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称
外阴上皮内瘤变
概述
外阴表皮内瘤变,又称外阴上皮内瘤变,是外阴表皮细胞发生异常改变造成的疾病,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1]。
普通型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发病率约 2.1/100,000,发病高峰在 40~49 岁;分化型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发病率约为 0.121/100,000,发病高峰在 55 岁以上的妇女中[2]。
外阴表皮内瘤变尚无确切病因;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免疫缺陷、不适当的性行为、吸烟、基因突变、外阴皮肤病等因素与外阴表皮内瘤变密切相关[3]。
外阴表皮内瘤变可分为普通型和分化型两个类型。
表现为外阴瘙痒、烧灼感及外阴皮肤增厚、结节或小的赘疣,表面颜色异常、干燥、脱屑,可多处生长、相互融合。
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外阴表皮内瘤变的主要治疗方法,其关键点是清除病灶、改善症状和保留功能。
如未经正规治疗,部分患者可进展为外阴癌。
接种 HPV 疫苗、拒绝不适当性行为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发生。
症状
外阴瘙痒、烧灼感及外阴结节是外阴表皮内瘤变最常见的症状,病变最常见于会阴体、阴蒂周围及小阴唇[4],重者可发生结节数量增多、面积增大、融合成片,结节表面可发生破溃、糜烂。
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常见症状包括:
外阴不适,如瘙痒、烧灼感、疼痛,性交困难、干燥或出血[2]。
外阴结节、斑点、斑块、丘疹,呈白色、粉色、红色或色素沉着,可单个或多个,可分散或融合成片, 严重者弥漫覆盖整个外阴[3],表面可破溃、糜烂、剥脱状或结痂[4]。
阴道异常分泌物。
以上症状可能发生于外阴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会阴体、阴蒂周围及小阴唇,亦可见于肛门或尿道周围[4]。也有部分患者无症状。
外阴表皮内瘤变可能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最严重并发症是进展为外阴癌。
病因
外阴表皮内瘤变尚无确切病因,但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免疫缺陷、不适当的性行为、吸烟、基因突变、外阴皮肤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1]?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 可诱导基因突变,使表皮细胞出现恶性转化的趋势。
免疫缺陷:正常的免疫系统在人体内扮演“警察”的角色,发挥“扫黑除恶”的功能,能及时发现、清除恶性转化的异常细胞;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时,恶性转化的异常细胞不能被及时发现和清除,造成病变的发生发展。
不适当的性行为:初次发生性行为的时间越早、性伴侣数量越多及无保护的性行为越多,越易发生外阴表皮内瘤变。
吸烟:吸烟是多种肿瘤的危险因素,也是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基因突变:p53、PTEN、CDKN2A 等基因的突变是分化型外阴表皮内瘤变的主要原因[1][5]。
外阴皮肤病:如外阴硬化性苔藓、外阴扁平苔藓等外阴营养不良性皮肤病,也与该病相关[5]。
哪些人容易患外阴表皮内瘤变?
有如下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6]: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免疫缺陷;
不适当性行为;
吸烟。
有如下不可变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该疾病:
有宫颈、阴道、肛门等其他部位上皮内瘤变;
有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家族史或个人史;
老年人。
就医
具有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出现外阴瘙痒、烧灼感及外阴结节等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外阴瘙痒、烧灼感、疼痛等不适。
外阴任何部位异常颜色的结节、斑点、斑块、丘疹,尤其是发生破溃、糜烂、或结痂时。
性交困难、干燥或出血。
阴道异常分泌物。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
外阴表皮内瘤变属于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并不危及生命,不需要急诊救治。
建议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医生如何诊断外阴表皮内瘤变?
医生首先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当怀疑是外阴表皮内瘤变时,将取可疑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进一步确诊;宫颈和肛门细胞学、HPV 检查、阴道镜、肛门镜等检查有辅助诊断意义。
具体介绍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对患者进行详细体检,范围包括外阴、直肠、肛门,以初步明确病变的位置,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厚度等。
病理活检与免疫组化:发现病变部位后,夹取部分可疑病变组织送检,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是外阴表皮内瘤变的确诊依据[2]。
HPV 检查:通过宫颈刷片进行 HPV 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普通型外阴表皮内瘤变可检出 HPV 高危型别,如 HPV16 型、18 型和 33 型。
宫颈细胞学、肛门细胞学、阴道镜、肛门镜:可协助诊断宫颈、肛门部位的上皮内瘤变,内镜下醋酸染色可提高外阴病变的活检准确率[4]。
医生可能询问患者哪些问题?
有哪些不适症状?出现多久了?
家族中有无血缘亲属患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
是否吸烟?吸烟多少年?戒烟了吗?
初次性生活的年龄和性伴侣数量如何?是否有无保护性行为?
