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丘疹坏死性结核
概述
什么是丘疹坏死性结核疹?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是一种结核相关皮肤病,表现为大小为 2~8 毫米、质硬、暗红色或紫罗兰色丘疹。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是因为身体对结核杆菌产生过敏反应。主要危险因素为肺、淋巴结、泌尿道及其他部位结核杆菌感染。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有什么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散在性丘疹,粟粒大至绿豆大,质硬,常发生在毛囊处,红褐色或紫红色,周围绕以狭窄的红晕,境界清楚,数个或数十个不等。随后出现脓疱或坏死,好发生于面部、耳、四肢伸侧(即手背或脚背那一侧)和臀部。出现皮损之前可能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常见相关部位的淋巴结炎(例如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颈部淋巴结等)。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如何治疗呢?抗结核药物多药联合治疗。治疗关键点: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治疗难点:早期识别该病,用药足够疗程。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有什么危害呢?本病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易遗留瘢痕。
避免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若有感染,及时治疗。
症状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好发于面部、耳、四肢伸侧(即手背或脚背那一侧)和臀部等部位,表现为散在丘疹,边界清楚、粟粒大至绿豆大、质硬、红褐色或紫红色,可出现脓疱或坏死。易反复发作,长期不愈。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丘疹:粟粒大至绿豆大,质硬,常发生在毛囊处(常见于面部、耳、四肢伸侧和臀部的毛囊),红褐色或紫红色,周围绕以狭窄的红晕,境界清楚,数个或数十个不等。
色素沉着:常在丘疹消退后出现,常表现为褐色、黑色、黑褐色的片状或者点状色素沉着。
脓疱:一般为针头大小的脓疱。
脓肿:多由数个脓疱融合形成。
黏着性的褐色厚痂。
溃疡:如火山口状、圆形或椭圆形,米粒大至黄豆大小。
凹陷性萎缩瘢痕:溃疡愈合后留有凹陷性的痕迹。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皮肤感染
瘘管
病因
该病主要为结核杆菌感染所引起。
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结核杆菌感染:包括结核杆菌的直接扩散和自体接种(结核杆菌从身体的一个地方扩散到另一个地方)引起的内源性结核感染,主要为局部淋巴结结核、骨与关节结核、肺结核、泌尿道及生殖道结核等。
哪些人容易患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有如下可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患有局部淋巴结、骨与关节、泌尿生殖道结核等:皮肤因结核杆菌产生超敏反应,引起本病。
继发性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结核病患者、放化疗术后患者、贫血患者等。
服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
住院病人:如需进行插管、注射、手术等操作,可造成医源性感染。
非法使用毒品:使用公用注射器可增加感染风险。
有如下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遭受结核杆菌感染。
先天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孤立性 IgA(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胸腺发育不良等。
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结核病史,皮肤出现质硬、暗红色或紫罗兰色、对称性复发性的皮疹,随后出现脓疱或坏死。
先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随后皮肤出现质硬、暗红色丘疹、结节,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丘疹坏死性结核疹?
当医生怀疑是丘疹坏死性结核疹时,将通过结核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能够初步诊断患者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通过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皮肤的反应,本病试验结果多呈阳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只能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为明确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医生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医生可能会切取一块有新鲜皮损的皮肤,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若查到结核杆菌,可以确诊。
病原体培养:若患者有脓液,可取脓液培养,若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也可确诊。
血清学试验:主要用来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如梅毒血清学试验,用来排除梅毒。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起病?
是否患有淋巴结结核或骨关节结核?
是否有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
症状是什么?
持续了多久?
后续症状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
是否到医院诊治?做了哪些检查?
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是否用过药物?药物是否有效?
发病以来,饮食、睡眠、大小便、精神状况如何?体重有无下降?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所患疾病是什么?
是否需要复查或长期监测病情?
病情严重吗?
需要治疗吗?
如何治疗?
治疗效果如何?病情发展如何?
可能会有什么后遗症?
治疗
首选疗法是多药联合治疗,先给予 8 周的初始杀菌治疗,让结核杆菌数量快速下降。随后进行更长时间的治疗以根除所有残余细菌。应尽量培养病原菌以便进行药敏试验。皮损完全消退后应继续治疗至少 2 个月。
药物治疗
异烟肼:为抗结核药物,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杀菌作用。
利福平:为抗结核药物,对巨噬细胞内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有杀菌作用,特别对 C 群(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杀菌作用。与异烟肼联用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吡嗪酰胺:为抗结核药物,主要是对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 B 群(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杀菌作用。在 6 个月的标准治疗方案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三个不可或缺的药物。
链霉素:其主要是对巨噬细胞外碱性环境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杀菌作用。
乙胺丁醇:为抗结核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耐药患者,可以选用该类药物,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二线抗结核药:用来试用治疗对一线药物无效的患者,如乙硫异烟胺、丙硫异烟胺、环丝氨酸等。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对于单发、较小的局限性损害,或者是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可以采用局部手术切除。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治疗,患者可能反复出现皮肤破溃、流脓,迁延不愈,形成溃疡、瘘管,严重者可出现反复感染,病原菌入血可出现高热、寒战症状。
若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在接受正规的抗结核治疗后效果好,皮肤创口愈合,但可能遗留瘢痕。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若出现反复破溃、流脓、感染等,应及时就医。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皮肤护理:若伤口破溃,流脓,应保持伤口干燥,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同时外用局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软膏。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软膏。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如手足麻木、听力下降、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建议 3 个月一次。若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乏力、易倦、嗜睡、皮肤粗糙、水肿、皮肤出血、眼睑水肿、夜尿增多、肉眼血尿等,应及时询问医生是否替换药物。
术后护理:为减少瘢痕的形成,可使用瘢痕贴、硅酮膏等。
饮食:加强营养,多吃鸡、鸭、鱼等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增加抵抗力,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运动:增强体育锻炼,每天坚持跑步或散步半个小时,增强抵抗力。
其他:患者可以多晒太阳,结核分枝杆菌对紫外线敏感,有助于患者的恢复。
预防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对于患有淋巴结结核或骨关节结核及其他部位结核的病人,应及时进行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免疫功能下降的人群,尽量减少出入人多且空气不流通的场合,注意佩戴防护口罩,避免接触结核感染人群。
新生儿及遗传性免疫缺陷的人群,应尽量减少出入人多和空气不流通的场合,注意佩戴防护口罩,避免接触结核感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