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明色丝菌病
概述
透明丝孢霉病是由多数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在病理学上表现为透明的菌丝、一般苏木素-伊红染色看不到、仅在糖原染色或银染色时才可见的红色或黑色菌丝。
本病由明色丝孢霉类的各种真菌引起。进入本病流行区将增加发病风险。
根据病情侵袭部位,本病分为皮肤感染、皮下感染和全身感染。
本病表现多种多样,可呈皮肤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也可表现为深达皮下组织的囊肿、脓肿、肉芽肿。患者可自觉局部疼痛。
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真菌治疗。
本病随侵袭位置而造成不同损害,可转为慢性病。长期发作,进一步发展可侵袭到全身各系统器官,引发相应症状,严重者可能致死。
本病为慢性疾病,不易发展为侵袭性疾病。但抵抗力低下者可播散全身,呈现出侵袭性病变表现。
症状
透明丝孢霉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疾病侵袭到皮肤:
皮肤浸润性斑块:即皮肤上出现肿胀的斑块。
皮肤脓肿:皮肤出现化脓的肿块,按上去可能发软,手下感觉有液体波动,可能破溃,破溃后有脓液流出。
皮肤溃疡:即皮肤上出现破溃,可伴有疼痛。
皮肤肉芽肿:皮肤上出现结节样病变,边界清楚。
疾病侵袭到皮下:
皮下囊肿:皮下出现肿块,触碰感觉边界清楚,推移肿块可有一定活动度。
皮下脓肿:皮下出现化脓的肿块,按上去可能发软或疼痛。
皮下肉芽肿:皮下出现结节样病变,边界清楚。
疾病侵袭到全身各系统:
随侵袭的具体部位出现不同表现:如侵袭到肺,可有咳嗽、胸痛;侵袭到脑,可能有意识不清等。
透明丝孢霉病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
肺脓肿
脑脓肿
病因
透明丝孢霉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明色丝孢霉感染:明色丝孢霉类的各种真菌均可引起本病。
哪些人容易患透明丝孢霉病?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接触致病真菌:如进入本病流行地区。
免疫力降低:如劳累后等。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免疫力低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术后、肾肝等器官移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等。
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皮肤上出现肿胀的斑块。
皮肤出现化脓的肿块,可能破溃,破溃后有脓液流出。
皮肤上出现破溃。
皮肤上出现边界清楚的结节样病变。
皮下出现边界清楚的肿块,推移肿块可有一定活动度。
皮下出现化脓的肿块。
皮下出现边界清楚的结节样病变。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皮肤及皮下损害严重、发病范围广泛。
有咳嗽、胸痛、意识不清等病原侵袭到其他重要器官的表现。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科
感染科
医生如何诊断透明丝孢霉病?
当医生怀疑是透明丝孢霉病时,将通常进行问诊、视诊、触诊等体格检查,在有肯定结果后,可能进一步通过真菌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等予以确诊。
问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将询问病史、症状、有无前往本病流行区史等等。
视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主要是观察皮肤、皮下脓肿、结节或红斑等皮损的形态、范围等。
触诊:帮助确诊或排除本病。主要是检查皮下结节或脓肿等皮损的质地、活动度、有无化脓等。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需去除衣物,医生将用手触摸诊断。
真菌学检查:找到本类病原菌即可确诊本病。在病变处取到脓液样本送检,部分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病原菌,另一部分将做一段时间的病原菌培养。
病理学检查:找到本类病原菌表现即可确诊本病。在病变处取到脓液或结节组织的样本送检,做糖原染色或银染色处理后观察到红色或黑色菌丝才可确诊本病。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出现皮肤、皮下结节或脓肿等病变多久了?
出现皮肤、皮下结节或脓肿等病变前后有其他不适吗?
有外地旅行史吗?去了哪里?
周围有人得过类似疾病吗?
有就诊过吗?怎么治疗的?
以前发生过这种疾病吗?
近期有过度劳累吗?
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或者使用激素吗?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这是什么病?
我的病严重吗?
能治好吗?花费高吗?
要用什么药?有副作用吗?
有忌口吗?
我平时该注意些什么?
这病传染吗?
治疗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真菌治疗,小面积病变者可手术切除治疗。
药物治疗
两性霉素 B 或伊曲康唑:是抗真菌剂,用于杀灭本病病原菌治疗本病。
手术治疗
局部小病灶切除术:将发病面积较小的皮肤、皮下结节、脓肿等直接切除。
其他治疗
支持疗法:皮肤破溃者,给予伤口敷料覆盖破损皮肤,防止继发感染。
治疗患者基础疾病:如遵医嘱治疗红斑狼疮。
疾病发展和转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转为慢性病。长期发作,进一步发展可侵袭到全身各系统器官,引发相应症状,严重者可能致死。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能治愈或好转,部分将转为慢性,不易发展为侵袭性疾病。但抵抗力低下者仍可播散全身,呈现出侵袭性病变表现。
日常注意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术后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按医嘱换药,保持引流管通畅在位,位置明显移动或被拉出伤口应及时联系医生处理。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遵医嘱定期复查肝功能等项目,警惕抗真菌剂的不良反应,有任何不适及时就诊。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预防
对于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避免接触致病真菌:如避免进入本病流行地区。
避免免疫力降低:如避免过度劳累等。
对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或防止疾病复发: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术后、肾肝等器官移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均应养成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以降低感染致病菌风险。
患有红斑狼疮等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