是否患有恶性肿瘤及进行放化疗?
是否长期服用甾体类激素及免疫抑制药物,包括器官移植后抗排异药物?
患者可以咨询医生哪些问题?
什么原因引起的外阴上皮内瘤变?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选择?哪个方案最适合我?
治疗后会复发吗?会有后遗症吗?
家族中的女性该如何预防外阴上皮内瘤变?她们需要一起来检查吗?
治疗
外阴表皮内瘤变的治疗原则是尽量彻底清除病变、改善症状、排除侵犯,尽可能保留外阴外观及功能和避免复发[2],医生将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表现、病理类型、恶变风险及功能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3]。
药物治疗
咪喹莫特: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能增强免疫系统的抗 HPV 作用及清除异常细胞的作用,清除率高、复发率低[4],仅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瘙痒、疼痛、发热、全身酸痛等不良反应[2]。
西多福韦:起抗病毒作用,促进HPV感染细胞的清除[1]。
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是将病灶完全切除、取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通过手术刀、电刀切除,具体术式有[3]:
病灶局部扩大切除术:适用于病灶数量少、面积小的患者,切除病灶及其周围部分组织,可使用环形电切术(LEEP 刀)。
外阴皮肤切除:适用于年轻、需要保留器官功能的患者,切除病变部位及外阴皮肤。
单纯外阴切除术:适用于老年、恶性肿瘤转化可能性大的患者,完全切除外阴。
其他治疗方法
光动力疗法:使用肿瘤定位光敏剂诱导异常细胞死亡达到治疗目的,治疗时间短、美容效果好[2]。
物理治疗[3][4]:
二氧化碳(CO2)激光刀:利用 CO2 激光刀切除病灶后送组织学检查。
激光消融术:病灶在激光下发生汽化、消融,无法获取病理标本,复发率高,仅用于年轻、病灶广泛的患者的辅助治疗。
冷冻治疗:利用致冷物质降低病变组织温度,使病灶细胞坏死、脱落,可用于范围小的病变,同样无法获取组织样本。
超声空化抽吸术:利用超声波破坏病变组织,再吸取收集样本,可用于治疗局限于外阴无毛发区的病变。
期待治疗:普通型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年轻患者存在自然消退的可能,可以严密观察1年,若病灶无明显消退,再进一步治疗[4]。
疾病发展和转归
60 岁以上或伴有免疫抑制的年轻患者若未经正规治疗,可能转变为外阴癌。
约 1.2%~11.6% 的患者未经治疗可自然消退,多发生于年轻、HPV 感染相关的患者[4]。
经治疗和病理评估后,若发现病变病灶数目多、属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等,则复发的可能性较大[3]。
大部分患者经及时、正规的治疗可好转,很少发展为侵袭性癌症[1]。
治疗后的后遗症主要是外阴结构改变、瘢痕挛缩,影响性生活质量,见于切除范围大的患者。
日常注意
包括治疗后的日常注意护理、定期复查、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需要患者与照护人员的共同参与。
具体日常注意事项如下:
手术治疗后:
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2 天换药一次,至术后 7 天左右拆线。
术后 1~3 天需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饮食,若患者无不适,大约 2 周后可正常饮食。
术后第 1 天患者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下床走动;术后 3 天患者可适量在床边活动;术后 1 周可恢复正常活动。
药物治疗注意事项:每 4~6 周进行阴道镜检查评价疗效。用药物期间出现局部瘙痒、疼痛或发热、全身酸痛等不良反应,应告知医生、及时处理过敏反应和更改治疗方案。
定期复查:治疗后至少每年复查一次,包括体检、宫颈细胞学、HPV 检查[2];当出现疼痛或外阴破溃时,需警惕复发可能,及时进一步诊治[4]。
保持外阴清洁:痊愈后应每日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戒烟。
预防
未患外阴表皮内瘤变的女性应远离烟草、避免不适当的性行为、接种 HPV 疫苗等以预防该病。
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针对可变的危险因素:
远离烟草:吸烟者应戒烟,无吸烟者应避免吸二手烟。
避免不适当的性行为:做好青少年性教育,避免过早性行为与性滥交;发生性行为时应使用避孕套,减少性传播疾病的传播。
接种 HPV 疫苗:26 周岁前、无性生活的女性可接种 9 价 HPV 疫苗,超过 26 周岁的女性可接种 4 价、2 价 HPV 疫苗,能够预防部分 HPV 感染。
针对不可变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有宫颈癌、阴道癌、肛门癌家族史及为治疗其他疾病所致免疫抑制的人群,如有外阴瘙痒、灼痛、结节等不适应及时就诊。
有外阴皮肤改变的老年人应至少每年体检一次,及时发现病变[4]。