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皮肤乳头瘤病
概述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是一种慢性注皮肤病,好发于胸背部,为多发棕色疣状丘疹或斑片,呈融合和(或)网状分布。
通常发生于青春期,8~3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 15 岁,年轻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黑种人发病率是白种人的 2 倍。
有学者认为,本病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胰岛素抵抗;另一推测是本病是一种角化异常性疾病;也有人认为,本病可能与宿主对马拉色菌的异常反应有关。
本病分为如下三型: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点状色素性疣状乳头瘤病、钱币状融合性乳头瘤病[1]。
初发时为 1~2 毫米(mm)的丘疹,迅速增大至 4~5 mm,最终演变为棕色、角化性疣状丘疹或斑片,丘疹中央融合,外周呈网状。最常累及乳房间及肩胛间部位,颈部、双肩及背部也可受累。
口服米诺环素是公认的首选治疗。
该病不会危害健康,但常合并肥胖,也提示糖尿病及甲状腺疾病的可能;好发于青春期,若对美观有较高要求,会影响生活质量。
一旦诊断该病,需在医生帮助下积极排查是否存在相应合并症,以便早期治疗。
症状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好发于胸背部,是一种融合成网状外观的多发棕褐色角化性疣状丘疹注或斑片。
常见症状包括:
网状色素性丘疹:皮损始于乳房间区及背中部,以后逐渐累及乳房、上腹部、下腹部、上背部及臀间区,初为淡红色的小丘疹,逐渐增大呈灰褐色,表面角化粗糙,之后丘疹增多增大并融合成网状和旋涡状,淡棕色、乳头瘤样外观。
瘙痒:通常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异常角化、马拉色菌及内分泌失调注有关。
常见原因
有学者认为,本病为角化异常性疾病,原因是部分患者外用或系统使用维A酸类药物有效[2]。
可能与宿主对马拉色菌的反应有关。原因是该病有时与局部酵母菌异常增殖有关,外用硫化硒有时有效,但大多数患者没有马拉色菌增殖的证据[2]。
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原因是该病的发生与肥胖、月经不规律、糖尿病及垂体、甲状腺疾病相关,尤其是胰岛素抵抗。
哪些人容易患病?
处于青春期的人群;
肥胖者;
糖尿病患者;
甲状腺疾病患者。
就医
处于青春期的人群,若在躯干部位出现多发、弥漫性网状棕褐色丘疹或斑片,应及时门诊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医生如何诊断?
根据发病年龄、皮疹的发生发展过程、典型临床表现、合并症,必要时行真菌镜检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医生通常不难诊断该病。
需排除的疾病包括:花斑癣、毛囊角化病、色素性痒疹、斑状淀粉样变、黑棘皮病、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可能需要做的相关检查具体如下:
真菌镜检:检查局部是否存在糠秕孢子菌的增生;
皮肤组织病理:无法确诊时可借助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辅助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哪些问题?
目前的年龄?
皮疹的发生发展经过?最初时的颜色及形态?
目前的体重?有无糖尿病、月经紊乱、垂体及甲状腺疾病?
是否治疗过?效果如何?
肝肾功能是否正常?
是否对四环素过敏?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得这种病?
需要做哪些检查?
如何治疗?有哪些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是什么?
色素能消退吗?多久消退?
会复发吗?如何预防复发?
治疗
口服米诺环素是公认的首选治疗。无法耐受米诺环素,或接受米诺环素治疗后没有改善的患者,可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他治疗还包括外用维 A 酸、维生素 D 类似物、他克莫司注及口服其他抗生素。也可口服异维 A 酸,但一般只用于难治性患者。
药物治疗
口服抗生素:首选米诺环素。米诺环素可能通过抗炎作用,如抑制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活性氧释放发挥作用,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皮肤变色、头晕、耳鸣等。米诺环素还可使发育中的恒牙变色,因此禁用于孕妇及 8 岁以下儿童。不能耐受米诺环素者可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2]。
外用药物:如维 A 酸、卡泊三醇、他克莫司均有报道可显著改善皮损[2]。
口服维 A 酸:口服维 A 酸存在致畸性,并且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皮肤黏膜干燥、视觉变化、血脂异常和肝肾功能受损。使用该药前必须仔细权衡风险及获益。口服维A酸通常仅用于难治性患者[2]。
疾病发展和转归
该病即使不治疗,通常也不会影响健康,但可能影响美观。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皮疹可完全消退。
日常注意
日常注意需避免产生色素沉着的因素,勤洗澡,尽量清除马拉色菌对该病的影响。肥胖者及有内分泌疾病者需积极治疗。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皮损部位注意防晒;
勤洗澡,保持清爽干燥,定期使用酮康唑洗剂清洗;
避免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加深色素沉着;
肥胖者控制体重;
合并内分泌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
该病可能与马拉色菌、肥胖及内分泌疾病有关,故积极控制以上因素可能有助于预防。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勤洗澡,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干燥,避免高温作业;
肥胖者控制体重;
合并内分泌疾病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感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 王瑞医生 参与本文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