗽、咳白色黏液胶冻样痰或脓痰,带血丝,甚至有咯血、呼吸困难等。
过敏型。可有呼吸困难、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
念珠菌性骨髓炎。主要见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低体重的新生儿,多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血行播散,偶可见于外伤或外科手术直接接种。可表现为局部疼痛,但常无发热等,好发于腰椎和肋骨。
念珠菌性关节炎。可见于关节治疗术后,如抽吸关节液、关节内注射或人工关节植入手术等,但多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血行播散。可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念珠菌心内膜炎。多见于心脏瓣膜病、静脉注射毒品、接受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的患者。起病突然或隐匿,有发热、食欲减退、乏力和体重下降、贫血等。
念珠菌脑膜炎:多见于已有念珠菌感染的低体重新生儿、衰弱者或神经外科手术者,但更多见于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病程慢,可能表现为头痛、嗜睡、肌肉僵硬等。诊断困难,脑脊液送真菌室检查为诊断本病的关键。
念珠菌眼内炎。可通过血行播散或手术时直接接种感染。表现为视力模糊、有漂浮的盲点和眼痛。
病因
念珠菌感染的来源,可以是外源性的,在外界环境中接触到,也可从医院环境中获得。但是大部分感染属于内源性感染,即自身口咽部、消化道、阴道等处的念珠菌,因内、外环境改变和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转为致病菌引起感染。
念珠菌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念珠菌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致病,感染的发生与病原体、人体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念珠菌因素。包括念珠菌的数量、毒力、入侵途径等。
人体因素。主要是皮肤黏膜屏障是否完整有效。烧伤,大面积创伤,皮肤黏膜局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酸碱(pH)值的变化,外界各种理化因子的刺激,都可破坏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
导致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使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引起菌群失调,应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放化疗,或存在恶性肿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等基础疾病等,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增加念珠菌致病的几率。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氮质血症、肝病、锌缺乏等也有利于念珠菌感染,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俗称艾滋病病毒)所致的 CD4 淋巴细胞缺乏,可导致患者完全丧失对念珠菌的抵抗力。
就医
念珠菌病易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及儿童,早期诊断常很困难。如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诊,医生会进行血、尿、分泌物等培养,以明确诊断。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格外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监测体温、控制血糖等,还需定期到医院检查白细胞水平等。
当皮肤、黏膜、口腔出现白色分泌物、白斑,或者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时,应尽快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感染科
皮肤科
普内科
医生如何诊断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的诊断较为复杂,医生会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真菌培养结果等,综合诊断是否存在念珠菌感染。
依据诊断感染的可能性,将诊断分为确诊病例、拟诊病例、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通过组织穿刺或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或细胞病理学检查,可见到念珠菌假菌丝或真菌丝;或用无菌方法取得无菌部位或诊断为感染部位的标本,进行培养,得到念珠菌阳性。
拟诊病例。有高危因素,也有特征临床表现,同时存在真菌学诊断证据(但标本取自人体非无菌部位,如尿液、鼻窦和黏膜)。
疑似病例。有高危因素,也有特征临床表现,但没有真菌学诊断依据。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没有不适症状?严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续多长时间?已经出现多久了?
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
有没有糖尿病、肿瘤、白血病、放化疗等病史?
平时吸烟吗?吸烟多久了?一天吸多少根?多久吸一次?
平时饮酒吗?饮酒多久了?一次饮多少?多久饮一次?
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现在正在服用哪些药物?
患者可以询问医生哪些问题?
是怎么患上念珠菌病的?能治好吗?
需要做哪些检查?要吃哪些药?医保能报销吗?
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种方法最适合我的病情?
是否需要调整某些生活习惯?
这个病有传染或遗传的可能吗?家人需要接受筛查吗?
治疗
念珠菌病的治疗原则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诱因;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营养状态、纠正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应用抗念珠菌药物。
如何治疗?
念珠菌血症。首选氟康唑或卡泊芬净等棘白菌素类。不能耐受(通俗讲指持续使用某种药物,患者对其剂量反应下降)或无法买到上述药物者,可选用两性霉素 B。等病情稳定后可转换为氟康唑完成疗程。首次血培养转阴、感染症状消失后,继续治疗 14 天,疗程结束。
泌尿系念珠菌病。无症状念珠菌尿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果有症状、粒细胞缺乏、出生时低体重、肾移植受者或进行泌尿系统诊疗操作,应接受治疗。通常选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 B,疗程均为 7~14 天。若有导尿管留置,需拔除或更换。
肺念珠菌病。首选两性霉素 B,两性霉素 B 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考虑应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但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高达 15%。目前氟康唑已成为敏感念珠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其余可以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4]。
念珠菌骨髓炎和关节炎。初始治疗使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 B 及其脂质体,或棘白菌素类 2~3 周,随后使用氟康唑,总疗程为 6~12 个月。念珠菌关节炎需开放引流。
念珠菌心内膜炎。治疗选用两性霉素 B 或两性霉素 B 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或卡泊芬净。通常需进行瓣膜置换,用药疗程为瓣膜置换后至少 6 周。对无法进行瓣膜置换者,可采用长期氟康唑治疗。
念珠菌脑膜炎。初始治疗选用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可用于病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和长期抑制治疗。用药至症状、体征消失后至少 4 周。
念珠菌眼内炎。两性霉素 B 联合氟胞嘧啶,或可选用氟康唑作为后续治疗。疗程至手术后 6~12 周。
皮肤念珠菌病。可选择外用药物治疗,如特比萘芬、克霉唑、萘替芬、布替萘芬、制霉菌素、咪康唑、酮康唑等霜剂和软膏制剂。也可口服酮康唑、两性霉素 B。
口咽、外生殖器念珠菌病。病情较轻时,可局部应用制霉菌素、氟胞嘧啶软膏,也可口服克霉唑、酮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片、两性霉素 B 等。
制霉菌素悬液与克霉唑锭剂治疗鹅口疮的疗效相当,但后者耐受性更好。
艾滋病患者,治疗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时,制霉菌素悬液的疗效不如克霉唑锭剂或其他咪唑类口服药物。而氟康唑片剂或悬液、伊曲康唑口服溶液(含环糊精)的疗效比酮康唑更好。
念珠菌阴道炎患者,可以应用咪康唑、克霉唑、硼酸栓剂或两性霉素 B 阴道泡腾片。
疾病发展和结局
念珠菌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合理,疾病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念珠菌所致念珠菌血症的病死率较高,介于 40%~60% 之间。早期治疗感染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早期治疗恢复较好,如出现了并发症则恢复往往较差。
日常注意
有症状后及时就医,不要自行选用抗生素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或用药不当,会加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不可轻视。
预防
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减少患病机会,如便后从前往后擦拭外阴、饭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进食用具应分开且进行消毒等。
尽量不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环境的毛巾及衣物。
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避免多个性伴侣,性交时应用保护性工具,并注意清洁卫生,性生活前后进行清洗。
饮食均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