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小汗腺混合瘤,皮肤混合瘤
概述
软骨样汗管瘤是一种起源于顶泌汗腺和外泌汗腺的皮肤肿瘤。
软骨样汗管瘤是一种罕见病,约占皮肤肿瘤的 0.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 20~40 岁,很少发生于 20 岁以内,男女之比为 2∶1,无家族发病倾向。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有关。
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本病分为两种类型:类型一由真皮内管状、囊性结构,伴有分支管腔,此型多见;类型二为真皮内基质中,大量小管腔和上皮细胞团块及单个上皮细胞, 管壁由单层或双层扁平细胞组成。
通常为单发、坚实的皮内或皮下结节,直径 0.5~3.0 厘米,无痛无痒,皮损肤色正常,偶呈紫红色或褐色,表面光滑,很少破溃。
软骨样汗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激光等。对于恶性转化者,首选手术扩大切除,不适合手术者,可考虑放疗和化疗。
软骨样汗管瘤属慢性病程,终生不自行消退,随着生长逐渐增大,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肿瘤若发生恶性转化,可以发展为恶性软骨样汗管瘤,易发生淋巴及血行转移,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
症状
局部皮下结节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患者多无法察觉。好发于头面部及颈部,亦可发生在手、足、腋下、腹部和外生殖器等处。随病情发展,结节逐渐增大,根据生长部位不同,可引起不同的症状。
软骨样汗管瘤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皮内或皮下结节:开始发现时多表现为单发、坚实的皮内或皮下结节, 直径 0.5~3.0 厘米,不痛不痒,通常不引起周围淋巴结的肿大,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皮肤胀痛、破损:软骨样汗管瘤一般病程较长,有的可达到 40 余年,结节可逐渐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可牵拉皮肤,引起局部胀痛不适,有的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破损。
褐色皮肤损伤:结节部位皮损肤色一般正常,也有的可表现为褐色的皮肤损伤。
软骨样汗管瘤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该病无并发症。
病因
软骨样汗管瘤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软骨样汗管瘤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外伤有关。
哪些人容易患软骨样汗管瘤?
20~40 岁中年人:该病在 20~40 岁中年男性中多见,20 岁以内很少发生。
男性:男女患病率之比为 2∶1。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发现局部皮肤无痛性结节时。
结节周围发现新的结节或结节表面出现皮肤破损时。
浅表淋巴结触摸到明显肿大时。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昏迷,呼之不应。
呼吸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肿瘤科
医生如何诊断软骨样汗管瘤病?
当医生怀疑是软骨样汗管瘤时,将通过视诊、触诊等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获得初步体检结果后,进一步通过病理检查予以确诊。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视诊:观察结节生长位置、颜色、测量结节大小、有无皮损、周围有无卫星结节及坏死灶,从外形上对结节进行初步判断。
触诊:结节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局部皮温有无升高、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进一步判断结节可能为何种疾病。
病理检查:最终确定病变性质,明确诊断。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什么时候发现结节的?
结节生长得快吗?
结节处痒不痒?
发病以来有无发热、乏力、关节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
有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我为什么会长这些结节?
这些结节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什么治疗方法最有效?
这些结节是恶性还是良性的?
跟平时饮食习惯有关系吗?
我需要注意什么?
有传染性吗?家里人需要注意吗?
治疗
软骨样汗管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恶性转化者应辅以放疗和化疗。
药物治疗
雷公藤多苷:可缓解皮肤损伤的症状。
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良性肿瘤行完整切除;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术,防止肿瘤复发。
其他治疗方法
电疗:目的是切除肿瘤,但电疗不易切净,治疗后肿瘤易复发。
激光治疗:通过二氧化碳激光切除较表浅的病灶。
疾病发展和转归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但切除不净的患者易复发,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发生恶性转化,影响患者寿命。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该病可持续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小部分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出现淋巴结及血性转移,影响患者寿命。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注意保持手术部位敷料清洁、干燥,手术切口每天换药。
放/化疗注意事项:定时(每周)复查血常规,保持放疗部位皮肤干燥。
用药注意事项:患者需注意不良反应,若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抑酸、护胃药物(如奥美拉唑、法莫替丁、枸橼酸铋钾),或及时就诊。
其他: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暴晒结节部位的皮肤。尽量穿柔软衣物,避免摩擦结节处皮肤,加重皮肤损伤。
预防
该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故没有明确而有效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