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woringer-kolopp网状细胞增生症,佩吉特样蕈样肉芽肿,皮肤亲表皮网状细胞增生症
概述
本病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皮肤 T 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为皮肤单个的红色或红棕色斑片或斑块,为表皮内异形 T 细胞增殖所致。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有关。
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但本病往往特指局限性。
主要症状为皮肤出现孤立的红色或红棕色的斑片或斑块,表面粗糙不平本病最主要的症状。本病常常发生在手臂或双腿的末梢,呈缓慢发展,可逐渐扩大。随着病情发展,可以出现红斑区域的皮肤浅表淋巴结肿大。
本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或者放射疗法。治疗的关键点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难点为正确地诊断出本病。
本病为皮肤 T 细胞淋巴瘤,虽然是一种低度恶性皮肤肿瘤,但仍无法排除转移、扩散甚至死亡的可能性。
早期进行明确的诊断以及手术切除,本病一般预后尚可。若发生转移或扩散,预后不佳。
症状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红色或红棕色的斑片或斑块:往往单个出现,表面粗糙,境界清楚,质地较硬,可呈环状或者弧形。好发于四肢的远端,如手臂或小腿,还可以出现在外阴、口腔或腋窝等皱褶部位。
局部角化过度:局部皮肤疣状增厚,表面粗糙,其下为红色斑片,上有白色或黄色鳞屑,可刮除。
溃疡:圆形或不规则形,上可结痂或有灰白色浸渍(皮肤因为过度潮湿而形成的白色褶皱)。
局部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所在区域的浅表淋巴结可以出现肿大。
瘙痒:皮肤损害部位可以出现轻微的瘙痒。
疼痛:皮肤损害破溃、糜烂时可出现疼痛。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皮肤感染;
皮肤外播散:如系统性淋巴瘤;
死亡。
病因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遗传因素:遗传异常可以导致 T 淋巴细胞出现过度增殖、恶性转化,最终形成淋巴瘤。
环境因素:持续的环境刺激可以导致 T 淋巴细胞的增殖或恶变,例如某些病毒感染(EB 病毒),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质(石油制品)等。
免疫因素:T 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之一,部分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本病的可能性增高。
哪些人容易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感染:如 EB 病毒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慢性炎症刺激: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等。
接触致癌物质:经常接触如石油产品、石棉、甲醛、放射线、紫外线,发病风险增高。
吸烟:吸烟人群包括直接吸烟或者被动吸二手烟,发病风险较高。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病风险较高。
男性: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但该病更多见于男性患者,研究显示男女之比为 2∶1。
中青年人:虽然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本病主要见于中青年人,20% 患者小于 15 岁,偶可见于老年人。
本病家族史:如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本病,发病风险较高。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出现缓慢增大的红色斑片或斑块,不能自行消退。
异常出现的单个红色斑块上有白色鳞屑,伴有痛痒。
皮肤浅表淋巴结肿大,不能自行消退。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孤立的红色斑片或斑块出现糜烂或破溃,即破皮或流水。
皮肤损害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局部温度升高等皮肤感染的表现。
孤立的红色斑片突然数目增加,范围扩大。
皮肤损害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或瘙痒。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
当医生怀疑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皮肤镜、皮肤组织病理学等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用肉眼或者放大镜用来观察皮肤损害的部位、范围、大小、分布及特点。
触诊:用手指面或者掌面用来感受皮肤损害的层次、质地、硬度等。
皮肤镜:为皮肤科常规检查。通过此项检查,医生可初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变的形态、深度和范围拟定出初步的治疗方案。使用手持的皮肤镜探头,接触患处,将患处的图像放大显示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患处高清放大的图像。
皮肤组织病理学:为皮肤科诊疗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对皮肤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部分皮肤,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的细胞结构变化,是否有异形 T 淋巴细胞的过度增加。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皮肤损害多久了?
有没有疼痛或瘙痒?
有没有自行消退过?
家里有没有其他人出现类似的表现?
皮肤损害有没有增大?
有没有治疗过?疗效如何?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本病会不会传染?
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我的病诊断明确吗?会不会是恶性的?
该如何治疗?疗效如何?
本病会不会复发?
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需不需要忌什么东西?
治疗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其次为放射治疗(如浅层 X 射线照射),也可以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细胞毒性等多种功效,常用于止痒、消炎。强效激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减小肿瘤体积。部分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有效。
氮芥:是一种抗肿瘤药物,可以产生细胞毒性,杀灭肿瘤细胞。部分患者外用氮芥有效。
炉甘石:具有轻度止痒、减少皮肤渗液和保护皮肤的作用,常用于有皮肤糜烂、瘙痒的患者。
手术治疗
外科切除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整个皮肤病变。术后需要将切下来的皮肤组织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有无癌变,有无扩散。手术是为了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减少恶变和扩散概率。
其他治疗方法
光动力疗法:在局部涂抹光敏剂(如盐酸氨酮戊酸)后,使用光疗仪照射光敏剂,使病变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对正常组织损伤较小,适合皮损较大,数目较多的患者。
放射治疗:使用浅层 X 射线、高能电子束等放射线照射局部组织,使肿瘤细胞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疾病发展和转归
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皮肤损害会逐渐增大、变多,甚至有扩散转移的风险。
佩吉特病样网状细胞增生症很少会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经过手术或者放射治疗可以痊愈。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手术后,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遵医嘱拆除皮肤缝线,做好手术切口每日碘伏消毒、每日更换干净纱布等护理,防止切口感染。如发现切口有红肿、流水等异常表现,及时跟医生沟通。
放疗注意事项:
接受放疗的患者, 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可能会出现全身反应如头晕、乏力、食欲变差、恶心呕吐等异常,一般可以克服,若无法忍受,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等药物。
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刺激性皮炎,表现为干燥脱屑的患者,可以局部外用炉甘石或者保湿乳,加强皮肤保湿。
若皮肤出现水泡、发红的患者,可以外用碘伏消毒,防止破溃、感染。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新发皮疹、红斑、局部瘙痒疼痛加剧等症状,应及时前往皮肤科就医。
定期复查:手术或放疗后每个月来医院复查 1 次,主要查血常规、肝肾功,监测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及观察皮肤损害是否有新发或转移。若连续 3 个月复查均为正常,可以变为 1 年复查 1 次。
饮食: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稀粥等),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汤饭等),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若为普通患者,日常注意要注意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有助于皮肤修复。限制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
运动:
若为手术患者,术后需要卧床休息,3 天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拆线后避免剧烈运动。
若为非手术患者,应适当锻炼增强抵抗力,选择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强度有氧运动,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每周运动 2~4 次。
其他: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和使用保湿霜、身体乳或者保湿乳液等化妆品加强皮肤护理。
戒烟:吸烟会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应减少吸烟。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减少感染:避免接触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刺激,勤洗手,保证个人和环境干净卫生。
减少皮肤炎症刺激:如特应性皮炎患者、湿疹患者,应减少皮损部位搔抓刺激,平时多使用保湿霜,缓解皮肤干燥瘙痒。
减少致癌物质接触:避免接触如石油产品、石棉、甲醛、放射线、紫外线等,如果环境中有致癌物质,需要做好防护,比如穿防护服、戴手套等。
戒烟:吸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果皮肤出现异常红斑,应及时就诊。
中青年男性应注意观察身体皮肤变化,若出现异常红斑应及时去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